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孩子為啥能自覺學習?哈佛心理學教授:源於這種底層能力!

2020-12-04 傲蕾教育

01我家的孩子,為啥不能自覺學習?

什麼樣的孩子教育起來讓父母心力交瘁?

當然是不自覺的孩子。

不自覺的孩子永遠不知道自己該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從早上起來開始,老母親們就跟在後面催上了。

也難怪很多老母親們總是抱怨:這孩子就像牙膏,擠一點,才動一下。孩子只能讓家長們推著往前走,不累才怪的。

反觀自覺地孩子就讓爸媽們省心多了。不需要過多提醒,玩手機玩電腦不用想法設法的鬥智鬥勇,作業學習也不需要天天盯……

我相信疫情在家陪同孩子上網課,老母親們每天都在接受來自靈魂深處的拷問:別人家的孩子怎麼就能這麼自覺呢?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自覺呢?

我一直贊同一句話:在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自覺。

惰性是人類的本性,孩子更是如此。

我一直認為,別人家看起來很自覺的孩子,肯定也是經過父母正確且耐心的引導。

在孩子從被動走向自覺地道路上,有一點尤其重要,就是培養孩子的內驅力。內驅力作為一種底層能力,是孩子自主學習、熱情不減的最強最有價值的動機。

總結全球精英名校的學霸的成功經驗,會發現,他們很多人都在學業上表現出了很強的內驅力。曾有統計顯示,72.9%的哈佛父母認為,自己的子女在高中階段學習非常自覺,成績從來不需要父母多操心。

坦白說,很多時候,只有背後有強大的內驅力支撐,我們才能看到的孩子如此自覺自律,會主動學習、做作業,並調整自己的學習節奏。

內驅力就像一顆種子,埋在孩子的內心,這顆種子生根發芽非常依賴環境和土壤,所以爸媽們需要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培養這份能力。

學齡前培養孩子的內驅力其實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步驟:第一步設立充滿信任感的積極人設,第二步在實踐中加強孩子內心的勝任感。這兩步可以在孩子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適用,既可以不斷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02人設不倒才能激發內驅力

設立人設這個事情,對孩子來說是必要的。坦白說,就是相信孩子的無限潛能。比如,相信TA是一個求知慾強,熱愛學習的孩子,尤其是讓孩子自己也對此也深信不已。

這背後其實是一個教育學上尤其著名的案例,叫「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為了證明內驅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發揮著及其關鍵的作用,他的研究小組做過一個實驗。

實驗是這樣的:在一所小學,從一至六年級各班中選了18個班,稱要對班裡學生進行「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之後,羅森塔爾隨機在挑選了18個班中20%的學生,並且將學生的名單交給老師,宣稱這些學生是最有發展的前途者。

8個月後,羅森塔爾研究小組再次來到這所學校,對18個班的學生進行複試,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很大進步,且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

雖然名單是羅森塔爾隨機挑選的,但這個謊言對老師產生了心理暗示,在這8個月裡,老師又通過語言和行為把暗示傳遞給了學生,學生才取得了異乎尋常的進步!

後來,人們就把這種由他人的期望,使行為發生與期望趨於一致的變化的情況,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無獨有偶,這個理論也被教育家瑞塔·皮爾森(Rita Pierson)在《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冠軍》的TED演講中提及,並證明了其有效性。我在文末附上視頻,有興趣的爸媽們可以觀看。

同樣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內驅力的第一步: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幫助孩子設立一個積極人設。方法和瑞塔·皮爾森是一樣的。

不管孩子眼下做不做得到,是不是做得很糟,如果爸媽們希望他再盡力一些,再努力一些,表現更積極一些,就應該不斷加強這樣的人設。而不是故意用反話刺激他,那樣結果只會事與願違。

比如,如果爸媽們想讓孩子學習英語,就應該告訴孩子:你在語言方面很有天分,你看你從小就會唱很多英語歌曲,英語對你來說也不難。

需要注意的是,設定人設的基礎是爸媽們對孩子有客觀理性的了解,以及孩子能夠做到的極限,設立的階段性目標要可及(這裡指的是短期目標),同時真心相信這個人設。

這裡涉及到「目標設定理論」。這指的是,目標本身就具有激勵作用,而當這個目標「明確具體,具有一定難度,但又在能力所及的範圍之內」時,效果是最好的。

在教育中來說,就是我們為孩子制定難度適中的目標時,他們努把力、「跳一跳」就可能達成。這種情況將會大大激發出個人的內驅力。

比如,想讓幼兒學好英語,就從每天學唱一首英文童謠開始;想讓孩子掌握解數學題的技能,就從每天做一頁計算題開始……

當你給孩子一個「你可以做到」的積極人設,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孩子真的做到了!

