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的電影情節非常簡單,故事的主人公叫李玩,今年十二歲,剛上初中,早年父母離異,她與爺爺奶奶住在一起,父親再婚後又生了個和李玩同父異母的弟弟,父親一直發愁怎麼樣能將這件事情告訴李玩。後意外因學習方面的問題,父女倆起了爭執,父親為哄勸李玩,買了一隻狗來陪李玩。起初她並不喜歡這隻狗,後與狗產生了感情,喜歡物理的李玩給它起名「愛因斯坦」。
後來爺爺在買菜時不小心將愛因斯坦弄丟,李玩因愛因斯坦走丟的事傷心不已,家人為此也不得安寧。
為了安撫李玩,後媽想出了主意:去買一條同品種的狗,用此哄騙李玩,說愛因斯坦找到了,就是它,在家人的道德綁架和壓力之下,李玩漸漸的沉默起來。弟弟的融入也讓李玩逐漸變成了局外人,慢慢地,她發現自己無法逃離充滿謊言、欺騙的成人世界……
這劇情和一些爆款青春電影比起來差遠了。但為何比所有的青春片評分都高,在小編看來,就兩個字:真實。
真實即真相。
一、父親強行修改志願,像極了你的父母。
李玩喜歡物理學和天文學,父親去學校後,聽老師說李玩的英語成績不好,希望她能報英語興趣小組,並且進了英語興趣小組後,就可以參加口語比賽,有望直升市重點高中,父親聽到了可以直升高中,就暴力的把李玩推到了一邊,將興趣小組改為英語。可笑的是,父親連老師的姓都記錯了。
這像不像口口聲聲為你好,卻不尊重你自己意見的「中國式父母」?
我並不反對李玩父親的行為,真正令我反感的是李玩父親聽到可以直升高中後將李玩推到一邊強行修改志願的行為,他從未考慮過李玩的感受,也不想了解李玩內心真正的想法,只是可能直升高中的名額,就令他這麼粗魯。同時,李玩的父親在此處也將成人世界利益為上的嘴臉完全展示了出來。
如果作為家長,可以從小就尊重孩子的意見,懂得聆聽孩子的想法,那麼未來他一定能成長為一個自信,有魅力的成年人。
一、堅持一件正確的事,不正確嗎?
爺爺不慎將愛因斯坦弄丟後,李玩苦苦尋找未果,後媽決定找一條同品種的狗來冒充愛因斯坦。李玩堅持這條狗並非愛因斯坦,事實也是如此。此時長輩的想法為:作為長輩,我把你狗弄丟了,又賠給你一隻,你就應該心裡有數,自己找臺階下,承認這條狗為愛因斯塔,這也是成人世界的規則。李玩並非成人,況且堅持真理並非錯事,她不想承認此事,加上之前種種情況,李玩的否認變成了導火索,父親再也忍不住了,他爆發了起來,對李玩拳打腳踢。而自從愛因斯坦走丟後,爺爺也從未說出過一句道歉的話,小編認為,如果爺爺稍有表示歉意的話,事情也不會走到這一步。
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並非如家長想像的,從小就通情達理。家長說對,就是對,這也並非懂事的表現,可在真實的成長曆程中,聽家長的話=懂事,注意,此處家長的話,未必都是對的。
一、重男輕女,雙標到底。
在給弟弟起名時,爺爺說過這麼一句話:「李玩那會的名字是你們隨便起的,咱這回是個男娃,這個名字就不能隨便起了。」不僅在此處,後面,弟弟失誤將奶奶的頭打破後,家人對他的態度,同李玩不小心將爺爺推倒後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李玩受到了拳打腳踢,弟弟卻受到了無限的包容。當李玩要求弟弟道歉時,一句「孩子還小,不懂事,沒事的。」將李玩搪塞了過去。
中國至今為止重男輕女思想依然存在,在小編生活的城市裡,有的家庭為了生兒子傳香火,流掉了好多女孩,哪怕生活壓力再大,也要有個兒子,不然會抬不起頭。正是因為這種思想,才導致現在女少男多,「結婚難」的情況出現。
看完這部電影,小編覺得這個結局似乎有點心酸,又覺得,成長或許就是這樣,誰的成長曆程,都不會那麼的一帆風順,電影裡的很多行為,其實也發生在了我們的青春期當中,父母的愛大多數都有著矛盾性,他們愛我們,也會在不經意間傷害我們,他們關心我們,也會在一些方面限制我們。就是這些矛盾性,讓我們的青春充滿了《狗13》,這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適合家長看,也適合孩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