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赫茲高速通信系統前端關鍵技術

2020-11-26 EDN電子設計技術

太赫茲波是指頻率在100 GHz 以10 THz 之間的電磁波。這一段電磁頻譜處於傳統電子學和光子學研究頻段之間的特殊位置,過去對其研究以及開發利用都相對較少。隨著無線通信的高速發展,現有的頻譜資源已變得日益匱乏,開發無線通信的新頻段已逐漸成為解決此矛盾的一種共識,而在太赫茲頻段存在大量未被開發的頻譜資源,使得太赫茲頻率適於作為未來無線通信的新頻段。在眾多技術途徑中,採用固態電子學的技術途徑實現無線通信系統,未來存在將系統進行片上集成的可能,這對太赫茲無線通信系統走向實用化具有重要意義。y3dednc

根據Edholm 的帶寬定律[1],無線短距通信的帶寬需求每18 個月翻一番。未來無線通信的發展對帶寬、容量、傳輸速率的需求可以說幾乎是沒有止境的,頻譜資源是每個國家無形的戰略資源,目前這個資源供求矛盾已十分突出,而且需求越來越急迫,這也就使人們將對新頻率資源開發的目光轉移到從前較少關注的太赫茲頻段。y3dednc

使用太赫茲頻率進行無線通信最為顯著的優勢就是太赫茲頻段大量存在的絕對帶寬資源。在地面上,太赫茲無線通信就非常適合用於短距高速無線數據傳輸的應用場合,例如:移動通信基站數據回傳、人員高度密集場所的高速無線接入、偏遠地區用戶的「 最後一千米」連接等[2-4]。在太空中,由於太赫茲波在近似真空環境中的衰減較小,因此使用太赫茲波進行大容量數據傳輸是衛星間組網進行星間通信的一種理想選擇[5-6]。y3dednc

太赫茲通信除了具有上述大帶寬的固有優勢之外,還具有以下一些優勢[7-12]:y3dednc

首先,太赫茲波比毫米波波長更短,衍射更小,因而方向性更強,同時太赫茲頻段容易實現超高帶寬擴頻通信,這對保密通信具有重要意義。y3dednc

其次,在雨霧、霧霾、戰場等惡劣環境條件下,相比光波,太赫茲波的衰減更小,因而在特定的通信距離、自然條件要求下,太赫茲波相較光波更易實現可靠的通信傳輸。y3dednc

綜上所述,太赫茲無線通信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不僅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具有未來實際應用的廣闊前景,這就是本文的選題意義和立題基礎所在。之前較少利用太赫茲波來進行無線通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實現無線通信系統所需的關鍵電路[13-14]。因此,我們將對作為太赫茲無線通信技術重要組成的幾項固態太赫茲關鍵技術開展深入研究,從核心電子器件建模、關鍵電路實現到系統集成應用研究全覆蓋,為太赫茲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y3dednc

1、太赫茲分諧波混頻技術

在固態放大器還比較缺乏的太赫茲頻段,混頻器的性能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系統的整體性能。採用分諧波混頻的方式,本振頻率只需對應基波混頻的一半,這就很大程度地減小了本振源的實現難度。本章圍繞分諧波混頻技術展開,從器件物理機理入手,對混頻二極體建模開展了深入的理論研究。在此基礎上,完成了一個220 GHz 二次分諧波混頻器的電路優化,並同時開展了該分諧波混頻器的電路性能(變頻損耗)實驗研究,實驗結果與仿真預測吻合較好,驗證了二極體建模以及電路優化方法的有效性[15]。y3dednc

