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鄧剛東江斬獲兩條百斤巨青的消息,瞬時火爆釣魚圈,隨之而來的,除去稱讚、羨慕外,還有不少質疑聲。筆者曾在前一篇文章,對鄧剛大師是否存在造假行為,做了分析、描述,感興趣的釣友不妨一看。但這件事情,卻深刻反映出一個問題,即釣友為何不再相信這些經驗豐富、名聲在外的釣魚大師,這是本文的討論的重點,咱們一窺究竟。
釣魚大師的糾結
並非單釣魚大師不再受釣魚人待見,其他領域的大師恐怕也是逐漸被邊緣、被不斷懷疑的處境。國學大師於丹上臺演講,侃侃而談幾句話,尚未進入主題,便被北大學子轟下了臺;知名公知高曉松現場直播,卻被網友瘋狂吐槽、刷屏,以至於中途被迫停播。大師、名人形象的倒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造價行為及能力不足則是造成如今這個局面的重要原因。
具體到釣魚領域,情況恐怕更糟。影響漁獲因素,釣技僅僅是其中一個方面,資源、魚情、運氣同樣是重要因素,所以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資深釣友,馳騁當地釣魚圈子十幾年,公認的垂釣高手。野釣有時漁獲,還不如一個初學釣友:高手的漁獲數量少,體積小,竟是一些瓜子鯽、麻將鯽;新手卻是3/4兩大鯽魚,時不時還能碰到紅尾鯉魚。
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某山東籍釣魚大師,攜眾弟子來到縣城一人工湖施釣。找準釣點,先連續投擲了3天窩料才正式揚竿。奈何魚口零星,空守半天不見一個大魚,竟是些尾巴靠著眼的雜魚,還不如隔壁一年過六旬的老大爺,時不時提起1/2斤的鯉魚。大師見情況不妙,說公司有事,匆匆撤離了,畢竟大師的面子還是要維護的!這裡並不是否定大師的技術,而是說明釣魚的複雜性。
正因為釣魚充滿了不確定,再加上垂釣理論的多變性,以至於釣魚人之間「相互不服氣」。大家經常遇到這種情況:一個釣點不斷換人,走一批,來一批,後到的釣友,堅信自己能釣到。所以相當部分釣友,對這些所謂的大師,尊重他們,但並不服氣他們,對大師的一些垂釣技巧、觀點並不認同。
架在火上烤的大師
有些大師性情豁達,更在乎垂釣的樂趣,看淡所謂的大師榮譽:魚情不佳,漁獲了了,也大大方方承認,並不感到「丟面子」。不過,大師一旦和商業、利益沾上關係,現狀的「逼迫」下,不得不採取點非常規辦法,此時他們無疑架在火上烤了。
像鄧剛大師,他是天元漁具公司的老闆,某音客戶端有200多萬粉絲。每次戶外直播,最好有所收穫,一旦其他釣友的漁獲大幅度超過他,無疑是一件令人緊張的事情。類似天貓雙十一,每年的銷售額,只能漲、不能跌,稍微有些波動,不免讓人產生疑問「天貓是不是不行了?這種殘酷的現實邏輯下,鄧剛每次只能釣得多、釣得大,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自己餌料、窩料的超強的誘魚效果;魚竿強大的腰力、回彈力。
釣魚人清楚,不可能每次都那麼湊巧、運氣好,大魚都往你的窩子裡跑。如果次次都是連竿、爆護,釣友產生懷疑,實屬正常。但問題是,這些代言某款餌料、窩料的大師,只能釣到魚。視頻還簡單些,可通過剪輯、拼湊完成,但直播必須做點功課了。一般是提前打窩,連續幾日投擲窩料,將誘至窩點,等到最佳時間點直播。有時尋找一片面積不太多的水域,投放大量的魚再施釣,這樣恐怕新手也能上魚,但直播效果卻達到了。
寫在後面
不可否認,部分釣魚大師,為了產品銷量存在造假行為。其實大可不必,絕大釣友都清楚,再高超的餌料、技術,魚不開口,誰也束手無策,只要潛心研發,把產品做好,總有釣到魚的時候。
原創: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