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在各地舉辦,北京主場的主活動區中國科技館內,豐富的活動內容讓人們流連忘返。上天下海,生活工業,方方面面的科技成果都在活動現場展示。除了等比例展示深海勇士載人潛水器、核彈模型和嫦娥月球衛星探索「月之背」的運轉方式,還有對支付方式變革、中國晶片製造的視頻講解。同時,還有許多沉浸式體驗也備受觀眾歡迎。
大小朋友一起來
活動現場,人流不絕,很多家長趁著中秋假期帶著孩子來參加全國科普日活動。在「製造強國」展板前,一位爸爸耐心地為女兒講解「龍門吊」是什麼。聽到這個名字,你可能想到的是鯉魚躍龍門,也可能想到龍門石窟,但其實龍門吊的精髓在這一個「吊」字。龍門吊,就是一種門式起重機。中國龍門站於世界頂端的原因在於它甚至可以吊起航空母艦,是我國非常重要的製造業科技成果。當聽到爸爸講到金屬與材料科學家師昌緒的感人故事,女兒眼中的迷茫漸漸變成了欽佩與崇敬。
除了給孩子講科學的家長,還有更多的家長在活動中與孩子「玩」到了一起。在「創造我的超算」展區前,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一起研究起來。一個大黑箱子、一塊屏幕、八個按鍵,怎麼就能變成高深莫測的「超級計算機」呢?跟著屏幕上的講解,記者也體驗了一把程式設計師的奧秘。四個藍色按鈕寫著「帶寬」,打開的越多能夠進行工作的區域開放地越多。
屏幕上的兩行系統架構代表閥門,點下操縱杆就可以使得數位訊號通過工作帶。如果不按下黃色「處理器」按鈕,數位訊號就會慢慢通過,按下越多數位訊號流動就越快。但是如果全部開到最大,數據處理不會變得更快,而是會被堵塞在中部,誰也過不去。這也就是超級計算機的厲害之處,既能保證流通速度又能保證處理體量,非是我們體驗所能達到的。這個過程說來容易,但是很多小朋友依然被鬧得一頭霧水。其中一家三口在看過前面的觀眾體驗後,終於決定上手試試。不過一上來小朋友就被操縱杆攔下了,怎麼也打不開工作帶。由於是限時挑戰。他媽媽急切地教他說:「你要點這裡。」不過孩子的爸爸就淡定多了,說:「你別急,讓他自己摸索一下。」就這樣,小朋友拿到了「低性能」的評價。不過,誰知道這樣的結果會不會讓未來多了一個「計算機工程師」呢?
在接近尾聲的部分,一個半橢圓灰頂空間前聚集了許多人,記者上前才發現在這裡你可以體驗到駕駛「復興號」的感覺。由於駕駛室位置有限,需要按時段發票參與。即使這樣,也沒有磨滅人們的熱情。高鐵是我國最領先於世界的技術之一,能夠親身體驗駕駛「最新款車型」的經歷,讓很多觀眾表示「不虛此行」。
用科技喚醒孩子們的想像力
「火箭只能是白色的嗎?能不能有其他的樣子?」一群戴著紅領巾的小學生圍在「航天創客」展臺前,用色彩和想像力創造出自己心目中未來火箭的樣子。這是記者9月17日在2019年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 B區(北京科學中心)「玩轉科學」科學體驗區看到的情景。
我國正在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為了幫助孩子們加深對航空、航天領域的認知、學習,以及激發孩子們的探索和創想,北京藍網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結合自身十多年在網際網路領域的經驗,深耕航天創客啟蒙教育領域,自主研發航空航天題材的STEAM課程,完成對孩子面向航空領域的全方位科普。
在展臺上,孩子們可以通過AR技術,探知行星的存在,切身體會和感受到卡門線以外的世界和星球,來一場身臨其境的太空遨遊;也可以在形狀不同的火箭模型上,塗上自己心中火箭的色彩;還可以在展臺志願者的幫助和講解中,通過機械拼裝、拆分、再拼接,知道火箭模型的結構化原理以及發射過程中形體的變化,目睹火箭升天的全過程。在浩瀚的宇宙中盡情探索!
