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率測量對於理解非電離輻射,比如蜂窩電話和蜂窩基站對人類和生物體的影響來說非常重要。如上月所述,一種改進的波導源技術在5到6GHz之間能夠幫助用於SAR測量的測試系統。本文的第2部分將會闡述這種技術是怎樣幫助減少由於洩漏和探針位置不正確引起的測量誤差的。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93997.htm和分析得出的深度曲線相比,在規則波導中當靠近表面的時候,測量得到的曲線相對高一些。在用平直端探頭對著扁平人體模型平面,吸收流體仿佛從探頭表面和吸收液體的低損耗區之間的縫隙中「擠出來」一樣,這時就會發生上面所說的測量曲線較高的情況。在參考10中給出了一種至少在對著波導匹配窗口時足以校準這一影響的簡單方法,這和使用薄的且具有較低相對介電常數的殼壁暴露情況下是不一樣的。
在探頭校準中所用的校準方法所確定的一些因數,同樣也需要用於測量的結果。然而,當「壁」材料相差很大的情況下,使用同樣的修正因數,其合理性是值得疑問的,並肯定會引入一些不確定性。在本研究所報導的測量中,在波導探頭校準過程中,邊界校準根據參考10來確定,並用該邊界校準來校準測量數據。
圖1中來自用於驗證測試幾何結構的模型的結果是以下面兩種形式得到的,一種是預測得到的中心衰減曲線(圖4和圖5),另一種是按照每瓦輸入功率正對著模型表面作用於1g的立方體平均體積上所產生的最大平均吸收率所得到的。採用對適當數量的立方進行平均後得到的最大值。
使用適於外推的指數曲線,對從0到10mm的中心線掃描所得的集合進行平均,以便對1-gSAR的最大可能值提供檢查。這個參數和計算得到的1g SAR值(表5)的比值給出流體中SAR域橫向擴散的推斷,並提供了一個可以用來檢查用於測量結果的後處理容量平均的因數。
用於測量1g SAR的掃描寬度和尺寸是10mm,所有維度上步進為10。在橫向上掃描是在最大區域的中心位置。對深度掃描來說,開始點在距離探頭和模型內表面1mm處。對波導源輸入一個0.25W的前向功率,表6中給出了已歸一化到的1W結果。
除了三維(3D)掃描(圖6),從探針和表面接觸點開始直到25mm長度的中心線也被記錄下來,其中步長為0.5mm。最壞情況下的SAR就是根據上面所述的中心線掃描得到的數據推斷出來的。3D1-gSAR值和中心線掃描值的比值見表5。
甚至在GSM頻率的SAR測試中涉及到的過程包含了高達±30%不確定性,而且這些不確定性有可能在較高的頻率上直線上升。顯然,控制5到6GHz波段的測試不確定性很重要,而且需要採取一系列減少不確定性的方法。這將包括降低測量探頭的尺寸,校正傳感器偏移量,控制3D掃描測量參數。最重要的是,採用可靠的系統確認技術。
在目前使用的這些頻率上,採用平衡偶極子的困難已有報導。這種偶極子具有小的物理尺寸並且很難以要求的精度放置在距離流體表面特定間隔處。儘管提出一種波導源來進行系統驗證,但是「開路」模式的波導並將其放置在距離反射面和吸收流體8到10mm的時候似乎會引入額外的不確定性。
在這個研究中,波導方法仍然是首選的,但是一個匹配窗口被用來提高向模型液體中注入前向功率的效率,並將波導的終端和模型殼壁接觸在一起,以避免源和模型之間的間隔引起的潛在錯誤。
採用這些步驟,測量和計算評估接近了10到15個百分點,並且採用過程優化該相差範圍有可能減小——尤其是對3D測量使用的掃描參數和相應的用來確定最大平均體積SAR值的後處理。
總之,一個帶匹配窗口的WR137(WG13)波導源和一個用於5到6GHz頻段SAR測試的矩形模型聯繫在一起,避免了許多由於RF洩漏和位置錯誤引起的不確定性。推薦的測試配置已經用FDTD建模,並用來為應該從驗證測量(圖7)中得到的1g體積平均提供「參考值」(圖7)。該驗證裝置同樣也被用來進行實驗測量,而且發現,在計算參考值和實驗值之間有很好的相關性。和以前推薦的使用雙極子或者與模型的吸收材料遠離的不匹配波導裝置相比,匹配的波導源為常規的系統驗證過程提供了更好的性能。
使用5mm或者更小直徑的探頭的實際SAR系統的常規驗證就會獲得和參考值非常一致的結果(誤差在±15%之內)。當探頭校準過程和3DSAR掃描所用的參數被更加準確定義的時候,這個誤差範圍可以大幅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