03在實踐中加強孩子內心的成就感

不久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2020年常規錄取發放了全球offer。

來自北京人大附中的高二學生鄧明揚,憑藉著在數學和信息學方面的突出表現,成為了中國大陸唯一的幸運兒。

說起他的成績,鄧媽媽曾透露:小時候家長並沒有刻意指導,也沒有給他報很多額外的奧數班,全是兒子憑藉著興趣在主動鑽研。

鄧同學自己則說,自己想學好了參加比賽,理由無非三個:「我喜歡」,「感覺很有意思」,「想去玩玩」。每次去參加比賽,都感覺到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其實這個現象可以用腦科學的概念解釋,那就是刻畫腦迴路。

什麼是「腦迴路」?其實我們的大腦就像成一塊硬碟。我們每一次的經歷就像輸入的文件,在上面刻下一些印記,慢慢的,大家的硬碟就越來越不一樣了,這些印記就是腦迴路。

比如,之前我在《教你使用」番茄鍾」訓練法,改掉孩子寫作業開小差的毛病》(點擊查看)中說的那樣,完成一個任務,孩子會獲得一種成就感,成就感可以刺激孩子大腦中內啡肽的分泌,讓孩子感到內心的愉悅和平靜。那麼孩子自然會希望再完成一次任務。

這樣的一次經歷,非常直觀地強調了腦迴路的作用,也就是所謂的「正面強化」,讓某個行為被刻畫的印記更加深,更明顯。

也就是得到正面反饋的時候,人體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會開心,會自豪,會身心愉悅,所以大腦會更加希望今後會有更多類似的經歷。這樣,就會建立一個腦迴路,不斷強化這個腦迴路,就會讓孩子不斷感覺到美好的愉悅。

所以當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每完成一個目標,爸媽們需要做的都是給予正面反饋和互動。

