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希望到迷茫!中國農業經歷了什麼?出路又在哪裡?

2020-12-02 騰訊網

2020轉眼已經過去了一半,在這以前,大家談起農業,可能會找到非常之多的關鍵詞:藍海、希望、規模巨大、商機無限、遍地黃金等等。

但現在大家再談起農業,關鍵詞瞬間轉變了方向:滯銷、不知種什麼、出路在哪等等。之前高漲的氣氛歷歷在目,轉眼世界已經輪迴了,不經意之間,曾經的希望變成了迷茫。

有位農人從事果樹種植5年,謹慎的他投入400多萬,卻還是發現難以為繼,對此,他對自己以及整個農業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看看他是怎麼說的:

投身農業有5年了,除了收穫一身的疲累還有就是滿滿的一屁股債。每年都在投入,每年都在失望之後把希望寄托在下一年,然後每年的年底都在收穫越來越多的債。

我相信很多農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投入了幾十萬幾百萬的農人更是如此。那麼問題究竟出在了哪裡,農業未來的路又該怎麼走呢?

你以為你是地主?其實不過是佃戶!

很多從事農業的人,都是趕著黃金十年在城市裡拋灑汗水無數,然後掙了些錢,抱著對農業的熱愛,聽著各種農業支持政策,懷著無限美好的憧憬,掏了自己的腰包,然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實際上這部分人現在是最難的,也是最受傷的。

城市化是歷史的潮流,也是最大的趨勢。想在農業上搞出名堂簡直就是逆流而行,逆流總是很費勁,有成功的人,但更多的是赴難的先驅。

我們的國情還沒有發展到你能夠逆城市化那一步,雖然它最終會到來,但十年、二十年內還不會出現,所以你得能承受這份孤獨。

農業的轉折點還沒有出現,尤其是果農的。

現在的農業,主要還是一群60-80歲的老農民和各種機器相配合在支撐。

不可否認,這群人正在並且多半喪失照顧所有土地所需要的精力,但各種各樣可租賃的農機和農業服務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所以想讓農民徹底放棄土地,一二十年內還不太現實。

要流轉土地還得要錢,給少了還不行。我不得不告訴你我們目前殘酷的現實,我們才是實際上的佃戶。

有人壯士斷腕,更多的在苦等煎熬

很多人實際並沒有真正意義上進行過農業生產,尤其是種果樹這一批人,在某些領域小有積蓄後看別人掙了錢頭腦發熱就一頭扎了進來。

估計除了地租和道聽途說的畝平均收入之外,完全沒有考慮過農業還需要一些品種考慮,一些人力工資問題,一些社會關係,一點風土人情的了解,一點草會長、地會旱會澇的常識。

更不用說局部小氣候,品種特性和地域性差異。

大家都計劃著兩年三年要掙錢,要回本,結果是幹了好多年,最後發現,盈利的希望越來越遙遠。

前期的資金已經投進去,產出還完全看不見,丟了不捨得,幹下去又沒錢,成了雞肋。

有人壯士斷腕了,可是能做壯士的又有幾人?都是在熬,借錢也得熬。

再過兩三年如果農業還沒有產出,估計很多人連錢也借不來了。

這很殘酷,但沒辦法,這就是現實。

整體消費水平下降,全行業產能過剩

現如今,不論媒體是怎麼宣傳經濟如何如何增長,事實上是人們的整體消費能力是在下降的,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全行業的產能過剩。

在這一點上,工業方面反應是比較快的,農業的滯後性決定了它的表現期比較長,現在的過剩是過去5-8年積累的結果,以果業種植為例,經常很多人投入之後,要等到很久才能進入掛果盛產期,這個產能過剩時間往後持續至少3-5年。

接下來我們很可能看到大批的地主跑路,有的地方200畝以上的地主已經跑完了,最早跑的是流轉了1500畝地的傢伙,兩年時間被直接撂倒。

如果你的地裡種了一些西瓜、香瓜、朝天椒之類可能還好些,但是如果是地瓜、山藥蛋子之類就有些麻煩了,銷售太費力。這些東西收拾不乾淨,並且扎堆不好賣,價錢上不去,壞的還出奇的快,堆放會發熱,攤開易凍壞,儲存起來要麼挖坑要麼打窯,搬進搬出得要人工。

這種麻煩,你在租地的時候,根本不曾考慮進去。那麼農業的出路又在哪裡呢?