1.1 肖特基二極體三維建模分析y3dednc

二極體是混頻器的核心器件,它的性能好壞直接關係到變頻損耗的高低和混頻器的工作帶寬。在太赫茲頻段波長很小,二極體的封裝尺寸會對其性能造成很大的影響,應儘量選取級聯電阻、結電容都比較小的二極體,但隨著頻率的升高,要同時降低級聯電阻、結電容,在半導體工藝上的實現有較大難度。目前在太赫茲頻段的分諧波混頻器的這種反向並聯二極體對的封裝形式已成為主流。先進的半導體製造工藝將兩個肖特基結集成在一個封裝內,並構成反向並聯的形式,最大程度地保證了兩管的對稱性,減小了封裝寄生參數,其結構如圖1 所示。y3dednc

y3dednc

圖1、肖特基二極體三維模型y3dednc

1.2 分諧波混頻器建模分析y3dednc

本節中,我們在對混頻器二極體模型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首先分析了二極體的工作狀態,明確了取得最優工作狀態時二極體所需的阻抗條件和其自身的阻抗,然後根據這些阻抗優化匹配網絡,在匹配網絡確定之後,便可進行非線性電路仿真,最終完成電路的優化。通過該方法,基於Ansoft 公司的仿真軟體高頻結構仿真器(HFSS)與安捷倫(Agilent)公司的仿真軟體先進設計系統(ADS),我們對220 GHz 分諧波混頻器展開了仿真研究,獲得了低變頻損耗的分諧波混頻器,為後續通信系統的構建奠定了良好基礎。y3dednc

圖2 所示為220 GHz 分諧波混頻器的電路結構示意圖,整個電路集成在石英基片上,這樣降低了工藝難度。電路的主傳輸線採用懸置微帶線。無源電路由射頻探針過渡、本振中頻雙工(包括本振探針過渡、本振(LO)濾波和中頻(IF)濾波器)2 部分組成。射頻(RF)和LO 信號分別從標準波導接口WR4 和WR8 波導埠饋入,經探針過渡到懸置微帶後加載到反向並聯二極體對,由於LO 頻率低於RF 埠WR4 波導的截止頻率,所以LO 信號不會從RF 埠處洩漏,而RF 信號由於LO 濾波器(通LO 頻率、阻RF 頻率)的存在而不會從LO埠洩漏,從而實現這2 個埠之間的隔離;混頻產生的IF 信號通過IF濾波器(通IF 頻率、阻LO 頻率)輸出。在RF 探針過渡、LO 濾波器及LO探針過渡間的傳輸線採用懸置微帶線,接地端和IF 濾波器輸出端採用微帶線。y3dednc

y3dednc

圖2、220 GHz 分諧波混頻器電路結構示意圖y3dednc

1.3 分諧波混頻器的測試y3dednc

採用增益法求解混頻器的等效噪聲溫度和變頻損耗,可降低測試系統搭建的複雜度,簡化測試過程,並且易於實現測試自動化。本節採用了基於Y 因子法測試並通過增益法求解220 GHz 分諧波混頻器的等效噪聲溫度和變頻損耗。y3dednc

圖3 中2 條實線給出了220 GHz分諧波混頻器的雙邊帶等效噪聲溫度和變頻損耗實驗結果。中頻頻率固定為2 GHz,在188~244 GHz 頻帶內,雙邊帶等效噪聲溫度則需要小於1 500 K,雙邊帶變頻損耗則會小於10 dB,最小雙邊帶等效噪聲溫度為680 K。圖中每個點的性能都是在最佳本振功率激勵下獲得的,所有點的最佳本振功率在2~3.5 mW 範圍內。表1 為本文所研究的分諧波混頻器的結果與其他同類產品的指標對比。y3dednc

y3dednc

圖3、220 GHz 分諧波混頻器雙邊帶等效噪聲溫度和變頻損耗實驗結果y3dednc

y3dednc

表1、本文實驗結果與其他同類產品的指標對比y3dednc

2、太赫茲二倍頻技術

二倍頻是產生太赫茲頻率信號的一種重要技術途徑,二倍頻器作為組成固態太赫茲系統中本振源的關鍵電路之一有著廣泛的應用需求。本章中我們從作為二倍頻器非線性器件的變容二極體工作機理入手,通過深入的理論研究,基於理論推導討論了變容二極體參數對二倍頻器電路性能的影響,並且給出了設計變容二極體時需考慮的主要參數。針對190 GHz 二倍頻器的電路性能需求,我們定量分析了變容二極體參數對各電路性能的影響,設計出二倍頻器的變容二極體。實驗結果與仿真預測較為一致,驗證了變容二極體建模、器件設計等的有效性[16]。y3dednc

