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內在小孩,披著鬥篷的隱形人-《狗十三》之李玩內心獨白

2020-11-22 七月冰者

十三歲,穿上隱形衣—年少篇

十三歲那年,我被猝不及防地推著成長。

當我想選擇最愛的物理時,老師很理性的告訴我:如果能參加英語興趣小組,英語提高就可能成為尖子生,還有可能直升高中。爸爸一把推開我,說:」改了改了「,我無奈妥協。那一刻,我被告訴:成長就是,被迫做出取捨,心中所愛可以為成績,排名,名校等讓路。

當最心愛的狗丟失,我以為可以盡情悲傷,可是爸爸告訴我:」老人家腿腳不方便,每天遛狗不容易,一不留神狗跑了,是正常的事,你要理解,不能胡鬧。「這一刻,我被告訴:人長大,情緒需要被克制。

當狗丟失尋找無果時,家人用新買的狗告訴我,這是陪伴我的「愛因斯坦」。那一刻,我被告訴:成長有時是善意的謊言,假裝的接受。

當我憤怒情緒的發洩遭受來自爸爸的拳頭,爸爸讓我坐在他的腿上,告訴我:我這是為你好。那一刻我被告訴:聽話,會保護自己。暴力,也可以解讀為愛。

那些我所相信的,十三歲開始,被一點點擊得粉碎。

我知道,爸爸,爺爺奶奶,都愛我,可是這種成長讓我窒息。

那年開始,我穿上了一件鬥篷,變成了一個隱形人。那些說愛我的人看到我,誇我長大了,而只有我自己知道,他們看不到真實的我。

十三歲,衝突被鬥篷壓住,用懂事,聽話,妥協換來平靜與誇獎,我滿足了他們的期望,也保護了自己。

十三歲,兵荒馬亂,來不及反應,我就這樣被裹挾得成長。

困在鬥篷下----成年篇

贏得你們的喜歡,卻取悅不了自己-對自己那一晚,爸爸的拳頭,讓我清醒,做自己,是要付出代價的,我安靜得收起鋒芒與情緒,雖然忍不住時不時瞟一眼吸引我的電視,但我逼迫自己坐在飯桌上和爺爺奶奶一起吃飯;面對突然而至的弟弟,我很錯愕,但我開始學會坦然接受,因為抗拒改變不了現實,家庭聚會上,我沒有鬧,但誰也沒有發現我淡淡的微笑之下,眼睛深處,站在一家子人外圍的落寞。

那些青春期的鋒芒與掙扎,用鬥篷遮蓋,兩個我,同時存在,為保護內在的自己

但當我在成績,分數的盛讚中被推向社會叢林中,突然發現,曾經庇護我的鬥篷在區別於校園生存的遊戲規則下,無法保護我了。

我有點開始討厭這件鬥篷,可是,這件穿了二十多年,已然和我合二為一了,當我脫掉它,就仿佛將自己置於槍林彈雨之間。

《肖申克的救贖》說: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十三歲開始,別人的期待,家長口中的懂事,幫助我鑄造了圍住自己的高牆,曾經我排斥它。後來,我發現,我已離不開它,是它,鑄就了現在的我,我躲在裡邊,一個人,真實而安全。

我收起鋒芒,終於贏得你們的愛,卻取悅不了自己,有一天,你們退出了,而我卻被困在了鬥篷下

錯位的愛,越成長,越遠離-對父母面對狗肉,我默默吃下;放棄物理,選擇英語,考取全年級第一名;弟弟宴席上,我沒有哭鬧。

所有的人開心了,我拔掉了身上的刺,努力靠近你們,我們終於擁抱在一起,距離近了,心卻遠了

長大後,遠離了父母,電話中聯繫,我們在問候,每次重複著一樣的話。

第一句問候總會是:

「你吃了嗎?」

「天冷了,穿秋褲」

父母的誇獎總是:

「真聽話,真乖,真懂事。」

「學習好,有出息。」

沒有再多的話題可聊,結束語總是:

「我們很好,不用擔心「

十三歲的我,渴望精神獨立,物質方面卻不得不依賴,物質給與過度富足,精神世界卻極度被忽視,當愛被這兩種同時包裹時,我抗拒又接受,依賴,又想逃離,當每一次的聊天只剩下「吃了嗎?」時,我竟和父母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討好型人格,代際的傳遞-對領導爸爸討好領導,在酒桌上我學會了喝酒,酒是苦的,可哪比得上心裡的苦;當狗肉擺在我面前,所有眼睛盯著我,我知道所有人都希望我吃,不吃掃興,是我任性。當我的生命尊嚴都岌岌可危時,如何得以維護比我更弱小的生命呢?堅持,又能改變什麼呢?

