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兩個選擇,一,點關注,二,點點關注!
《狗十三》名字背後的含義你清楚嗎?
說實話在剛開始看到這部電影的名字的時候,我是抗拒的。為什麼?就因為這部電影的名字,我怕踩雷。是的,自從從事了這個行業之後,好片爛片看過無數,催人淚下的片子自然是看過不少,無趣乏味的片子更是數不勝數。誠然,這個電影的名字吸引不了我這雙已然「閱片無數」的眼睛,直覺告訴我這是部爛片。直到有一天,我某一位堪稱改變了我人生軌跡的好友一如既往的來影響我的直覺。他每一次都憑藉自己過人的口才和令人訝異的反思維將我拉到和他同一水平線,然後輕而易舉將我打敗。順便得意洋洋告訴我,看吧,我說的沒錯吧?

好了,閒話不多說,他只說了一句:「你看這部《狗十三》不就是狗那啥的意思麼?」「那啥是啥?」「B」。

於是我們兩個快快樂樂的衝向了電影院,準備迎接我們乏味的人生中僅有的那麼一點樂趣。然而看完後,相顧無言,眼眶微紅。不為別的,為我們每一個人經歷過的童年,為中國教育的悲哀,為自己。
李玩,十三歲的小女孩,雙親離異,父親再婚育一子,家境普通,溫飽以上,奶奶爺爺倒是頗為疼她。然而這個「疼愛」,也只是物質上的滿足。一隻小狗闖進了她的生活,她從開始的抗拒直到給它起名「愛因斯坦」終日相伴。一個小小的孩子將自己的情感寄託於這隻「愛因斯坦」上面,她愛物理天文學。沒有人知道,除了愛因斯坦。狗丟了,爺爺弄丟的,她氣急之下推倒了爺爺,家裡人無奈又買了一隻,騙她說是「愛因斯坦」,她開始叛逆,飲酒,夜不歸宿。奶奶為了找她差點走丟。

這一切的一切,其實都反映了我國對於教育方面的缺失。大多數人以為給予孩子物質上的滿足,就足夠了。實則不然,人們大多看到的只是他們想看到的,他們認為這樣對孩子好,這樣便是好的,不會去在乎孩子覺得好壞與否。李玩的存在不是個別,是你,是我,是他。相信每一個經歷過的人,都會懂那種不被理解的痛楚,那種完成爸媽的想法即是完成我的任務亦為我的所謂的夢想的悲哀。

與其說這部電影名字為《狗十三》,我更願意稱它為《養狗,十三歲》。十三歲的李玩,就像一隻小狗,只需要完成他們想要讓她完成的就足夠了。不用去理會她個人的心靈精神需求,只要給她吃的,玩的,住的,學的。她就可以安分長到13歲了。我為此感到悲哀而痛苦,卻只能寄希望於大家能有天潘然醒悟,明白孩子的心。
要麼點讚,要麼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