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談了很多關於十天幹,十二地支的理論知識,看起來天幹地支好像很複雜神秘,但其實說到底,十天幹,十二地支22個符號就像英語裡的二十六個字母,也像化學中的元素周期表,幹支22個符號關鍵還是要看如何運用和組合。
十天幹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組合,從"甲子"起,到"癸亥"止,滿六十為一周。稱為"六十甲子",也稱"六十花甲",因為起頭是「甲」字的有六組,所以也叫「六甲」,熟悉吧,古人稱懷孕就是「身懷六甲」。
幹支運用組合就是六十「甲子」
「甲」是天幹的首位,指代第一,比如甲冠天下,富甲一方,連中三甲,更別說甲方乙方,甲方爸爸了。
甲為木,參天大樹,乙次之也為木,乙木乃花花草草,可見甲乙的區別。
甲木特代表東方,我們中國是東方的第一大國,所以對應著天幹甲。
子是地支的首位,天幹的第一位「甲」需配上地支的第一位「子」,就得到「六十花甲子」幹支組合的第一組——甲子。
子為水,子水的藏幹是「癸水」,水生木,癸水是甲木的正印,凡生我者就為印,我們中華民族有「母親河」的說法,就是源於六十花甲的「甲子」。
「甲子」還跟我國的第一大姓有關呢
甲子也是「李」字,「木子李」嘛,「李」姓的地支為為子水,天幹為甲木,地支生子水,李姓常常被選為中國的第一大姓,李唐王朝是我國數千年歷史中,國力和影響力最強大的大唐盛世,這真的是巧合呢,還是天幹地支蘊藏的奧秘呢?
幹支組合的「六十甲子」貫穿了中華民族的歷史
說起來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跨越了幾千年,而這是用現代的公元紀法的說法,比如今年是2021年,在古代是沒有這個說法的,古代的每個朝代,都以當朝帝王的年號命名,比如漢武帝時期就有建元,元光,元朔,元鼎等11個年號,而不管年號變化如何,幹支紀法是一定要用的。
記載國家大事,都會用年號+甲子年份,如開寶 癸酉年,癸酉就是六十甲子或者是年號+年數的紀法,如宣德六年,但在這個說法上一般也會加上「六十甲子」記錄當年的幹支。
如稱呼公元968年,公元1543年,都是現代的紀年法,沿用的西方的西元紀法。
據傳自漢代以來,開始用「六十甲子」的紀年法來紀年。
順序自「甲子」而起,「癸亥」而終,六十一個輪迴,下一個新的開始再由「甲子」而起,「癸亥」結束,如此循環往復,綿延不絕。
六十甲子的運用貫穿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
王羲之的書法聖品《蘭亭序》開篇即是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云云,沒有幹支紀法,這幅聖品我們就沒法知道是何年寫成。
單個的幹支似乎不起眼,但幹支組合起來,就是雙雄了,而六十個花甲更是天下無敵,除了紀年,月日時都用六十甲子來紀法,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出生年月日是都可以換算成六十甲子紀法。
古時候人們要社交送自己的簡歷或名片,那時候稱為名帖,都要附上自己的出生幹支紀法:在下乃庚寅年生人云雲,更別說「媒妁之言」男女婚配時,更要看男女雙方的四柱幹支歷了。
六十甲子的運用還遠遠不止這些呢,還有哪有你知道的六十甲子小知識,歡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