農業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欲知將來的路,看看過去的路。中國的農業最終應該和日本韓國或者歐洲比較像,但絕不是美國和俄羅斯,農業會是一種安穩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種投資方式。

雖然中國幅員遼闊亦如美國和俄羅斯,但是從東北漠河到雲南騰衝這條線划走了中國45%的面積和95%的人口,我們的農業生產活動基本聚集在這45%的國土之上,中國的人口密度為130人/平方公裡,按照這種實際情況來說,其實是250人甚至更多些。這樣的情況只能與日本韓國和歐洲比較像。

中國農業目前的狀態相當於這些國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某些領域我們國家有跨越,但整體上只相當於他們的這個時期。滯脹一直在發生,各種荒唐的局面都會出現,最經典的表現就是把牛奶倒進河裡,把成車的果子拋進海裡。

出路在哪裡?很簡單也很難辦:做精品。

長期堅持下去,不然沒法活下去。

你想想看,連保險公司都不願開農業項目的保險,你就知道農業的風險有多大。保險公司多精啊。

看看義大利法國的酒莊,想想日本的園藝,韓國的料理,量已經不能再作為戰無不勝的法寶,質才是唯一的取勝之道。

看看身邊掙錢的幾位大佬,你就能明白未來的路該怎麼走。市場、技術、資金缺一不可。

相關焦點

  • 鄭瓊《出路》每一種生命都在尋找自己的出路
    而慶幸的是,有些人的出路已經成為我們的來路,回頭望著那些也曾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迷茫與掙扎,慶幸的是那些已經成為過去,再回頭時卻充滿了感恩——感恩你不曾放棄自己,不曾放棄努力!而巧合的是,本片的導演鄭瓊女士,也有過三次高考的經歷,從今天鄭瓊導演的成就來看,她曾為了抓住高考這次機會,也曾經歷過不為人知的痛苦,而真正成就她的,我想應該是她身上那種不輕易放棄的精神,還有就是把這種精神一直貫徹在她的人生裡,而不是短暫的。我們不需要爭論高考是否能改變命運,或者寒門是否再難出貴子,人的一生是場馬拉松,不是一場短跑,持續奮鬥是一生的事,也是我們真正的出路。
  • 出路在哪裡?
    出路在哪裡?電工的準入門檻低,幾乎人人都能入門。外行聽說電工需求量大,就業非常容易,而且能月入上萬,像老鼠見到大米一樣,一窩蜂地湧入電工行業。入行才發現電工作業不僅十分辛苦,錢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多,不僅感到茫然:做電工有前途嗎?電工出路在哪裡?
  • 農村「386160」部隊是什麼意思?老農感嘆:農村的出路在哪裡?
    摘要:農村「386160」部隊是什麼意思?老農感嘆:農村的出路在哪裡?農村「386160」部隊的這個腦洞確實令人敬佩,竟然想到這個數字代表含義,看來對如今的農村現狀確實比較了解,這串數字起初我也並不是很明白,之後仔細想了想看了才了解到:這「38」特指的是農村的留守婦女、「61」則象徵六一,指的是村裡的留守兒童們、「60」則就是指年齡超過六十的老人們。
  • 大四了,化工專業女生的出路在何方?
    最常見的出路:1. 考研這是針對想要對本專業進行更深層面學習的人所選擇的,當然,這裡面也包含一紙文憑的優勢。臺階高了,自然看的感受的也就更遠了,像化工這種大工科專業,本科畢業大多數人基本不知道大學四年在專業上自己究竟學了些什麼,而出去找工作的障礙就在這裡,專業知識不過關。2.
  • 評論:「生活惰性過飽和」讓一些年輕人陷入迷茫
    看一些青少年教育類節目發現,每一個「問題少年」似乎都不缺乏所謂的健康成長的客觀條件,就像是一棵小樹,從小就有專人看護並被澆灌了各種營養,可是總覺得還是缺了點什麼。