我默默放進嘴裡,周圍的人鬆了一口氣,酒桌上和和睦睦,我卻覺得離他們好遠好遠,曾經,我抗拒,那種和睦下面的偽善與討好,十三歲那年,我卻也逐漸發現自己也變成了會討好的人。

工作後,有次周末,領導突然交代給我一個工作,我不敢拒絕,但凡領導安排的,就會全力去做,那一刻,我突然想到爸爸,也許,他也是無法拒絕吧。

討好,一開始出於生存,保護自己不會因對抗而受傷,後來,融入血液,竟變成原生家庭滋養的本能。這種代際的傳遞讓我感覺到無力,我看看弟弟,也許又會是一個像我一樣的輪迴。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討好型人格:

(1)對別人的感受特別敏感

(2)抬高別人,貶低自己

(3)不敢發出請求,很難拒絕別人

(4)缺乏界限和原則。

做任何事情都以取悅別人為目的,既守不住界限,允許別人在自己的生活裡指手畫腳,又經常突破別人的界限,渴望建立親密關係又常常因為別人不能滿足他們的期待而受傷

那一刻,在每一個字中,我都看到了自己。

我們敏銳得感知到別人需要什麼,第一時間滿足對方的需求,忙碌過後,卻發現,丟失了自己。

親密關係障礙-對伴侶曾經,爺爺奶奶愛我,我喝牛奶吐,他們堅持讓我喝;曾經,爸爸愛我,對我發飆後讓我坐在腿上,告訴我:打我是愛我;曾經喜歡表姐的一個男孩子喜歡上了我,我疑惑,為什麼一個人可以愛到放棄。

這麼多人告訴我,他們愛我,我卻越發迷茫,愛是什麼,身處愛中的我,越發孤獨。

如今我成家了。有了兩個孩子,我愛他們,卻對於老公和孩子的一些親密行為總有一些抗拒。

「我不喜歡老公抱我,我感覺不舒服。」

「孩子撒嬌時,我覺得有一些討厭」

朋友疑惑得問我:

「你的親人有對你做過親密的動作嗎?例如直接表達愛,擁抱等」

「基本沒有,只有一次,爸爸打了我,爸爸抱著我流淚,那一刻,第一次感受到爸爸的脆弱與真實的情感,但是當時還是有點不好意思。」

我突然明白,那麼多人說愛我,我卻從未真正感受過親密關係。

父母習慣將自己的脆弱隱藏,用「你怎麼這麼不小心」的責備表達愛,用「家裡沒事,你好好學習就行」掩蓋內心的無助,當理性過度取代感性直接的表達,我感受不到真實,那種不真實感讓我身處不安全感之中。

我們和最愛的人彼此躲進自己的鬥篷中,互相感受著情緒,卻彼此不說,我們近在身邊,卻將彼此隔離在真實的自己之外。

脫下鬥篷-尋找內在小孩

展示真實想法,好運第一步披上鬥篷的我,掩蓋了自己的光亮,陷入孤獨,感覺不被愛。獨處的時候,卸下鬥篷,我看到那個閃閃發光的自己。

少年成名的天才女作家蔣方舟曾談及她的經歷以及「討好型人格」,在她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工作中,與她共事的大多為長輩,所以當他們倚老賣老給他講大道理,或是指責她的時候,即使心理十分的抗拒厭惡,還是會說恭維好聽的話取悅他們。她發現活了28年,自己從來沒有跟任何人有過真實的關係。

因為年少成名讓她自己獲得比同齡人更多的資源和榮譽,因為骨子裡覺得自己並不值得大家的追捧,便由此產生出一種莫名的負罪感,讓他忍不住用討好的方式還給他人,以此來獲得心理平衡。

後來她給了自己一年放空的時間,她跑去了日本,一個人吃飯看書生活,當她發現自己脫離了各種社會關係後,變得更像自己了。面對別人的質疑,她不再會一直委屈自己,而是學會了有覺知得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甚至是憤怒。

一個失去自我的人,就像是一個沒有地址,沒有定位的房子,別人想寄包裹(愛)給你,都不知道寄到哪,因為你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別人怎麼找得到你?怎麼愛你?——《人類木馬程序》

現在,我也開始嘗試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我現在有點煩,但我也說不清是為什麼,等我梳理好了就ok了「。我發現,坦誠的表達後,我不僅不會因為表達出來的憤怒傷害身邊的人,反而別人了解了我的需求,更理解和給到我真實需要的。

