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波導技術驗證波吸收率測量系統的有效性(三)

2021-01-10 電子產品世界

吸收率測量對於理解非電離輻射,比如蜂窩電話和蜂窩基站對人類和生物體的影響來說非常重要。如上月所述,一種改進的波導源技術在5到6GHz之間能夠幫助用於SAR測量的測試系統。本文的第2部分將會闡述這種技術是怎樣幫助減少由於洩漏和探針位置不正確引起的測量誤差的。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93997.htm

和分析得出的深度曲線相比,在規則波導中當靠近表面的時候,測量得到的曲線相對高一些。在用平直端探頭對著扁平人體模型平面,吸收流體仿佛從探頭表面和吸收液體的低損耗區之間的縫隙中「擠出來」一樣,這時就會發生上面所說的測量曲線較高的情況。在參考10中給出了一種至少在對著波導匹配窗口時足以校準這一影響的簡單方法,這和使用薄的且具有較低相對介電常數的殼壁暴露情況下是不一樣的。

在探頭校準中所用的校準方法所確定的一些因數,同樣也需要用於測量的結果。然而,當「壁」材料相差很大的情況下,使用同樣的修正因數,其合理性是值得疑問的,並肯定會引入一些不確定性。在本研究所報導的測量中,在波導探頭校準過程中,邊界校準根據參考10來確定,並用該邊界校準來校準測量數據。

圖1中來自用於驗證測試幾何結構的模型的結果是以下面兩種形式得到的,一種是預測得到的中心衰減曲線(圖4和圖5),另一種是按照每瓦輸入功率正對著模型表面作用於1g的立方體平均體積上所產生的最大平均吸收率所得到的。採用對適當數量的立方進行平均後得到的最大值。

使用適於外推的指數曲線,對從0到10mm的中心線掃描所得的集合進行平均,以便對1-gSAR的最大可能值提供檢查。這個參數和計算得到的1g SAR值(表5)的比值給出流體中SAR域橫向擴散的推斷,並提供了一個可以用來檢查用於測量結果的後處理容量平均的因數。

用於測量1g SAR的掃描寬度和尺寸是10mm,所有維度上步進為10。在橫向上掃描是在最大區域的中心位置。對深度掃描來說,開始點在距離探頭和模型內表面1mm處。對波導源輸入一個0.25W的前向功率,表6中給出了已歸一化到的1W結果。

除了三維(3D)掃描(圖6),從探針和表面接觸點開始直到25mm長度的中心線也被記錄下來,其中步長為0.5mm。最壞情況下的SAR就是根據上面所述的中心線掃描得到的數據推斷出來的。3D1-gSAR值和中心線掃描值的比值見表5。

甚至在GSM頻率的SAR測試中涉及到的過程包含了高達±30%不確定性,而且這些不確定性有可能在較高的頻率上直線上升。顯然,控制5到6GHz波段的測試不確定性很重要,而且需要採取一系列減少不確定性的方法。這將包括降低測量探頭的尺寸,校正傳感器偏移量,控制3D掃描測量參數。最重要的是,採用可靠的系統確認技術。

在目前使用的這些頻率上,採用平衡偶極子的困難已有報導。這種偶極子具有小的物理尺寸並且很難以要求的精度放置在距離流體表面特定間隔處。儘管提出一種波導源來進行系統驗證,但是「開路」模式的波導並將其放置在距離反射面和吸收流體8到10mm的時候似乎會引入額外的不確定性。

在這個研究中,波導方法仍然是首選的,但是一個匹配窗口被用來提高向模型液體中注入前向功率的效率,並將波導的終端和模型殼壁接觸在一起,以避免源和模型之間的間隔引起的潛在錯誤。

採用這些步驟,測量和計算評估接近了10到15個百分點,並且採用過程優化該相差範圍有可能減小——尤其是對3D測量使用的掃描參數和相應的用來確定最大平均體積SAR值的後處理。

總之,一個帶匹配窗口的WR137(WG13)波導源和一個用於5到6GHz頻段SAR測試的矩形模型聯繫在一起,避免了許多由於RF洩漏和位置錯誤引起的不確定性。推薦的測試配置已經用FDTD建模,並用來為應該從驗證測量(圖7)中得到的1g體積平均提供「參考值」(圖7)。該驗證裝置同樣也被用來進行實驗測量,而且發現,在計算參考值和實驗值之間有很好的相關性。和以前推薦的使用雙極子或者與模型的吸收材料遠離的不匹配波導裝置相比,匹配的波導源為常規的系統驗證過程提供了更好的性能。