  • 施一公:從迷茫的研究生到優秀的科學家
    施一公以《從迷茫的研究生到優秀的科學家》為題,與在場師生交流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體會。施一公坦言,自己曾經也是迷茫的研究生,博士三年級才進入科研狀態,在博四、博五才發現了科研的樂趣。他總結:成為一名優秀的研究生,刻苦努力、改變方法論和挑戰學術權威的批判性思維以及長期堅持是三項必備素質。
  • 高考錄取被「調劑」,撞上了「天坑」專業,真的就沒出路了嗎?
    其實,「天坑」專業並沒有那麼可怕,也沒有那麼差勁,被調劑到這些專業,出路也不只有復讀這一條路可以選擇。 所以,下面我們就談一談被調劑以後,我們的「出路」在哪裡? 轉專業、輔修第二第二學位,聽一聽就行了,真正能夠做到的能有多少人?
  • 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是眼下出國留學申請人氣最高的專業之一也是就業前景最好的專業之一即使申請不到也仿佛「中毒」一樣想要轉到這個專業所學課程紛繁複雜數據結構,軟體工程以及熱門的人工智慧課程等等課程難度係數比較高(難度係數★★★★)非常挑戰個人的自主思考與邏輯分析能力  那麼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出路在哪裡
  • 在三線城市讀二本院校,畢業後有出路嗎?出路在哪裡?
    如果就讀的大學既不是「雙一流」建設高校又沒有位於一二線城市,只是一個普通的二本院校,而且還在三線甚至四線城市,那畢業後有出路嗎?出路在何方呢?小編一直認為,無論是在哪裡讀大學,讀什麼大學,也無論是學什麼專業,讀的是專科還是本科,決定一個人發展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外在的,而是自身所決定。
  • 計算機科學博士進入工業界的出路在哪裡?
    所以,計算機科學專業讀博 or 不讀博,實際上就成了「計算機科學博士進入工業界的出路在哪裡?」其中,谷歌中國人工智慧崗位的薪資,以年薪56萬人民幣的價格高居榜首。這方面的例子最好也最容易想到的幾個例子,是微軟亞洲中國研究院 (MSRA)、Google AI、Facebook AI Research,以及BAT今日頭條等實驗室。 進入進入企業研究院工作與進入學界做研究有什麼不同?
  • 人在迷茫的時候,最應該去做這六件事
    本質上是你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也不知道該做什麼。其實,這很正常,我們這一代人本來就是最累的一代,房貸、車貸、養家餬口,讓我們喘不過氣來,我想說的是,迷茫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和經歷的人生過程。不過別怕,看完這篇回答,你就能正確認識迷茫,擁抱迷茫。
  • 紀錄片《出路》帶給了父母怎樣的思考?父母不努力,孩子沒出路!
    他每天的生活就是上課、學習、複習……第三個孩子叫袁晗寒,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從小上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小學中學,高中讀的美院附中,但是中途輟學,輟學後拍過話劇、開過酒吧、在商店賣東西……三個社會不同階層的孩子,一個在家餵豬、割穀子,夢想著能去北京上大學;一個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復讀,把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作為唯一的出路
  • 都市圈時代,中小城市的出路在哪裡?