直面自己,尤其是自己的情緒,敢於展示真實的想法,無條件接納自己,我的好運也從此開始。

設置安全區域,做彼此的鏡子

如果一個人恐高,告訴他:那有什麼可害怕的,勇敢一點,這於事無補。在一個安全區域內,陪愛的人一起直面恐懼,用愛的頻率逐漸替換恐懼的頻率,改變更容易一點點發生。

」你為什麼不敢從鬥篷中出來呀」

「我覺得他們和我不一樣,不接受這樣的自己」

「你看看,我們和你一樣,你很安全」

我一年抵十年的蛻變,感恩遇見了他們。

有任何困惑,只要提出來,他們就會從不同角度幫助我深挖原因,我們就像彼此的鏡子,看到一件事更多的可能性,進而突破自身視覺與思維盲區。

我們一起建立了共修群,互相監督起床一起靜心冥想,定期通過讀書,電影,寫作等分享為彼此助力,每周針對某個問題討論,通過高質量的問題,啟發深層的記憶,激發對於問題更深入的看法,然後共創解決辦法。

重要的是,我們對彼此全然接納,沒有評判,我們為自己和社會叢林競爭之間設置了一個精神緩衝地帶,能量在此聚集與流動,彼此賦能。

脫下鬥篷,我遇到一個,兩個,三個,越來越多的同頻的人,開始卸下心防,和更多人坦誠相處,漸漸得,很多溫暖的人駐足,給與我擁抱,帶給我亮光,我開始意識到,可以不隱藏自己,也不會受傷了。

神奇的四句話,拿回命運劇本主導權在《零極限》一書中,有一個故事。

修藍博士在一個精神病院工作,那裡關押的都是患有極危險的精神疾病的重罪犯。心理諮詢師基本上每月一換。工作人員要不是三天兩頭兒請假,就是乾脆辭職不幹了。誰要是經過病房都要背貼著牆走路,生怕被病人襲擊。那兒可不是個人該去的地方,更別說住在那兒,在那兒做事。

修·藍博士,他從沒正式地見過病人,從沒會見過他們,僅看過他們的檔案。當他看那些檔案時,他就在自己身上下功夫。當他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時,病人們就開始康復了。

幾個月後,那些加了手銬腳鐐的病人也可以自由活動了,有些用藥劑量很大的病人減少了用量。還有些被認定是要判無期徒刑的人,最後竟然被釋放了。」

工作人員也開始喜歡回來工作了。曠工和遲到、早退的事也銷聲匿跡了。到最後工作人員的數目遠遠超出需求,因為病人們都獲釋了,而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回來工作了。現在,那家醫院已經停業了。

而神奇發生僅源於四句話,他不斷用「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四句話進行自我內在清理

外在的一切通過我們自身投影出來,如果在投影儀上出現汙點,那麼投影出來的一切都會帶有暗斑,我們不需要忙於解決每一件事,將投影儀上的汙點清理,外在就隨即改變了,即內在清理。

出於好奇,我試著對著曾經帶給我傷害的人照片,每天對著照片說「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兩天之後,竟然就收到了其中一個人發的道歉信,隨後開始了第一次開誠布公的聊天,我發現對彼此有那麼多的不了解,了解的那刻,我就釋然了。

對自己的生命完全負責意味著,在你生命中的每件事——只因為它們發生在你生命裡——都該你負責。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整個世界都是你創造的。要改變它們,你得改變自己。——修藍博士

十三歲,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沒有勇氣展露真實的自己,但是,鬥篷之下像我一樣的隱形人,為自己保留一份真實,用時間,信任與愛澆灌,終有一天,你會和我一樣,可以脫下鬥篷,做真實的自己,也會遇到更多溫暖的人,我們終將會讓自己心中的內在小孩活在亮光中。

我是,深度教育研究者,有趣,有料,有深度,歡迎關注。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相關焦點

