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洪濤很優秀,偏偏遇上了一個更優秀的搭檔:王清遠。
段靜濤很優秀,偏偏遇上了一個更優秀的搭檔:胡錫進。
幸耶,抑或不幸?
根據有關方面聯合調查結論:毛洪濤生前身心健康存在異常狀況,其社會角色、自我預期與心理感受落差較大,缺乏專業醫療幫助和有效疏解,在較長時間內其焦慮情緒日益加重,在認知上逐漸形成一種思維定勢。
↑↑這個結論已經眾所周知,我們不再提供截圖。
按照胡錫進相關信息披露以及段靜濤相關微信截屏,可以獲悉一個說法:段靜濤已經長期不工作,她掉入了狂想。
是真是假?兌哥以為,應該大體為真。
其中道理並不複雜。試想,眾目睽睽之下,正如成都方面毛洪濤事件的聯合調查組不敢公然造假一樣,公眾人物胡錫進料想也不敢公然造假。
那麼,究竟如何看待從毛洪濤到段靜濤兩個人身心狀況出了問題?
——這是周國平在《論嫉妒》一文中的觀點。同一篇文章中,他還說到一種有意思的現象:
不介意他人當總統,因為他人離自己遠;卻惱恨同事當科長,因為同事就在身邊。由是觀之,毛洪濤與段靜濤如果真的是心理出了問題,那麼一個不可忽視的前提就是嫉妒心作怪,而且嫉妒自己身邊更優秀的人。
嫉妒之心,人皆有之,不必談虎色變,也不必諱莫如深。真正可怕的是,毛、段二人任憑嫉妒之心膨脹,由其恣意瘋長,結果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兌哥認為,毛洪濤與段靜濤的心理問題,根子就出在優秀的人不會與更優秀的人相處上。
優秀與更優秀相處,正確的處理方式應該是——
自己行,也要承認別人行;
自己行,也要允許別人行;
自己行,也要尊重別人行。
毛、段兩人恰恰相反,不願意承認別人行,甚至不允許別人比自己強,乃至不尊重別人的更優秀。
這在心理上屬於「認知失調」的範疇。成都方面對毛洪濤事件的聯合調查,其中結論之一是,毛洪濤陷入了「思維定勢」。從某種意義上講,「認知失調」與「思維定勢」互為表裡,彼此迎合,乃至相互激化:越失調,越固執;越固執,越失調。(只推薦不推銷)↓↓
——長此以往,行動上不走極端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