北極星固廢網訊: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會產生垃圾。
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持續增長。在南昌,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有3500多噸,垃圾處理的「出路」在哪裡?
為普及生活垃圾處理知識,近日,經開區蛟橋鎮舉辦「垃圾處置科普知識講座」,邀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境衛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總工程師劉晶昊,介紹生活垃圾處理現狀及發展趨勢。市直機關、經開區管委會、社區、學校、企業、村民代表共80餘人聆聽了講座。
——住建部專家為南昌居民講解垃圾處理知識
南昌日產生活垃圾3500噸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達2億噸。「全國有1900多座垃圾填埋場,垃圾填埋處理比例約佔垃圾總量的60%。」劉晶昊表示,垃圾填埋場造成的環境汙染問題日益顯現。
填埋方式方便易行、處理量大,但易造成二次汙染,特別是垃圾中的一些有毒物質填埋腐爛後,廢水滲透到地下,對水資源造成嚴重威脅。同時,填埋場產生大量有害氣體汙染大氣,並佔用大量土地,浪費土地資源。
南昌日產垃圾約3500噸,其中70%左右靠「埋」。麥園垃圾填埋場是南昌市唯一一座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設計日處理生活垃圾1000噸,而現在每天垃圾填埋量達2200多噸,並且逐年遞增。雖然麥園垃圾填埋場採取規範化作業,但垃圾填埋產生的臭氣受氣候影響較大,臭氣也無法收集,不可避免會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
全國建成300座垃圾焚燒發電廠
城市化進程中,如何跨過垃圾處理這道坎?
據了解,目前世界各國城市垃圾的處理方式主要是填埋或焚燒。「垃圾焚燒處理是當前解決我國垃圾問題最合適、最成熟、最可靠的方式。」劉晶昊介紹,垃圾焚燒具有「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特點。垃圾焚燒在我國發展已有30年,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當初以進口設備為主的小型焚燒廠,如今已發展成為大規模、高標準的焚燒發電廠。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全國建成運行的垃圾焚燒發電廠近300多座,是2006年的5倍,如今垃圾焚燒處理比例佔垃圾清運量的35%。
《「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提出,到2020年底,具備條件的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城市(建成區)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佔無害化處理總能力的50%以上,其中東部地區達到60%以上。同時,《住房城鄉建設事業「十三五」規劃綱要》和《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作的意見》提出,加快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在土地緊缺、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優先推廣焚燒處理技術和鼓勵利用現有垃圾處理設施用地改建或擴建焚燒設施。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