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衰老是一個被灌輸的概念

2020-12-07 199IT

在歲月面前,我們真的無能為力嗎?將一個人的心理時鐘倒撥20年,有可能嗎?在這裡,心理學將為我們發現這種「可能」。

心理學家艾倫·朗格教授今年63歲,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第一位在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獲得教授席位的女性,以及哈佛醫學院的老年醫學部門成員之一。曾獲古根漢藝術基金獎,美國心理學會公共心理學傑出貢獻等多項大獎。

在一部即將開拍的好萊塢新片《倒時鐘》中,詹妮弗·安妮斯頓將出演朗格教授,電影主線是她在1979年做的一個實驗。

一個匹茲堡的老修道院裡,朗格教授和學生精心搭建了一個「時空膠囊」,這個地方被布置得與20年前一模一樣。他們邀請了16位老人,年齡都在七八十歲,8人一組,讓他們在這裡生活一個星期。

這一個星期裡,這些老人都沉浸在1959年的環境裡,他們聽上世紀50年代的音樂,看50年代的電影和情景喜劇,讀50年代的報紙和雜誌,討論卡斯楚在古巴的軍事行動,美國第一次發射人造衛星。他們都被要求更加積極的生活,比如一起布置餐桌,收拾碗筷。沒有人幫他們穿衣服,或者扶著走路。唯一的區別是,實驗組的言行舉止必須遵循現在時——他們必須努力讓自己生活在1959年,而控制組用的是過去時——用懷舊的方式談論和回憶1959年發生的事情。

實驗結果是,兩組老人的身體素質都有了明顯改善。他們剛出現在朗格的辦公室時,大都是家人陪著來的,老態龍鍾,步履蹣跚。一個星期後,他們的視力、聽力、記憶力都有了明顯的提高,血壓降低了,平均體重增加了3磅,步態、體力和握力也都有了明顯的改善。

不過,相比之下,實驗組,即「生活在1959年」的老人進步更加驚人,他們的關節更加柔韌,手腳更加敏捷,在智力測試中得分更高,有幾個老人甚至玩起了橄欖球。局外人被請來看他們實驗前後的照片,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麼多年來,關於這個實驗的質疑從來沒有停止過。畢竟,這是一個田野實驗,因為缺乏實驗室的控制,一個結果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釋。

事實上,直到今天,朗格教授仍然難以解釋,那一個星期裡,這些老人的大腦和身體之間到底發生了怎樣的交互。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老人在心理上相信自己年輕了20歲,於是身體做出了相應的配合。為了維持時間感,那些「活在1959年」的老人必須付出更多的「專注力」,即更有意識的「活在當下」,因此他們的改善更明顯。雖然不至於「返老還童」,但這個實驗至少證明了,我們生命最後階段的衰老並非是不可逆轉的。

「衰老是一個被灌輸的概念。」她接著說,「老年人的虛弱、無助、多病,常常是一種習得性無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過程。」關於衰老的很多思維定式是經不起推敲的。比如人老了,記憶一定會衰退嗎?

腦神經科學的證據顯示,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其大腦活躍程度與20多歲的年輕人並沒有區別。他們在短期記憶力、抽象推理能力以及信息處理速度等方面的能力都不應差於年輕人。那麼,到底是什麼抑制了他們真實的潛能?

根據朗格教授的分析,這是因為我們身處一個崇拜青春而厭棄老年的社會。年輕的時候,我們想當然地以為自己永遠不會老。與此同時,我們固執而輕率地認定衰老和能力減弱有著必然的聯繫。某天早上我們醒來,驚恐地發現自己已步入老年,這種思維定式往往極具殺傷力。當我們發現自己記性越來越差時,最現成的解釋似乎就是——我們老了,而很少再去尋找其他的可能性,比如也許是我們失去了記憶的動機和意圖?