    ☑ 大七環特約作者:博妍一笑中國城鎮化有著始終如一的不變。城鎮化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源,過去是,未來也是。城鎮化是中國人口大遷徙背後的核心驅動力,過去是,未來也是。城鎮化是中國城鎮體系的再造者,過去是,未來也是。然而,倉皇70年中卻又在不變中一直改變。
  • 迷茫困惑不知道做什麼的時候怎麼辦?
    對於一個從抑鬱走到今天的來說,這一路上是痛苦的,但是就因為這個經歷讓自己才慢慢進入到了解自己的過程,雖然這個過程是有些不順利,但是最終還是走過來了。 在你迷茫困惑的時候,用禪卡塔羅為你找尋到指引和方向。
  • 迷茫的人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毫無意義,這要怎麼辦?
    所謂迷茫,其實是一種畏難情緒。你的經歷非常豐富,年輕的時候原始資本積累很容易,養成了奢侈消費的習慣,把一段時期的運氣和機會誤以為是自己的能力,等到外在的有利條件失去了,回歸本源,感覺到了生活的艱難。這很正常,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你現在要做的是改掉不良的消費習慣,放低姿態,從小事做起,不要想一下子回到當初,一點一滴積累,你的經歷正是你東山再起的基礎,加油,也了父母妻兒,何不再博一次?人生總會有迷茫階段,不過迷茫就對了,當你糾結困惑的時候代表你在成長。你還是比較幸運的,死了才沒有任何意義,至少你還活者可以去尋找意義。
  • 211畢業找工作都難,那普通師範生出路在哪裡?聽聽學長的看法
    人的一生會會經歷很多考試,而每次考試之後,有人歡喜有人愁。比如,有一場考試會讓很多人終身難忘,沒錯,那就是高考。那是不是二本生就沒有出路了呢?讓我我看看吧有時候我們會在網上看到一些雞湯文,意思大概是這樣的:鼓勵那些普通大學的孩子好好學習,努力的鍛鍊自己,只要你的能力足夠強,畢業之後一定可以和名校的人劃等號,你一定能得到上司是器重。可是實際上真的會是這樣嗎?要知道,名校給予學生的,不僅僅是我們肉眼看到的東西。
  • 門店大規模關閉,未來出路在哪裡?
    在城市咖啡成為了上班族的標配,在市場上不難見到咖啡店,然而根據數據的統計,在今年中國咖啡服務業的關停率高達83%,可想而知這個數據有多麼的嚇人,就連一些地位穩定的老牌咖啡也沒能抗住。
  • 馬上要讀研究生了很迷茫 怎麼辦?
    那些篤定前進的小夥伴們是令人羨慕的,他們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於是他們在夢想的道路上狂飆不止。但是有些小夥伴就會開始迷茫,甚至產生深深的自我懷疑,「我是誰?我在幹嘛?我以後要幹嘛?」「還有很多的事情沒有嘗試,但是我已經忙到沒有時間了,我還有機會嗎?」當然有機會,雖然小道之前一直強調時間很重要,但是對於那些迷茫的小夥伴們來說,停下來,Gap一下也是不錯的。間隔年(Gap Year)不再是高中生的專利了。
  • 劉永好的新「財思」與新希望 當金融和科技遇見傳統農業產業鏈
    在80年代初,他和兄弟們白手起家,開創了一個農業帝國。之後,他又把金融和科技引入了傳統農業產業鏈,利用資金槓桿撬動養殖市場,從單一的飼料加工延伸到產業鏈上下遊的各個角落,試圖建立一個從農戶到渠道的產業鏈新模式。
  • 接近50%的初中生上不了高中,不讀書的人生,出路在哪裡?
    從這個數據我們看到了什麼?那就是有接近50%的初中生上不了高中。 當然很多人可能會不信,因為他們身邊的初中生大都上了高中。比如, 深圳曾經公布過一個中考數據,深圳市今年共有8.5萬人參加中考;而深圳市公辦普通高中僅提供3.5萬餘個學位,你算算,這是什麼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