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西安等國內多座大城市實施垃圾分類已有近一年,垃圾分類產業正在走上「風口」。在一些觀點中,垃圾分類被視為體現城市治理水平和公民素養的試金石。在這背後,更是城市生活垃圾增加的現實。
陝西垃圾分類企業數量全國第八
距西安實施垃圾分類已有近一年,有關城市垃圾分類工作的規範化持續提速。近日,《西安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經陝西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表決批准,將於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而事實上,在全國許多地區,垃圾分類處理產業正走上「風口」。
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8月3日,我國與垃圾分類處理相關的在業、存續企業一共有42.4萬家。今年前7月新增7.5萬家企業,同比增加25%。從地區分布看,山東、江蘇、河北、浙江及河南數量最多,分別達4.9萬家、3.7萬家、3.6萬家、3.4萬家和3.2萬家。陝西垃圾分類/處理/回收相關在業、存續企業2.1萬家,數量排在全國各省份第8位。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國內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逐年攀升,從而推動了垃圾處理企業的開業「熱情」。企查查數據顯示,過去十年來我國垃圾處理相關的企業註冊量不斷增長。2018年相關企業註冊量為7.4萬,2019年在多個城市開始實施垃圾分類的背景下,當年垃圾分類相關企業註冊量達到11.3萬,同比增長52.7%。
新的垃圾處理方式,意味著新的市場蛋糕。東方證券研報稱,僅以率先實施垃圾分類的上海模式孕育75.56億元市場規模來估算,全國垃圾分類市場規模將超過1960億元,期間新添置的溼垃圾清運車、轉運和處理等項目將形成十分可觀需求。
西安每天人均產生2斤多生活垃圾
「垃圾圍城」並不是一個聳人聽聞的概念。幾乎在每個城市邊緣,都有一個叫做「垃圾填埋場」的地方,或者有很多個。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數量也更為龐大。
生態環境部每年會發布一份《環境防治年報》,其中羅列了生活垃圾產生量的地區排行。2019年年報顯示,2018年全國200個大、中城市裡,生活垃圾產生量最大的是上海,產生量為984.3萬噸,其次是北京、廣州、重慶和成都,產生量分別為929.4萬噸、745.3萬噸、717.0萬噸和623.1萬噸。排在六至十位的是蘇州、東莞、杭州、西安和武漢。這10個城市在2018年產生的城市生活垃圾總量為6256萬噸,佔全部信息發布城市產生總量的29.6%。
西安在2018年產生城市生活垃圾416.8萬噸,在各城市排在第9位。西安統計年鑑顯示,2018年末西安常住人口1000.37萬人。相當於西安人均產生的生活垃圾大約是416.65/公斤。2018年共有365天,每天西安人均扔出的生活垃圾大約在2.28斤。
與此同時,深圳、天津、鄭州、哈爾濱、石家莊等千萬人口城市卻未進入排行前十。
一位熟悉垃圾處理的業內人士告訴華商報記者,西安在2018年產生的生活垃圾比其他一些千萬人口城市數量大或與兩方面原因有關:一是統計範圍不同,西安採用全域統計,有些城市以主城區為口徑;二是處理方式差異,試點垃圾分類及在前端採用科技化處理越早的城市減量更明顯。
用「噸均GDP」是否能看出城市競爭力?
人是經濟活動的主體,在創造經濟產出的同時,也在生產生活垃圾。因此,亦有觀點認為,西安在近幾年城市快速擴張以後、人口規模持續增加,也帶來了更多生活垃圾產生量。
中泰證券李迅雷團隊去年發布過一篇《透過生活垃圾看城市競爭力》報告,提出「通過比較生活垃圾產生量,來估算『噸均GDP』。」該報告依據生態環境部的《防治年報》,對8個核心城市測算發現,西安、廣州、杭州、武漢的噸均GDP在2017年出現了回落,意味著儘管城市人口在增加,人口數量在產生生活垃圾的同時並沒有很好轉化為經濟增長。因此,西安等地在非常住人口向常住人口轉化過程中,仍存在較大增長空間。
當然就生活垃圾衍生出的「噸均GDP」是否能看出一個城市競爭力,亦存在爭議。
美好生活文商旅研究院院長夏強表示,經濟發展確會帶來更多垃圾製造量,比如,工作節奏緊張的大城市,更加依賴快餐外賣,這都是混合垃圾。不過,垃圾產生量與GDP的聯繫也要參照城市特徵來看。西安作為旅遊城市,流動人口較大,消費活動也會產生垃圾增量。
夏強認為,相比生活垃圾產生量與GDP聯繫,更值得注意的是廢品回收體系與垃圾處理水平。「隨著處理體量的增加,一些低價值可回收物也被放棄,直接進入末端垃圾處理環節;與此同時,如果不在前端進行垃圾分解和處理,僅僅通過開闢新的填埋場或焚燒方式處理,也很難成為城市突圍垃圾困局的出路。
奔著「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目標而去,這或許是全民垃圾分類所希望勾勒的藍圖。
記者 李程
編輯: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