事實上,很多心理實驗都證實,一個人衰老的速度與環境暗示很有關係。與一個比自己年輕的人結婚,往往長壽;相反,與一個比自己年老的人結婚,往往短壽。社會經常規定了,什麼樣的年齡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否則就是為老不尊。因此一個經常穿制服的人往往不容易顯老,因為制服沒有老少之分,沒有年齡暗示。

「如果我們不是將『變老』看成是一種時間的遺失,一條單向的下坡路,而是一個時間的過程,一種自然的變化,我們會發現年老的許多好處。」

在20多年前的一個養老院的實驗中,她發現,當一個老年人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控制權時,比如他能決定在哪裡招待客人,玩什麼娛樂節目,自己照顧房間裡的植物,他會比那些被全方位照顧的老人更加快樂,更愛社交,記性更好,而且活得更久。

有人問朗格教授,是否想過讓自己回到30年前?

她笑著說:「如果你是一個懂得專注力的人,年齡從來不是問題。無論你20歲,30歲,或者60歲,你都是在體驗當下,你在自己的時間裡加入生命的體驗。這是一種生活的藝術。」

朗格教授用一詞之差來解釋她的研究與傳統心理學之間的差異:傳統心理學研究的是「什麼」,而她研究的是「可能是什麼」。

她將自己的研究稱為「可能性心理學」,不是描述普遍的真相,而是尋找個別的可能性。

朗格教授熱愛網球。年輕的時候,她摔斷了腳踝,醫生說她從此會瘸腿,再也不能打網球了。但現在她雙腿健康,仍然在打網球。30多年「可能性心理學」的實踐,使這位心理學家將身體和心靈的控制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度過了一段非凡的歲月。

她覺得世上沒有什麼東西是她不敢嘗試的。當別人告訴她「不」的時候,她一定會反問一句「為什麼不?」

「可能性心理學」的第一個假設是,我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或者能變成什麼,一切皆有可能。

但人是習慣的動物。我們如此容易被僵硬的世界觀、慣例、偏見或者刻板印象所麻痺,我們的很多行為往往是先入為主、不假思索,或者想當然的結果,而沒有經過任何思考或者認知過程。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知道,其實,我們並不知道。

朗格教授做過一個「複印機」實驗:幾個人在排隊複印東西,實驗者問前面的人能不能讓他先複印。只要這個實驗者給出了理由,人們通常都允許他插隊。有趣的是,這個理由本身是否合理卻並不重要。無論你說「對不起,我趕時間」,或者「對不起,我想複印文件」,人們的反應是一樣的。

「並不是他們沒聽見你說什麼。」朗格教授說,「而是他們根本沒意識到你說了什麼。」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行為都是像複印機實驗裡的那種「自動」狀態下做出的。所以,我們需要時不時地停下腳步,思考一下我們正在做什麼,在某個情境下是怎麼反應的,為什麼會這樣的反應?還有沒有別的選擇?這就是所謂的「專注力」。在她的學術生涯中,這是一個核心概念。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專注力」其實是一種很簡單的實踐——留意新事物,積極尋找差異。無論是關於你自己的,還是關於周邊環境的,無論這個新事物看上去很傻,或是很聰明,只要它是新的,是不一樣的,就會將你置於「當下」的狀態,讓你對人和環境重新敏感起來,向新的可能性敞開,形成新的視角。而那些我們多年來稱之為「智慧」的東西也會變得可疑起來。

為了適於生存,我們的腦海裡保存了無數的規則與分類,以快速有效地指導當下的行為。這也是文化對人的教化功能——通過傳達「絕對」的概念,我們的文化得以代代相傳。這無疑帶來了穩定,但也讓我們付出代價。因為很多時候,情境已經變化了,我們還一如既往地堅持著那些規則和分類,不假思索地運用它們。

從這個角度而言,「專注力」是一種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它並不意味著否定,而是存疑和追問,從傳統、權威、成見、慣例、約定俗成中,收復自己的頭腦,對塞給自己的信條問一句,「真的嗎?」「為什麼?」「萬一呢?」

朗格教授認為傳統醫學的問題也在於此。醫學是一種不完美的科學,它能提供的只是概率,一種抽象的數學概念,但到了病人那裡,卻經常被作為唯一的正確答案接受下來。事實上,任何一種疾病,一旦落到個人身上,每個人都有他的特殊性,沒有一個人是概率,沒有一個人是「大多數」。