使用5mm或者更小直徑的探頭的實際SAR系統的常規驗證就會獲得和參考值非常一致的結果(誤差在±15%之內)。當探頭校準過程和3DSAR掃描所用的參數被更加準確定義的時候,這個誤差範圍可以大幅減小。


相關焦點

  • 光學元件及其測量技術
    光學鏡片與鏡頭作為雷射光學系統的關鍵核心元件,對於雷射系統有著重要的影響。隨著高功率光纖雷射,紫外雷射以及皮秒飛秒雷射的運用普及,對於核心的光學元件要求越來越高。我們將從材料選擇,亞納米拋光,離子濺射鍍膜等技術來闡述光學元件的製造與檢測。
  • 基於微波諧振腔的葡萄糖溶液濃度測量系統
    諧振頻率跟蹤模塊利用單片機控制壓控振蕩器(Voltage Controlled Oscillator, VCO)的輸出頻率,使VCO的輸出頻率與諧振頻率實時保持一致,實現了諧振頻率的自動跟蹤。等精度頻率測量模塊在標準頻率為50 MHz時,誤差達到2×10-8,濃度測量解析度達到0.01 mmol/kg。
  • 世界上最薄的光波導 只有三個原子厚
    在這種向光學器件越來越薄和越來越小的方向發展的過程中,光波導——光數據通信系統中的關鍵部件——仍然是一個難以破解的難題。現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光波導,它只由三層原子組成。這意味著新的波導只有6埃厚。一納米等於10埃,而今天的光波導通常在200-300納米左右,這意味著這些新的光波導比現在使用的要薄500倍。
  • 上海交大製備出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新聞—科學網
    據悉,金賢敏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在光晶片內製備出可攜帶光子軌道角動量自由度的光波導,並實現在波導內高效和高保真地傳輸。這項研究進展使得未來在光子集成晶片內高效利用光子軌道角動量這一新興的自由度成為可能,為基於光子軌道角動量自由度的光信息以及量子信息技術晶片化集成化打開了大門。
  • 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問世
    不同於光的自旋角動量,OAM擁有無限的拓撲荷和內在正交性,可用於解決通信系統信道容量緊縮的問題。而在量子信息等領域,光子OAM可用於分發高維量子態以及構建高維量子計算機。  但大規模應用OAM需要將其傳輸、產生及操縱一體化,而此前的研究均無法讓OAM存在於晶片內部。
  • 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成功高性能WR1800波導定向耦合器
    7月29日,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加速器部高頻系統對自主研製的國產WR1800波導(Rectangular Waveguide,長邊18英寸的矩形波導)定向耦合器進行了測試,測試結果顯示研製取得成功。
  • 氧化鋅避雷器在線監測技術有效性分析(典藏),民熔
    金屬氧化鋅避雷器(簡稱MOA)是確保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關鍵設備之一。為保障電力系統的安全和穩定,每年很有必要對避雷器進行計劃性的檢修與試驗。本篇將從在線洩漏監測技術採用的測量方法,並結合實際案例出發,分析此種技術的在現場應用的有效性。
  • 薄膜鈮酸鋰波導器件的聲光調製
    然而,由於鈦擴散和質子交換方法製備的波導對光的限制很弱,在傳統塊狀鈮酸鋰上製作的聲光器件的聲光相互作用受到了很大限制。例如波導,其導模尺寸在幾十平方微米、波導半徑在釐米量級,這導致了器件尺寸相對較大從而制約了高集成度。   在過去二十年,單晶鈮酸鋰薄膜(LNOI,鍵合在低折射率襯底的薄膜鈮酸鋰)由於其高折射率差的層狀結構成為了很有前途的集成光學平臺。
  • 太赫茲技術發展現狀分析
    表徵半導體和納米結構 在雷射源太赫茲時域頻譜技術誕生後,有研究將其用於半導體和納米結構的表徵。2000 年,有研究人員發表了利用太赫茲波以非接觸方式在非皮秒時間尺度上測量砷化鎵瞬態光電導率的成果。