  • 狗十三為什麼被禁 電影狗十三是什麼意思被禁5年原因
    電影圍繞著主角李玩的成長反應了很多真實存在的家庭問題,李玩來自於離異家庭,她的爸爸媽媽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之後爸爸為她找了一個繼母,還生了一個小弟弟,李玩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李玩的爸爸不知道如何告訴李玩有弟弟的事實,就給她買了一條狗,這條狗陪伴李玩度過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可是有一天,狗丟了。
  • 電影《狗十三》:如果存在平行時空,讓你看到自己成長的樣子
    這部《狗十三》只是把那些溝溝壑壑重寫的整理出來,讓人們旁觀者清,發現了平凡生活中的不尋常。李玩父母離異,父親再婚,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雖然衣食不愁,但是難免缺少陪伴和理解,內心脆弱敏感。這時候繼母又生了弟弟,爸爸怕李玩落寞,送了只狗來陪伴李玩。最開始李玩抗拒爸爸送來的狗,但是隨著狗狗的親近與陪伴,李玩漸漸接受了這隻小狗,因為喜歡物理,她給小狗取名愛因斯坦,還和狗一起同吃同睡。
  • 狗十三:那個靠讀《時間簡史》支撐成長的女孩最後怎麼樣了?
    0112月初的時候,就被《狗十三》這部電影帶來的刷屏效應深深吸引了。有人說這是最痛的青春,我尋思正好可以帶上剛剛十三歲的娃去看,他正處在人嫌狗不愛的年紀,有一些青春的叛逆與傲嬌,也有一些天真的殘餘與無辜。
  • 《狗十三》名字背後的含義你清楚嗎?
    《狗十三》名字背後的含義你清楚嗎?說實話在剛開始看到這部電影的名字的時候,我是抗拒的。為什麼?就因為這部電影的名字,我怕踩雷。是的,自從從事了這個行業之後,好片爛片看過無數,催人淚下的片子自然是看過不少,無趣乏味的片子更是數不勝數。
  • 《狗十三》:血淋淋的中國式教育,大部分人的成長經歷
    狗十三的電影情節非常簡單,故事的主人公叫李玩,今年十二歲,剛上初中,早年父母離異,她與爺爺奶奶住在一起,父親再婚後又生了個和李玩同父異母的弟弟,父親一直發愁怎麼樣能將這件事情告訴李玩。後意外因學習方面的問題,父女倆起了爭執,父親為哄勸李玩,買了一隻狗來陪李玩。
  • 療愈內在小孩的7種能量
    成年後,一旦遇到挫折,我們就會縮回這個空間,被這個內在小孩接管。  憤怒、悲傷、嫉妒、恐懼,甚至開懷、興奮等等我們時常感受到的這些多變情緒,其實都是內在小孩在發聲、提醒你他的存在。當我們開始察覺自己遺忘了內在受傷的小孩,我們會對這位小孩充滿慈悲,也因此生起正念的能量。正念的能量將擁抱和療愈我們,並療愈我們內在的受傷的小孩。
  • 「埋母」罪人馬樂寬的隱形鬥篷
    一個12歲的男孩,先是面對撒手人寰的生父,後與至親分離,馬樂寬的內心是絕望的。農村,盛產流言蜚語,一個村子的村民,抬頭不見低頭見,誰家丟了一隻雞,第二天都會傳遍全村。馬樂寬的悲慘童年,至少,一定不會比那隻丟了的雞傳播的慢。被母親遺棄,被沒有血緣關係的叔父收養(馬樂寬的生父是抱養來的)。青春期的孩子本來就敏感,無數個睡前,他會不會問,自己是不是多餘的人?
  • 重溫《不完美的她》:生活裡幾乎所有的不如意,都藏著內在小孩的傷
    雖然她已是成人,但內心卻只是五歲那年被拋棄的小女孩,固執而絕望。如林緒之一樣,每一個有童年創傷的人,都有一個破碎的內在小孩,他敏感、脆弱、孤獨、自卑,蜷縮在內心陰暗的角落。破碎的內在小孩是一個形象的說法,他或許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記憶,或許是一種刻骨銘心的傷痛,是我們童年時遭受傷害後封存在內心的,從未被治癒的傷口。我們已經長大,走出很遠,可他還停留在幼年時期,傷痕累累。
  • 心理健康|療愈內在小孩的七種神奇能量,讓所有的限制都解除
    > 看見內在小孩 療愈內在小孩 這些創傷和限制才會被療愈與解除 內在小孩整合&療愈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在外表上雖已長大成人,可內心深處,卻一直有個受傷、無助,沒有跟著身體,一起長大的「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是你的另一個自己,是一直被你忽略的那個自己。
  • 廖彩杏書單|Ape in a cape 披著鬥篷的猿猴
    披著鬥篷的猿猴。B-Bear in despair.絕望的熊。
  • 推薦幾部隱形人相關的影片