「我並不反對傳統醫學。」她解答道,「我只是反對對醫學測試和醫生的無條件信任與依賴,以及由此而導致的無意識狀態——我們太容易接受一種疾病的標籤了,比如癌症、抑鬱症等。」

「現代人應該對『不確定性』有更健康的尊重。」她說,「『不確定性』才是現實世界的本質狀態。現實從來不是靜止的,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得出的是完全不同的結果。」

一旦我們看清自己是如何自我束縛在文化、範疇、語言和思維模式的陷阱裡,就會發現,人生中我們可以控制的部分,包括健康和快樂,其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本文作者陳賽,文章來源《三聯生活周刊》,版權歸作者,僅代表作者觀點。)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推薦書單:最適合自學的入門心理學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推薦書單:大學入門級心理學沒你想的那麼難說起心理學,相信日常生活中的我們大多數人都略知一二,但是具體心理學是什麼,可是誰都說不上來,總覺得是高大上非常高深的東西,而今天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推薦書單:入門級心理學沒你想的那麼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入門級心理學都是在講一些什麼事情。
  • 哈佛教授首次出書,揭秘「人類衰老真相」
    有關對抗衰老,國際期刊、科普大牛提供的繁雜信息,不僅無法提供幫助,反而讓人更加焦慮,與其花費數十萬甚至數百萬用於延緩老化,不如先弄清楚,什麼是「衰老」? 來自哈佛大學的遺傳學教授戴維·辛科萊爾,曾成功將自己生理年齡從50歲降低至31.7歲。
  • 【1203期】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解讀進化心理學
    帶著對這些問題探究的興趣,許多同學走進了夏季學期張雷教授開設的進化心理學課堂。  受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社會心理學系之邀,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系主任張雷,於2013年夏季學期來到南開講授「進化心理學:進化,人性與行為」課程,並開設心理學研究方法講座。
  •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童年不幸會加速身體和大腦衰老
    知乎上也有許多「有一個不幸的童年是怎樣的體驗?」的討論,那麼究竟童年不幸會對一個人產生什麼樣的具體影響呢?根據哈佛大學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早年遭受過虐待或暴力創傷的兒童,竟然比從未經歷過不幸的兒童表現出更快衰老的生理跡象。
  • 衰老或可以治療!哈佛教授新書:「其實我們不必變老」
    他們從神話故事中抓取關於永生與長壽的隻言片語,為所求者虛構一個不死的天國,甚至自己也信以為真。不過,在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衰老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David Sinclair看來,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或許已經真正觸碰到了「永生」的邊緣——不是騙局、不是胡言亂語,而是通過實驗和數據來證明的,科學的「Lifespan」。
  • 《人類發展心理學》課程回顧|從心理學視角探索人類發展軌跡!
    12月19~20日,學威國際商學院特聘深圳大學心理學院李曉東教授,為西班牙武康大學深圳班MBA學員講授《人類發展心理學》。課程導師簡介李曉東教授深圳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專家工作室主持人,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學博士後,中國心理學會認定心理學家。
  • 心理學史上最著名的實驗——哈佛大學霍桑實驗對公司管理的啟示
    弗洛伊德在經過深刻的理性思考後,得到了這樣一個結論人是感性動物。人是永遠不可能用自己的理性去理解、指揮人類自己全部的情緒、情感以至於命運的。弗洛伊德霍桑實驗是心理學史上最出名的實驗之一。這一系列在美國芝加哥西部電器公司所屬的霍桑工廠進行的心理學研究由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梅奧主持。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這個工廠具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但員工們仍憤憤不平,生產狀況也很不理想。為探究原因,1924年11月,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在該工廠進行了一個。談話實驗。,研究者在工廠中開始了訪談計劃。
  • 揭秘抗衰領域「網紅」——哈佛教授大衛·辛克萊是如何抗老的?
