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成功在中國「認祖歸宗」的日本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第八年,一個名叫門田修的日本人來到中國,並拿出了家族精心保存的族譜,聲稱自己是華人後裔,後來以王氏後人的身份到山西太原認祖,被歸入太原王氏族譜。
近些年,日本社會廣泛地掀起一陣「認祖」熱潮,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超過200多萬日本人計劃或者已經到中國「認祖歸宗」。那麼中國人真的是日本人的祖先嗎?
我先來簡單地了解一下日本國名的來歷。
日本原來並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據《漢書》《後漢書》 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讀作yamato,中文譯作邪馬臺,漢光武帝劉秀賜名倭國,有順從的意思,雖有蔑視之意,但無惡意。)公元五世紀,日本統一後,國名定為「大和」,這也是日本主體民族「和族」的名稱來歷。
相傳在七世紀初,日本的聖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因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所以將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日本」的意思就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唐武則天時期,日本遣唐史將其國名改為「日本」,並正式得到中國皇帝的認可,其後沿用至今,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
《新唐書·日本傳》中有記載:鹹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此外,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古代的扶桑國,現雖然多指日本。其實在古代文獻中一說是指墨西哥,一說是指西域某古國,還有一說是指山東曲阜;總體泛指中國東部一國。)
通過日本的國名歷史,我們也不難發現,古代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確有很深的淵源。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現在的日本人基本都是來自哪裡的呢?
一:最早的日本人:繩文人
因為徐福東渡的故事,在很多國人的主流認識中都覺得日本人就是當年徐福率領的3000童男童女的後代。其實不然,早在徐福來日本之前,這裡就生活著大約50萬的土著,他們應該算是最早的日本人——繩文人。
繩文人是日本的土著人種,也是日本列島最為原始的居民,繩文人主要發源於日本本州島的關東地區。最早的繩文人是從北方大陸移來的通古斯人以及從南方渡海而來的馬來人,大約在3-10萬年前的冰河時期就已經在日本列島定居了。
繩文時代正式開始的時間約為1.2萬年前左右,冰期結束,氣候溫暖化,人們的文化與生活產生極大變化,這個時候的人們製作繩文式陶器、早期以後邁向定居化,大部分住在半地穴式房屋(豎穴式住居)。使用弓箭狩獵、貝冢漁撈、採集植物等經營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磨製石器、骨角器等等。
這也是日本最早的文明,雖然多數存在於日本的神話故事當中,但當今日本人始祖,的確是外來的南島系與內亞系移民交融的產物。
代表人物:天照大神,日本最核心的神——太陽女神,她被奉為日本天皇的始祖(皇祖神),也是神道教最高神。看畫像怎麼感覺有點像我們的女媧
二:渡來人:
「渡來人」一詞,廣義上說可以指所有從日本國外進入日本列島生活的人,當然如果這麼定義的話整個日本就沒有不是渡來人了。狹義上說,渡來人指的是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七世紀間(我國的秦朝至唐朝)從中國大陸、朝鮮半島一帶移居日本列島的古代人。
彌生時代:渡來人的輝煌
公元前300年,稻作文化開始在日本列島傳播開來,彌生時代來臨。原本發展緩慢的日本原始社會突然一夜暴富,飛躍進全新的農業社會。通過對大量出土文物和遺址的深入研究,日本考古學家認為,彌生時代的跨越根本在於中國秦漢時期的移民入島。他們帶來了大陸先進的農耕文明,給日本列島帶入全新氣象。
彌生時代一直持續到公元三世紀左右,也就是國內的三國時期,其中徐福東渡是彌生時代最著名的一次渡來人移民,至今日本仍有大量和徐福有關的古代遺址,前日本首相羽田孜也自稱是徐福的後代。另外還有春秋時期,齊國攻滅膠東半島上的萊國,部分東夷人(嵎夷)渡海遷徙到朝鮮半島,200年後,又渡海抵達日本,成為日本人歷史中的彌生人。
此後從三國時期一直持續到唐朝時期,新移居日本的「渡來人」相比本地人都有很大的優勢,他們不少人掌握著當時的先端科技(如冶金、皮革、土木、釀造、造紙等製造業和農業等)和文化(如漢詩文、天文曆法、醫藥、數學、音樂、佛道宗教等),算是當時大和朝廷的座上賓,主要生活在京畿地區。像唐代東渡的佛教移民鑑真和尚就為日本帶來了大量的先進科技和文化。
815年日本朝廷編寫了整個日本統治階層的姓氏,1182個統治階級姓氏宗族裡205個來自中國(包括高句麗姓氏41個),154個來自朝鮮半島(百濟104,新羅9)。天武天皇制定「八色姓」之時,東漢、秦等渡來人氏族,被賜姓「忌寸」,成為中央貴族的一員。這一時期渡來人代表人物坂上田村麻呂(日本史上第一位徵夷大將軍)。
雖然:繩文人與中國人關係無法考究,但是渡來人卻是明確表明有很多日本人的祖先是來自中國的。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現在會有這麼多的日本人到中國來「認祖歸宗」。
當然這些人絕不僅僅是繼承了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尋根祭祖的傳統,最主要還是由於日本特殊的地理環境,經常發生地震,並且隨著亞歐版塊的推壓和太平洋板塊的後移,處於兩大版塊交界處的日本諸島正以每年10釐米的速度向東北方向偏移;美國地質局預測,按照這個速度,日本島早晚會沉沒。
日本沉沒,那時候的日本人何去何從?中國或許是唯一能接納他們的地方,在歷史上,這並不是他們第一次這麼想,但面對足夠強大的中國,不敢硬搶,只能以更溫和的「認祖」當理由。
最後,談一下目前中日之爭,其實也是中日民族文化之爭,雖然古代日本很多都是學習中國,但現在的日本無論是經濟還是科技等各方面勢力都非常強大,日本社會又自始至終都展現出極為強悍的同化能力。五千年泱泱華夏,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中國也正在實現飛速發展,但也必須時刻保持警醒,吾輩必當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