我見過一名寶媽,在女兒兩歲半多的時候給教英語。每次一首英文歌,或者學習一個10分鐘的網課,從學習單詞到做遊戲。每次寶媽都會說:我們開始學習英語嘍。

結束後,每次都會說:學習完成了,分享一個朋友圈。

孩子不但不反感,形成習慣以後,女兒都會很自覺地說:我要學習。我要學習。其實這就是身心愉悅帶來的結果。

所以,對於學齡前兒童,激發內驅力,不必太過在意結果,反而應該注重增強腦迴路,讓孩子感受其中愉悅的感覺。

爸媽需要做的是,真正的去做孩子的賞識者,理解孩子的「不容易」,欣賞孩子的努力,並適時提供幫助。

給予正面反饋的意義在於,孩子真正的內驅力就是讓這種一波又一波的影響自動發生,一次又一次去影響更多的事情。

最終讓孩子內心產生我可以、我能夠、我做得到的信念。

蘇格拉底曾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其實,這團火焰正是孩子心中的內驅力。

爸媽需要做的是:提供適當的環境,讓熊熊烈火給予孩子成長的無窮動力。

相關焦點

  • 哈佛教授:低情商孩子的父母有這3種特徵,孩子沒出息怨不了別人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對此總結道:情商是決定人是否能成功的關鍵因素。  這套圖書的內容部分所採用的形式十分新穎,使用是兒童和親子共讀的形式,孩子看情景故事來學習面對不同的情況應該如何做,而家長則可以根據左側的文字說明,教孩子如何在不同的情景下做出正確的反應,對孩子的社交能力培養非常有意義
  • 「18歲考上耶魯,25歲就讀哈佛」,優秀的人都有這個底層能力
    然而,面對鋪天蓋地的誇獎,他總說,自己並沒什麼特別,只不過掌握了一種底層能力。  它比智商和能力更重要,比出身和金錢更硬核。    你學習那麼好,一定天生就很聰明吧?  並不是。  之所以能取得這些成績,不是因為我比別人的智商有多高,而是我掌握了底層學習能力。
  • 孩子嘴笨多半是情商低,兒童心理學教授:九條原則教孩子待人接物
    看過視頻的網友紛紛誇讚女兒情商高,養個這樣的女兒簡直就是幸運,也有網友追問:這孩子的情商是怎麼培養的?相信很多寶媽也同樣的疑問,怎麼別人家的孩子又懂事還言語幽默,給家人帶來笑點,而自己的孩子既嘴笨又性格沉悶?
  • 哈佛心理學教授:孩子一生中有2次提升智力的機會,並不是初中
    在教育孩子上,多數家長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都想要用獨家秘訣培育出聰明的孩子,期望孩子能夠「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有的家長卻不抱多大的心思,知道孩子智力高低和遺傳有關,於是採取「放養式」帶娃。無論你是哪種派別的父母,在開發孩子智力上,都不要有過大的期望值以及灰心。
  •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推薦書單:最適合自學的入門心理學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推薦書單:大學入門級心理學沒你想的那麼難說起心理學,相信日常生活中的我們大多數人都略知一二,但是具體心理學是什麼,可是誰都說不上來,總覺得是高大上非常高深的東西,而今天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推薦書單:入門級心理學沒你想的那麼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入門級心理學都是在講一些什麼事情。
  • 腦科心理學教授做一個實驗,透露最佳陪寫方法
    ,就經常能聽到她家這種情況。 儘管很多家長表示都是為了孩子能知錯才及時指正,初衷是好的,但這種行為真的靠譜嗎?這不,鄰居乘涼大爺不是立馬上線要錘給錘了嘛。Roediger兩位心理及腦科學教授,曾做過這樣一組關於教育學和心理學間隔效應有關實驗,邀請了48位華盛頓大學本科的學生,從GRE、託福、SAT學習指南中挑出12篇文章,每篇文章約280-300個詞,分成四段,每篇文章呈現時間為50秒進行測試。
  •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衰老是一個被灌輸的概念
    在這裡,心理學將為我們發現這種「可能」。心理學家艾倫·朗格教授今年63歲,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第一位在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獲得教授席位的女性,以及哈佛醫學院的老年醫學部門成員之一。曾獲古根漢藝術基金獎,美國心理學會公共心理學傑出貢獻等多項大獎。在一部即將開拍的好萊塢新片《倒時鐘》中,詹妮弗·安妮斯頓將出演朗格教授,電影主線是她在1979年做的一個實驗。
  • 哈佛大學:右腦發達的孩子通常有這三個特徵,是個學習的好苗子
    所以我特別注重孩子的大腦發育,我也因此去研究過,很多家長都為了孩子可以更上一層樓,而做各種「訓練」,甚至花大價錢把孩子送去「腦開發」的訓練班。卻發現孩子反而沒有以前聰明了。出現這樣的情況,只是我們還不清楚孩子大腦發育的重點在哪裡?哈佛大學的兒童心理學教授理察在經過大量的數據總結後發現,兒童大腦的發育重點其實在右腦。
  • 宅家心理學自學筆記之3:觀察學習
    大人的行為如何影響孩子?為什麼我們會把某些人當成榜樣?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模仿別人的行為?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今天的「宅家心理學自學筆記」來解答。先回顧一下之前的相關知識:學習和認知相關,包括1)本能驅動的潛伏學習,2)以興趣為主導的內部動機驅動的自主學習。
  • 心理學:改變自己是「神」,想要改變別人,那是「神經病」