展臺的負責人北京藍網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王佳偉說,航天創客啟蒙教育是面向中小學以及幼兒園群體,從氣象、天文、航空、航天等空天領域角度出發,進行啟蒙性、常識性的科普,讓孩子們了解到天空以上以及宇宙間人類所能解釋的一切現象與自然規律。將空天體系的設備、教具、模型與孩子互動,讓孩子通過視覺、聽覺、嗅覺以及神經系統去感受空天體系所帶來的一些列事物。並針對在空天體系中涉及的知識、方法、學科、工程等,親自去動手學習、製作、總結、再創作出新的產品,最終引導孩子們往創新、創造方向摸索,以航天為背景,探索浩瀚宇宙的奧秘。通過創客教育培養創客思維,完成創客思維的創造。用科技喚醒孩子們的想像力,努力實現孩子們每一個夢想!
在「玩轉科學」科學體驗區,發現創意大師,聽話的小球等科技生活體驗、智能科技體驗、流動科技館、未來工程師樂園、前沿科技體驗、虛擬實境體驗、趣味科學體驗等活動專區,都吸引了眾多孩子們的參與,他們可以近距離觀看、親自動手接觸前沿的科學技術和科學設備。
今年北京科學中心的全國科普日活動以交流合作、互動體驗為主要形式,開展覆蓋場館內外的科普活動,打造集展教、互動、遊園於一體的系列科普活動品牌。讓公眾與科學零距離接觸,提升公眾的體驗感、獲得感。
科普日裡話科普
2019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吸引了眾多觀眾參與。9月17日,記者來到科普日北京主場 B區(北京科學中心)的「首都科技創新成果展」,領略了人工智慧這一前沿領域的新成就。
「首都科技創新成果展」以「創·變 未來」為主題,以「人工智慧」為主線,通過展示人工智慧技術在交通、安防、零售、醫療、通信五大領域的應用,創新展現「人工智慧+時代」對我們生活的改變,以及對人類科學認知和思維模式的改變。
走進展廳,記者跟隨外形可愛、會自動避障的機器人講解員,來到了霍格沃茲牆。輕拍牆面互動點,妙趣橫生的幻影光彩霎時有人工智慧的故事躍然牆面,開啟主題線索。
在交通主題區,展覽設置了智能小車互動,通過改變沙盤標識規劃路線,小車就能根據視覺攝像頭識別地面路線,像「老司機」那樣在車流中遊刃有餘。
在安防主題區,觀眾可以進行人證核驗並實現數據錄入,此處的嵌入式三維人臉驗證閘機終端,將迅速採集觀眾人臉信息並與資料庫比對,確認觀眾信息後打開閘機。
在醫療主題區中,通過對比幾代病歷錄入形式,以及手敲鍵盤打字、語音病例錄入、超聲助手、智能病歷質控四項互動體驗,可調動觀眾的生活經驗引發共鳴,感知人工智慧對醫療領域的改變。
記者置身於展區,通過親身體驗和感受,「人工智慧」這個原本在腦中抽象模糊的概念,漸漸地變得形象具體起來,這應該就是科普的魅力吧。
記者了解到,我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頒布《科普法》的國家。2003年6月,中國科協在《科普法》頒布實施一周年之際發起了全國性系列科普活動,2004年該活動正式命名為「全國科普日活動」。為持續做好這項群眾性、社會性科普活動,2005年起定於每年9月第3周舉行。
全國科普日活動與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有什麼關係?記者就此連線了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國際科學素養促進中心研究員李大光。他自上世紀90年代起就主持了我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並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
李大光教授認為,科普日對增進公眾對科學的認識、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極其重要。因為在這個節日,平時沒有時間出來做科普的科學家,可以走出象牙塔,來到公眾身邊,利用各種場地和設施,通過親手操作展品,介紹相關研究方法和過程,讓公眾了解自己所做的研究及其對生活帶來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傳播科學思想和弘揚科學精神。
如今,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極大地衝擊著傳統認知,並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相應地,只有公民的科學素質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接受和適應新科技帶來的變化。就拿人工智慧技術來說,現在已經有了機器人醫生,這對就醫不方便,尤其是偏遠山區的病人無疑是一個福音。但是,如果公民對人工智慧技術不了解,不相信大數據的診斷,只接受穿白大褂的醫生看病,那再先進的科技也無法推廣,無從為大眾服務。
李大光教授表示,現在的科普日活動範圍越來越大,互動體驗式的項目越來越多,科學普及的效果也越來越好。希望今後有更多的人知道科普日並參與其中,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持續提升。
來源:中國科普網
作者:付雲迪 於翔
編輯:胡利娟
審核:王飛
<公眾號ID:kepuing>
中國科普網官方微信
科技部主辦權威科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