    長久以來衰老似乎是一個無可避免的事實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訴你我們長期被灌輸關於衰老的理念是錯誤的,我們甚至還能夠選擇生命的長度,你會想到什麼?你可能就當聽了個笑話或者把他當作瘋子。然而事實證明,這越來越有可能成為現實。
  • 哈佛大學教授改編中國朝代歌 "兩隻老虎"曲調上口
    近日,哈佛大學在edX平臺(麻省理工大學和哈佛大學於2012年4月聯手創建的大規模開放在線課堂平臺)上發布了一門「中國課」視頻。課程由哈佛東亞語言文明系講座教授包弼德(Peter K. Bol)和哈佛曆史系及商學院講座教授柯偉林(William C. Kirby)主講。
  • 哈佛大學Hernan教授《因果推斷:What If》新書,311頁講解因果效應(附下載)
    【導讀】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HSPH)Miguel Hernan與Jamie Robins 教授共同編著了關於因果邏輯推斷方面的書作《Causal
  • 哈佛心理學教授:源於這種底層能力!
    曾有統計顯示,72.9%的哈佛父母認為,自己的子女在高中階段學習非常自覺,成績從來不需要父母多操心。坦白說,很多時候,只有背後有強大的內驅力支撐,我們才能看到的孩子如此自覺自律,會主動學習、做作業,並調整自己的學習節奏。
  • 哈佛心理學:你的表情,正在出賣你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從哈佛大學到職場,是如何利用心理學獲得快速成長的。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懂得努力了。過去幾年,我常在大陸和臺灣之間行走,認識了許多80後、90後,我發現,通過自身努力去提升自己,改善生活乃至命運,越來越成為這些年輕人的共識。
  • 劉小樂 教授 哈佛大學與 Dana-Farber 癌症研究所終身教授
    劉小樂教授目前是美國哈佛大學與 Dana-Farber 癌症研究所終身教授,哈佛大學Dana-Farber 癌症研究所功能性癌症表觀遺傳組學中心主任
  • 因激情出軌的人最終都後悔了|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激情必然會消退
    《心理學簡報》本期內容簡介本期《心理學簡報》將為讀者具體分析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Richard Solomon的著名心理學實驗,並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為什麼當初因為激情出軌的人最終都後悔了。激情「短命」是自然屬性曾擔任哈佛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的Richard Solomon早在1980年的經典心理學實驗中就已經發現:在任何一段感情中,激情都會必然消退[2]。所以因為激情而出軌的人最終都會抱憾而歸。
  • 學霸故事:她放棄哈佛大學,卻選擇了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芝加哥大學暑期交流合影2017年7月,我獨自一人參加了學校和耶魯大學新開的暑期合作項目。在沒有同伴同行的情況下,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更多的耶魯本科生和教授。選修的博弈論和心理學也讓我對決策和行為產生了興趣。
  • 哈佛大學人類學系「毀了「,三名知名教授被指控性侵
    5月29日,哈佛大學校報《The Havard Crimson》發表了一篇歷時八個月重磅調查報導,三位著名的哈佛大學人類學教授面臨來自學生等人的性騷擾指控
  • TED演講:哈佛大學75年研究,幸福是什麼?
    本文視頻來自TED演講,由Robert Waldinger教授(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總醫院(MGH)精神科醫師、精神分析治療師)帶來的《哈佛大學75年研究:幸福是什麼?》 心理學家阿德勒有言:一切煩惱都源自人際關係。
  • 【女神來了】哈佛大學劉小樂教授訪問天津大學
    7月30日上午,哈佛大學與 Dana-Farber 癌症研究所統計、生物統計與計算生物學終身教授,Dana-Farber 功能性癌症表觀遺傳學中心主任劉小樂訪問天津大學
  • 哈佛大學研究:你的另一半,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76年前,哈佛開展了史上歷時最長的成人發展研究,跟蹤268名研究對象,從少年到老年,探尋影響人生幸福的關鍵。 我們總是被灌輸:要好好工作、要加倍努力、要成就更多,只有這樣才能有好日子過,才能開心快樂幸福。 但如果放大到整個人生的長度來看,決定一個人過得幸福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 Nature封面:逆轉視神經衰老恢復視力,或迎來變革性治療
    衰老過程導致器官功能退化,喪失再生修復的能力。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細胞表觀遺傳信息的丟失,例如DNA甲基化被擾亂,導致基因無法被正確地讀取和翻譯。衰老的細胞是否還能恢復年輕的表觀遺傳信息,進而恢復器官功能和再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