    每個人都有遇到困境的時候,環境就在那裡,你要做的只能是改變自己,而很多人多數情況下,想改變的是別人,不是自己。 就像許多人到了心理諮詢室中,許多來訪者會說: 老師,你看怎麼能幫我改變我的孩子? 怎麼能幫我改變我那個不爭氣的老公?
  • 孩子學習很難自覺,用好「路徑依賴」原則,激發孩子「內驅力」
    孩子學習總是不自覺,不管是在學校上課,還是在家裡面做作業,注意力總是不能集中,不少家長在網上議論,幾乎說的都是孩子學習不自覺的問題,就算請了家教老師,孩子的學習成績也還是不見提升。,這種常見的家庭教養模式不僅不能讓孩子養成自覺做作業的習慣,反而還會影響親子的關係,讓孩子和家長"唱反調",不如試一下"路徑依賴理論",來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從而自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吧。
  • 心理學研究:孩子的臉型能反映出性格和智商,你家孩子屬於哪一種
    心理學研究:孩子的臉型能反映出性格和智商,你家孩子屬於哪一種 英國的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項研究,研究顯示根據男性的臉型,可以對他們的智商水平有一定的了解。
  • 心理學指出:還沒「長大」的孩子,往往比別人成績差!
    一個班級35個孩子,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聰明,成績很差,他也很認真的學習,就是比不過別人,不要求他一定要第一,至少不是墊底的吧。不少差生的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疑問,孩子明明努力,為何成績還那麼差,難道學不會嗎!不少家長,只能認為這是孩子不聰明的原因。
  • 哈佛大學:有這三個特徵的孩子,證明右腦發達,是個學霸苗子
    我閨蜜就給孩子報過,一個月就一萬。一年下來就不少錢,可是一點效果也沒有。白白浪費了時間。其實我們想培養孩子,一定要找準「關鍵點」,要不然你怎麼培養都是白費的。就跟你治病一樣們一直都是浮於表面,而不去根治,一切白費。哈佛大學的兒童心理學教授理察在經過大量的數據總結後發現,兒童大腦的發育重點其實在右腦。說白了,想要提高孩子智商,關鍵點在於右腦。
  • 你不知道的認知心理學
    咱們今天要說的徹底解決心理學最終問題的的心理學學派,它就是認知心理學。1,格式塔心理學不管是人本主義心理學還是精神分析學,他們的理論和觀點都沒有確鑿的科學實驗來提供依據。還是沒有解釋那個問題,人的意識是如何產生和運作的。為啥看到紅色就覺得暖,看到冰藍色的海水就覺得冷呢,人的所有認知從哪裡來?怎麼來的?
  • 孩子學習努力,成績卻跟不上?4步增強孩子記憶力,成績蹭蹭上漲
    導語:總有一些孩子是學習很認真刻苦,但是成績就是跟不上。這是為什麼呢?很多家反映說是孩子記憶力跟跟不上。記憶力跟不上,知識總是很容易忘記,考試的時候也記不完全。這種情況出現,父母們就要培養孩子的記憶能力了。這種能力最好是從小激發,年齡越大記憶力越是難以培養。
  • 哈佛教授研究發現:如果孩子有這3個特質,他也許是一個天才
    不難發現,總有一些孩子對事物有超強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他們看著總是比其它同齡孩子更聰明。我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孩子,在其它孩子2+3還弄不明白的時候,他已經可以進行20以內的加減法,而且家長並沒有特意教,大多是靠孩子自己理解。我們都說這個孩子可能是個天才。
  • 心理學教授:真正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是情商,而非智商!
    這種能力在近幾年被得到高度的重視,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在他的著作《情商》-書中寫道:真正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是情商而非智商,這一觀點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認可。也就是說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而大多數父母把教育的重點放在了孩子的智商發展。忽略了娃的情商培養。
  • 書單| 專業系統學習心理學:主幹課教材
    本書在傳授心理學基礎原理的同時,注重結合日常生活與社會現實,指引人們自覺應用心理學知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它讓大家了解到如何運用心理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把書本的文字變成鮮活的體驗,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學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使所學知識終身受用。
  • 哈佛教授坦言:孩子有這3個特徵,或許是一個天才,家長要多關注
    其實,每一個孩子來到人世間,都像是一張白紙版的存在,慢慢學會自己吃飯,形成自己的興趣愛好,要說與家長的教育和成長環境沒有任何關係,那顯然是不可能的。哈佛教授坦言:天才孩子大多有這3個特徵,中一個家長就偷著樂吧!曾經看到過這麼一個事情,寶媽有個女兒,從小因為總愛問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所以得了個外號叫「問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