  • 波導光子晶片有望在光通信和量子計算等領域「大顯身手」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2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物理評論快報》網站近日報導,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研製出了全球首個軌道角動量(OAM)波導光子晶片。這是首次在光晶片內製備出可攜帶光子OAM自由度的光波導,並實現光子OAM在波導內高效和高保真地傳輸。
  • 基於光纖導光的數字全息微形變測量系統
    摘要:建立基於光纖導光的數字全息幹涉微形變測量系統,首先,利用1×2單模光纖耦合器將雷射源輸出光分為照明光和參考光,實現光路結構簡單、緊湊和穩定性好;然後,通過短焦距和長焦距準直透鏡分別對照明光和參考光進行準直擴束,使得參物光強度接近1:1,從而獲得高信噪比的數字全息圖
  • 太赫茲高速通信系統前端關鍵技術
    在眾多技術途徑中,採用固態電子學的技術途徑實現無線通信系統,未來存在將系統進行片上集成的可能,這對太赫茲無線通信系統走向實用化具有重要意義。y3dednc根據Edholm 的帶寬定律[1],無線短距通信的帶寬需求每18 個月翻一番。
  • 電磁波能量比吸收率SAR評估的歷史與發展
    電磁波能量比吸收率SAR評估的歷史與發展 電子發燒友 發表於 2018-04-13 09:22:00 新穎創新的SAR(電磁波能量比吸收率)快速測量系統於近期進入了市場
  • 陣列波導光柵(AWG)的工作原理
    AWG是Arrayed Waveguide Grating陣列波導光柵,是密集波分復用系統(DWDM)中的首選技術。AWG是一種平面波導器件,是利用PLC技術在晶片襯底上製作的陣列波導光柵。凹面光柵的衍射輸入/輸出星形耦合器具有類似凹面光柵的結構,圖2是輸出星形耦合器的結構,陣列波導的埠都分布在一個直徑為R=2r的大圓上,而輸出波導的埠都分布在一個半徑為r的小圓(羅蘭圓)上。輸入星形耦合器的結構與星形耦合器類似,差別僅在於數十根輸出波導被一根輸入波導替代,輸入波導的埠位於輸出波導的中心位置C。
  • 中國科大利用糾纏測量極小化測量對熱力學系統的反作用
    中國科大利用糾纏測量極小化測量對熱力學系統的反作用 我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德國、義大利以及瑞士的理論物理學者合作
  • 基於LabWindows/CVI介質復介電常數的測量系統設計
    的測量軟體系統。該測試系統主要包括校準、矢網控制、計算三個模塊。用戶只需按照測試面板的提示即可完成對介質復介電常數測量。並創新性地提出直接將校準文件存於計算機內,這樣可以大大減少測量時的校準耗時。測量結果表明,利用該測試系統測得的數據基本與標稱值吻合,且該系統操作方便,性能優良,提高了測試效率,並具有良好的擴展性。
  • 零折射率波導讓光駐波首次「現形」
    小】 語音播報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日前報導,美國科學家研發出可與目前的矽光子技術兼容的零折射率波導
  • 揭秘光波導核心原理,了解AR眼鏡背後的挑戰(上)
    因為有了波導這個傳輸渠道,可以將顯示屏和成像系統遠離眼鏡移到額頭頂部或者側面,這極大降低了光學系統對外界視線的阻擋,並且使得重量分布更符合人體工程學,從而改善了設備的佩戴體驗。這裡將波導技術的主要優點和不足羅列如下,希望讀者閱讀完本文後會對背後的緣由更加了解。
  • 什麼是AWG(陣列波導光柵)及AWG的基本結構
    什麼是AWG(陣列波導光柵)?我們知道,DWDM技術可以在單根光纖中傳輸數十個波長,大大擴充了光纖通信系統的傳輸容量。DWDM系統中最早採用的波分復用/解復用模塊是基於介質膜濾光片TFF的,如圖1和圖2所示。這兩種都是串聯結構,不同波長在模塊中經歷不同數量的器件,產生不同的功率損耗。
  • 潮科技|2D單光子發射器與氮化矽波導耦合,向光子集成電路邁出重要...
    單光子發射器(SPE)是構成這類量子集成電路的核心器件,當前人們已經研究了多種材料系統來製造這種片上SPE。2D-SPE具有一些獨特的屬性,這使其特別適合與PIC集成。然而,該技術可以幫助解決其它方法在量子光子應用中遇到的一些重要問題。首先,轉移2D材料或通過範德瓦爾斯(Van der Waals)外延將其堆疊以創建複雜的異質結構的技術現在已經發展得很成熟,能夠輕鬆地與高質量PIC連接。其次,由於發射器嵌入單層膜中,避免了全內反射,因此可以獲得非常高的光提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