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分析南網綜合能源的上市之路,其為重資產型的綜合能源進行了辯護,這裡有幾個觀點值得進一步討論。
一、電網綜合能源的戰略意義是什麼
曾經不止一次的被朋友問到,南網的綜合能源業務模式是否值得跟隨?他們的「綜合能源」是不是一個「戰略性的新方向」?
這個問題我的文章已經回答的很明確了,南網綜合能源主營業務收入來源於重資產投資,主要的投資方向是分布式光伏、工業節能EMC、建築節能EMC、生物質發電。
這些業務在「綜合能源服務」這個概念提出之前早已有之,而從技術、業務模式方面也沒有太大的創新性。
當然沒有創新性也可以,就像中節能集團很大一塊業務是房地產,雖然它是「節能」公司,項目只要賺錢就好了。南網能源盈利性不錯,成長性可以,短中期來看業績也沒問題。
所以目前的電網綜合能源業務,是一種成熟的,存在幾十年的投資業務模式,只要有好項目就值得投資,但是你硬要說它是戰略性的,代表未來方向的轉型,就有點言過其實。
電網公司的綜合能源的戰略定位是很高的,要成為未來的「平臺化」企業,承擔企業轉型的重任,而平臺化本質上就是一種商業模式的戰略創新。
其實該文作者自己也承認「現階段綜合能源本就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於是吃瓜群眾們就有點小失望,就像被預告片吊足了胃口,忽然發現正片無比平淡.......
平淡就平淡吧,承認戰術上的平淡就好,吃瓜群眾的心裡預期也要降低一下。
二、投資和運營的關係
1、綜合能源的服務和投資並不是對立關係,但是有主次關係,目前綜合能源以優質項目投資為主,運營是輔助。所以目前主流綜合能源算不上真正意義的服務。
2、作者模糊了「運維」和「運營」的概念。目前多數綜合能源服務項目以投資為主,比如分布式光伏投資,作為電源項目的運營屬性很低,多數的工業節能項目,比如餘熱餘壓利用,也是以設備投資改造為主。項目一般是帶資的,設備資產歸屬綜合能源公司,所以需要「運維」確保設備安全可靠運行,這也是投資收益的保證,這個「運維」比「運營」低一個層級。
3、運營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運行」+「營業」才是運營。效益分享型的EMC之所以投資屬性佔主,主要是以「確定的節能量」為基礎,然後與被投資的對象進行分成,這種相對靜態的收益模式目前遇到的阻力可能會越來越大,因為它忽略了企業日常運行的動態性。
比如疫情來了,商場關門了,你說降低的用電量是因為節能技術好麼,很多EMC的糾紛就在這裡。
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節能公司開始嘗試真正意義上運營業務,即「能源運營服務」,業主把能源設備託管給節能公司,並且按照能源使用量多少來進行付費,節能公司負責提高能源效率以降低運營成本。
這時的商業模式就發生了改變,不是一種財務投資獲得穩定收益,而是把設備改造作為成本,而把服務收入作為盈利,這才是真正的運營。我認為這可能是節能服務未來的重要方向之一,這是一種商業模式的創新。
我文章所說的「重投資、輕運營」,其實說的是項目商業模式的客觀差異,並不是在主觀批判哪種模式,就戰術而言,企業賺錢就好了。
至於具體到一家公司是不是重投資、輕運營,只要看一下公司財務報表的資產折舊成本和運營成本佔比就可以了。
而戰略是解決企業如何長久可持續的賺錢問題,不是當下或者短期盈利,所以奇點能源該文的作者更多的是談論戰術問題,在戰略問題上立意不高。
三、創新是綜合能源服務企業長期發展的原動力
「奇點能源」一文對綜合能源企業的研發成本減少也做了辯護,意思就是「先把業務做起來,以後再看創新,避免試錯」。
其實這也是綜合能源領域很多企業的心態,特別是國有能源企業,由於風險厭惡的文化特性,寧可選擇經過長期檢驗的、成熟的業務模式和技術模式,把創新和戰略的轉型停留在匯報材料裡。
但是經濟發展理論告訴我們,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企業長期戰略發展的源動力,文章再怎麼辯解,始終無法「迴避電網綜合能源公司在綜能領域核心創新匱乏的事實」,我認為這才是制約兩網公司綜能業務長期發展的核心戰略問題。
最近和某地市供電企業的綜合能源業務人員交流,他們說:基層綜合能源業務人員經常不被待見,不被用戶待見、不被營銷部門待見,也不被集體企業待見,業務做的快抑鬱了,都快堅持不下去了。
我認為創新也是鼓舞企業、鼓舞團隊前行的最大動力之一。作為電力行業龍頭標杆的電網企業,應該在綜合能源業務領域的創新方面有所動作,這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期待。
當然創新包括很多方面,技術創新、業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技術創新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暫時無法快速掌握核心技術,不妨在業務和商業模式等方面做一些創新的探索,比如運營技術(OT)的創新也是巨大的,戰略級的創新。
創新需要開放的心態,構建平臺化的開放生態,而不是「跑馬圈地」的佔項目,然後做分包管理,這算不得什麼開放生態,房地產就是這麼玩的。
四、電網企業的綜合能源服務,別的企業是否能模仿
不少電力產業鏈企業其實都在思考這個問題,特別是長期為電網服務的企業,可能也在嘗試投資性的綜合能源服務。
我的觀點是:
1、電網企業綜能業務,目前更多的是戰術層面,戰略級別並未看到太清晰的戰略路徑,這和電網企業長期處於自然壟斷環節,缺乏市場化戰略競爭思維所致。戰略,有戰才有略。
2、電網企業的綜能業務路徑,是電網企業特有的優勢所構建的,別的企業,包括發電企業都無法採用跟隨策略;
3、其他企業需要在戰略上思考創新和長期發展,理清能源系統和能源市場化背後的脈絡,才能真正尋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不是看到什麼熱門做什麼,只抓熱點不看機理,最後會被某些客觀規律玩死。
電網企業綜能業務的優勢有三點是不可模仿的:一是非常低的融資成本,比民營企業有巨大的優勢;二是遍布營業區域的,深入縣鄉村的營銷體系,而且可以「零營銷成本」開展綜能市場拓展;三是同樣可以藉助主業資源實現最低成本費用回收,壞帳率極低。
當然,電網企業綜能業務不是沒有挑戰的,那就是優質投資型項目始終是少數,一個優質項目,某家綜能企業如果沒有核心優勢,只能陷入關係型營銷的困境。君不見南網綜能相當數量的項目是在國網範圍內,南網國網也在爭奪優質項目,另一方面,真正優質的項目,電網也未必有贏的把握,比如某省會城市國際機場分布式能源項目,就被該市城燃集團橫刀奪愛。
而個人認為以客戶價值為導向的,以優質服務為手段的服務型綜能項目,可能是未來非電網企業參與綜能業務的最佳可選路徑,當然這裡也會有投資和資產,所以我的觀點一直是「服務和投資」是綜能業務一體兩面的關係,兩面都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不能偏頗。
而且就實際路徑來看,「服務帶投資」可能是客戶粘性更高,創新空間更大的一個方向。因為綜能技術創新目前對很多企業來說門檻略高,但是在服務模式創新方面恰恰存在巨大市場機會,而服務帶來的客戶體驗屬性,深入到最後100米的貼身服務,這也是非電網企業綜合能源創新的差異型戰略要點。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售電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