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最古老的哲學系——北京大學哲學系100周年慶典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發來賀信。國務院參事室主任陳進玉、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張維慶、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冷溶、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偉光、天津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勝玉、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中央編譯局局長衣俊卿、《光明日報》原總編輯苟天林、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朱善璐等領導出席慶典大會。黃枬森、楊辛、湯一介、袁行霈、汪子嵩、楊憲邦、杜維明、歐陽中石、餘敦康、朱德生、黃心川、方立天、葉朗、樓宇烈、牟鍾鑑、趙敦華、陳來等著名學者以及來自海內外17個國家和地區的71所著名大學哲學院(系)的院長、系主任和關心支持哲學學科發展的企業界代表等參加了慶典儀式。
北京大學副校長劉偉現場宣讀了劉延東國務委員的賀信。劉延東高度評價了北大哲學系建系以來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北大哲學系秉承人文關懷,關注當代中國現實,積極探索國際哲學前沿問題,產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形成了「跨學科、國際化」的高層次哲學人才培養模式,向社會輸送了近萬名優秀人才,為我國哲學研究和學科建設,為教育文化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她希望北大哲學系以建系100周年為契機,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繼承優良傳統,堅持育人為本,突出辦學特色,不斷改革創新,努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培養造就更多的優秀人才和思想名家;堅持服務社會,推動學術創新,推出更多對理論創新和文化傳承創新具有重大影響的標誌性成果,打造中國氣派、中國風格、世界水平的精品力作,增強中國哲學界在世界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在致辭中希望北大哲學系以人才培養為核心,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不斷完善跨學科、國際化的高層次哲學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培養更多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以研究和回答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重點,從時代特徵、基本國情、學科特點出發,不斷凝練學術方向,推動學術與社會、理論與現實的深層互動,豐富中國哲學的學術思想和理論體系,努力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術話語體系,提升中國學術的國際影響力。大力弘揚追求真理、嚴謹治學、求真務實的良好學風,秉持勇於創新、遵守誠信、淡泊名利的學術品格,大力發揚學術自由、學術民主,營造積極、健康、寬鬆、和諧的學術氛圍。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朱善璐代表北京大學講話。他指出,自誕生之日起,北大哲學系就是現代中國哲學研究的重鎮,匯通中西文明的橋梁,高水平哲學人才的搖籃。一百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急驟變遷,中國人的精神思想世變風移,但北大哲學系始終挺立在時代潮頭,始終引領著學術的風氣,她在中國哲學界、思想界的崇高地位是無可爭辯的,她對國家民族的卓越貢獻將永載史冊!他強調,哲學系的發展對北大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事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義。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在理念上先進,必須在思想上引領,必須在文化上繁榮。如果沒有一流的哲學學科,北大就不可能成其為世界一流大學,也不可能產生具有原創性的、具有世界意義的、能夠引領時代風氣的先進思想、先進理念和先進文化。學校將把哲學系的發展建設放到更加重要和優先保障的位置,給予更大力度的支持。他希望,哲學系廣大師生員工,以百年系慶為重要歷史契機,進一步增強「使命自覺、創建自信、差距自省、奮鬥自強」的意識,發揮學科優勢,推動理論創新,堅持文化引領,努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拔尖創新人才,推進哲學系的建設發展邁出新步伐、踏上新臺階,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做出新的歷史性的貢獻。
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王博在發言中回顧了北大哲學系走過的百年風雨。從1912年建立以來,北大哲學系就打開了一扇永遠不會關上的門,在中國的政治、思想、文化進程上打下了哲人智慧的烙印。他強調,哲學不僅僅是書齋中的學問,其發展也隨國家的興衰而起伏。因為哲學家要安頓的不僅是自己,還有心靈和天地。正是在對他人和自己的承擔中,在道德的傳承和建立中,我們才可以找到德性、智慧和進步。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對哲學家的期許。面對當代的中國和世界,我們需要新的哲學和新的思考,需要更多的哲學人在舊邦中開拓新命,在新命中延續舊邦。這個激烈變化的時代激發諸多思考的衝動,北大哲學系願為學人們進行智慧的思考創造機會和環境。北大常為新,北大哲學也是常為新的,哲學系將直面當代中國和世界,在獨立和自由的思考中,延續傳統,開創未來。
牛津大學哲學系主任Christopher Shields作為學界代表發言。他以曾任教北大哲學系的張頤教授在牛津大學完成的黑格爾倫理學博士論文和16世紀耶穌會哲學家在中國完成的亞里斯多德《範疇篇》中文翻譯為例,指出,這些富有生命力的哲學文獻應構成中西哲學對話中的一部分,「反思不同的哲學傳統所獲成果,既留意其分歧,也關注其一致,要以此為先導,走向一個可以預期的、為了富有成效的學術交流而快速開放的時代」。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孫向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郝立新也分別作了大會發言,表達了對北大哲學系和中國哲學事業的期許。
慶典儀式上最動人的一幕,是國務院參事室主任陳進玉和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王恩哥為黃枬森、張世英、楊辛、湯一介四位耄耋長者頒發「北京大學哲學教育終身成就獎」,表彰四位先生為哲學教育作出的突出貢獻。湯一介先生作為獲獎代表發言。他回顧了哲學在中國作為獨立學科建立以來,由傳統走向現代、中西哲學思想交流和碰撞的歷史過程,指出,依靠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和北大哲學系歷代哲人的智慧、學功,再立足於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社會,北大將會取得更大成就。一個國家、一個著名大學需要哲學家,而且是傑出的能夠引領國家和世界哲學發展方向的哲學家。當今這個處於極大轉變的充滿複雜深層矛盾的時代,需要能夠適應這個時代、解決時代重大問題的哲學家。對此,北大哲學系應當承擔起這一光榮的責任。對於北大哲學系未來的發展,他提出仍應該以「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為指針,發揮巨大的創造力,獲取新的眼光,提出哲學發展的新問題、新理論和新方法。最後,他感謝60年來在北大學習和生活中所得到的北大同仁的幫助和支持,表示自己將終身努力,盡職盡責,不負希望。
為了密切聯繫廣大系友,匯聚眾多力量為建設世界一流哲學系而努力,慶典上還宣布成立了北大哲學系系友會。慶典大會還宣布成立了「哲學與當代中國」學術基金,旨在支持北大哲學系學術研究的發展,促進面向當代中國與世界的創造性學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