    隱形人的話題,從古到今都是人們特別是想像力豐富的人的重要話題之一,電影也是如此,2020年的《隱形人》只是其中一部而已,隱形人題材的電影不僅僅有科幻題材,還有更深的人性的認知。透明人這是一部很經典關於隱形人的科幻題材作品於2000-08-04上映,豆瓣評分6.7分,如果考慮到是2000年拍攝的,菜鳥感覺評分略低。隸屬於美國軍方的某神秘機構,正在進行著一項隱形技術的研究。男主是這支小組的主要負責人,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的研究在動物身上已經初見成效。男主無視藥物的不穩定性,執意在自己身上嘗試。
  • 《狗十三》國語中字無水印WEB-DL藍光1080P\4K-2160P高清下載
    導演: 曹保平   編劇: 焦華靜   主演: 張雪迎、黃詩佳、曹馨月、果靖霖、智一桐、代旭、聶鑫、周珍   類型: 劇情、家庭   製片國家 地區: 中國大陸   上映日期: 2013-10-11(華語青年影像論壇)、2018-12-07(中國大陸)   片長: 120分鐘   又名: 狗13
  • 2020最佳驚悚片《隱形人》,比驚嚇更恐怖的是控制欲,我快窒息了
    2020本是驚悚片高光的一年,有恐怖OG《招魂3》《電鋸驚魂9》,也有爆款續集《寂靜之地2》,經典翻拍《糖果人》,溫子仁新作《惡性》等。結果以上通通缺席。這無礙於《隱形人》的驚豔。隱形人近似於幽靈。幽靈和人的最大區別是什麼?——時間是衡量生者(人)最重要的維度,而空間,則是感知幽靈最重要的維度。這段開場,完全把「空間」玩到極致。一次刺激的潛逃。
  • 如何激活自我的潛能:學會看見你的內在小孩,修復成長的創傷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每個人都需要明白,一個人如果想要激活自我的潛能,最重要是學會看見自己的內在小孩一個人的潛能受限,往往來自我們內在小孩的成長創傷。如果我們內在成長創傷沒有得到修復,我們內在就會受阻,這份成長的受阻往往影響我們自身的探索。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恢復自我的具足,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深入內心深處看見內在小孩,我們越能深處看見,我們越能收穫豐盛的自我。
  • 披風的設計靈感來自於古代的鬥篷,鬥篷在什麼場合穿?
    還有,鬥篷服裝的雛形就已經出現在古代,在漢唐時期,用鶴的羽毛和其他鳥的羽毛混合製成的鬥篷被稱為鶴氅,道家也有穿著時能在風中飄動的衣服,她們有超越塵土和世俗的姿態。那時候女子的服裝也很時尚,她們喜歡穿鶴氅。這些衣服一般為兩邊都有大袖子和開衩的直領上衣,不設計延邊,中間用帶子繫著。
  • 科幻驚悚片《隱形人》大熱,它離現實並不遠
    《隱形人(The Invisble Man)》成為了 2020 年第一部爆品驚悚片。雖因疫情影響,《隱形人》只在戲院上映了三周,但這部成本只有 700 萬美元的小製作快速收穫了全球 1.2 億美元的票房成績,爛番茄新鮮度達到 91%。
  • 你知道《如懿傳》等古裝劇中后妃們穿的是披風還是鬥篷嗎
    對於現代人來說,披風和鬥篷二者是沒有區別的,都是指穿在身上,有兩個袖子,但手可以從袖子側面伸出,或者直接披在身上,用手把鬥篷的兩個對襟捏住,以防一股風把衣服吹走。大家喜歡穿鬥篷是因為鬥篷比較靚麗時尚,比較隨意自由,像一個風一樣的女子。
  • 2020版《隱形人》口碑爆炸:女主實現教科書反殺,結局暗示了什麼
    今天要介紹的《隱形人2020》同樣是暗黑宇宙旗下的一個大IP。「隱形人」這個角色源於1897年的同名小說,作者H.G.威爾斯打造了「外星人入侵」「時間旅行」「反烏託邦」等熱門題材,被譽為「科幻小說界的莎士比亞」。1933年,環球影業便推出了第一部《隱形人》。1940年,環球影業接連推出《隱形人歸來》和《隱身女人》。
  • 逆旅療愈 | 從自己的身體到內心,從一個人的心到另一個人的靈魂
    有的事、有的時刻,一直都存在於內心、記憶的某個角落。如果沒有療愈,它永遠都會影響你,人生之所以會出現各種事情困擾自己。其根源就在於: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孩子。每個人,都是從孩子長大的,我們不確定他的年紀,但很多時候他比我們以為的還要小。他是我們年幼時受傷破碎的部分,深深地埋藏在心裡。
  • 《隱形人》影評:看不見所帶來的深層恐懼
    ,這都讓建立在傳統構架上的《隱形人》得以透過「隱形」做出更多創新的嘗試。《隱形人》強大的驚悚氛圍布倫屋在連續上映幾部像是《黑色聖誕節》、《惡靈20》、《夢幻島》等表現不如預期的驚悚電影之後,總算用《隱形人》保住他們低成本恐怖片專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