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輸配電網訊:看了童虎兄的《綜合能源服務企業的研發路線誤區:重研發,輕集成》,也算是頗有感悟,寫篇文章回應下。
(來源:微信公眾號」魚眼看電改「 作者:俞慶)
一、綜合能源企業的分類
我認為未來綜合能源企業分四種類型,投資型、工程型、服務型、平臺型。對於每一類企業來說,都有核心技術和核心資源,未來單純的靠客戶關係的綜合能源企業是很少的。不同企業的所需核心技術不一樣,但是都是要研發和研究積累的。
作為輕資產的服務型綜能企業還可以進一步細分,比如以產品技術服務型、運營服務型、數字服務型。
1、產品技術服務型:即以某個核心技術為優勢進行拓展的綜能服務企業,比如空調節能技術、蓄熱蓄冷技術、電儲能技術。
2、運營服務型:以能源優質運營為抓手的企業,比如能源託管、設備代維等,他們更像是能源物業公司。
3、數字服務型:以能源數據資產的價值挖掘和變現為核心的企業。某種程度上說,未來一些售電公司應該是數字服務型的,因為負荷數據是交易的關鍵,還有一些做電費優化、檢測診斷的企業,也屬於數字服務。
二、服務型綜能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對於服務型綜能企業來說,核心競爭力是三部分,一是產品技術能力,二是運營技術能力,三是數位化能力。根據服務型綜能企業的細分類型,這三部分核心競爭力也是各有側重,但是每一項都必須要有,不是說技術服務型的綜能企業不需要運營和數位化。
1、產品技術能力。針對某個領域、某個專業的技術研發和技術應用。個人認為,綜合能源技術的落地,除了技術本身以外,對技術的工程化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型技術是從0到1,產品技術是從1到10,工程化技術是從10到100。很多產品技術是要在工程現場積累的,是需要細分場景進行再集成再創新的。比如電化學儲能,看上去好像就是電池,但是很多解決方案的細節是需要根據現場打磨的,這也是項目成敗的關鍵。如何使得細分場景的解決方案再產品化,也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2、運營技術能力。主要包括服務運營管理、服務體系管理、服務產品規劃能力等方面。綜合能源服務「重建設,輕運營」現象比較明顯,其實投後管理恰恰是收益率的重要保障,對於能源物業型的服務企業來說,運營管理更是核心競爭力所在。
3、數位化技術能力。數位化能力包括:基礎PaaS平臺、應用SaaS平臺、現場數位化、數據分析挖掘等方面。很多企業認為數位化技術就是一個軟體平臺,其實不然,數位化包括很多方面,數位化技術也不等於數位化能力,所以不少企業在這方面的投入是走了彎路的。
每一類服務型綜能企業,都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企業戰略,確定合理的研發路線,沒有研發就沒有核心競爭力,就缺乏差異性優勢,未來就會面臨紅海競爭。
所以綜合能源服務企業需要研發,但是需要什麼核心能力研發,那是需要戰略規劃和策劃的,就像海底撈不會自己去研發火鍋的爐子,但是海底撈在運營能力方面、數字管理方面都是業內頂尖的。
三、綜能企業是否需要自研數位化平臺
很多綜合能源服務企業都想要自己開發平臺,個人認為,這裡有幾個認識誤區值得討論:
1、數位化能力不等於數位化平臺。綜能企業的數位化能力,其核心在於能否利用數據產生價值,數位化平臺是價值轉換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不能認為自己開發一個平臺就擁有數位化能力。就像你買一個Photoshop不代表你的PS水平就達到數字藝術家級別一樣。同樣的能源數據,在專業的人手裡就能發現節能服務的機會,並且轉換成項目合同,這才是數位化能力,這種能力也是需要長期積累和訓練的。
2、數位化技術不等於數位化平臺。能源數位化是端到端的數位化,一端叫做現場,一端叫做服務,數位化技術需要串聯現場和服務。不是開發一個軟體平臺就叫數位化。現場數位化是非常考驗企業能力的,大量遺留的量測設備、異構的系統、複雜電磁環境的通信問題、不同類型的能源設備所需的量測方案,某些軟體平臺公司就是吃了這個虧,現場經常通信不上,導致客戶對其能力發生懷疑,這不僅僅是軟體問題,還有自動化的測控、規約、採集等一系列問題。
3、軟體不等於數位化平臺。不少企業認為買一套軟體就叫數位化了,其實並不是這樣,你買一套電子商務軟體也成不了淘寶。數位化平臺之所以成為平臺,是因為它具有組件抽象、權限認證、圖形建模、模型管理、流程引擎、物聯架構、安全管理、性能監測等一系列PaaS功能,以及構建之上的SaaS應用。
4、開發一套軟體和開發一個可持續迭代的平臺是兩碼事。很多綜能企業沒有經歷過大型軟體系統開發,覺得開發一個軟體模塊是很容易的。其實數位化平臺有個特點「入門容易,進階難」。開發一個面向幾十個客戶的,以計量數據採集分析為核心的軟體是比較容易的,但是要能吃透設備管理、能源管理、交易分析這些業務,並且把業務變成平臺功能,而且平臺架構能支持幾千上萬客戶、幾十萬上百萬的設備接入,還能持續的開發新的功能,且不說難度很高,就是這種持續開發的投入,對很多中小型的綜能企業來說,都是不可承受之重,況且這種既懂業務又懂開發的軟體工程師,也不是隨便招聘幾個大學畢業生就能快速培養的。
所以個人認為,綜能企業所追求的數位化能力,是要站在客戶價值角度理解,從企業戰略角度進行規劃,並且形成適合企業自身的數位化路徑,而不是像我見過的某個綜能企業創始人一樣,頭腦一熱賣了套房,拿了大幾百萬找了某個老師帶著學生就開始開發,最後發現需要長期投入研發,一套房根本Hold不住。
數位化的核心,還是能否基於商業價值的邏輯,構建能源運營的核心業務,基於不同的業務場景,思考需要什麼樣的服務,這些服務如何產生合同,客戶價值實現過程中需要什麼數據,這些數據如何獲得,如何管理,如何支撐業務活動的實現。在這些思考基礎上,才能確定是否需要自己開發或者技術合作。
四、小結
最後說一個有趣的觀點:當一個產業不成熟的時候,每個環節都傾向於做覆蓋整個產業上下遊的事情,當一個產業高度成熟的時候,每個環節都覺得要自己做其他環節的事情,邊際成本太高,所以傾向於形成產業環節的合作。
當大多數綜能企業都覺得自己可以開發一個軟體,恰恰說明他們既沒有想明白自己要幹什麼,也沒想明白怎麼合作才是利益最大化的,也是產業不成熟的表現。
市場經濟的基本邏輯,就是基於邊際生產成本最優化的專業協作。
原標題:綜合能源服務企業需要什麼樣的研發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電力新聞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