2.1 變容二極體三維建模分析y3dednc

二極體的功率容量是目前制約二倍頻器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要增加二極體的功率容量,一種常用的方法是在二極體晶片上集成更多的管芯來分攤輸入功率,這在平面二極體工藝出現以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管芯數量的增加必然導致二極體晶片尺寸的增大,隨著二倍頻器工作頻率進入太赫茲頻段,電路幾何尺寸也在相應地不斷減小,晶片尺寸的增大往往會給電路的電磁特性帶來負面影響,所以管芯的數量受到了基片電路和腔體幾何尺寸的限制。本文中我們所建立變容二極體模型如圖4 所示。y3dednc

y3dednc

圖4、190 GHz 二倍頻器的變容二極體晶片三維電磁模型y3dednc

2.2 二倍頻器建模分析y3dednc

190 GHz 二倍頻器基於平衡二倍頻原理,採用矩形波導的主模作為基波輸入信號的傳播模式,二次諧波以懸置微帶的準橫電磁波模式傳播。這樣,在不需要額外濾波器的情況下實現輸入和輸出信號的隔離。具體的電路結構如圖5 所示,電路基片為50 μm 厚的氮化鋁(AlN),輸入信號從WR10 標準波導饋入,經一段減高波導和介質加載波導後,產生的二次諧波信號以準橫電磁波模式沿懸置微帶傳播,並經探針過渡從WR5 標準波導口輸出。輸入波導的減高是為了提高輸入匹配的性能。主模的輸入信號仍可以在經過二極體之後朝輸出探針方向傳播,所以引入了一段屏蔽腔減寬的懸置微帶,這段懸置微帶的屏蔽腔可看作為WR10 波導的減寬,這樣就能使輸入的主模截止,形成一個對輸入信號的短路終端。二極體上產生的準橫電磁模(TEM)二次諧波不會從輸入波導洩漏,因為矩形波導並不支持這樣的場型模式傳播。二極體的直流偏置通過一個低通濾波器饋入,該濾波器防止輸出信號從偏置埠洩漏。輸出端的兩段減高是為了提高輸出匹配性能。由於目前工藝的限制,在AlN 基片上還無法像在石英和砷化鎵(GaAs)上那樣實現梁式引線,所以在二極體兩端的電路基片焊盤上是通過金帶鍵合至腔體上,以此形成接地,使得6個二極體芯構成平衡二倍頻所需的連接。y3dednc

y3dednc

圖5 、190 GHz 二倍頻器電路結構y3dednc

2.3 二倍頻器的測試y3dednc

如圖6 中所示,實驗結果表明:190 GHz 二倍頻器的輸出頻帶為190~198 GHz,最大可承受350 mW的輸入功率;當輸入功率為200 mW時,在193 GHz 處獲得最大倍頻效率8%,輸出功率達到16 mW;在該頻點處當輸入功率為350 mW 時,輸出功率為24.12 mW,倍頻效率為6.89% 。表2 展示了本文所研究的二倍頻器的結果與其他同類產品的指標對比。實驗結果與仿真預測較為一致,驗證了變容二極體建模、器件設計和電路優化方法的有效性。同時,我們提出了一套從變容二極體設計到電路優化的系統研究方法,這對實現太赫茲頻段的固態源有著重要的意義。y3dednc

y3dednc
y3dednc

圖6、190 GHz 二倍頻器倍頻效率測試曲線y3dednc

y3dednc
y3dednc

表2、190 GHz 二倍頻器性能對比y3dednc

3、220 GHz 高速無線通信系統

太赫茲頻段分諧波混頻技術和二倍頻技術,是構成無線系統的2 項關鍵技術。本節中,我們將2 項關鍵技術用於220 GHz 高速無線通信實驗驗證系統。我們在太赫茲頻段的一個大氣窗口頻率--220 GHz 處,基於低噪聲分諧波混頻器構建了一個無線通信實驗驗證系統,並在室外200 m 的距離上實現了高速數據傳輸,測試了無線傳輸的誤碼性能,並成功地進行了業務數據的實時傳輸。表3展示了本文所研究的220 GHz通信實驗驗證系統傳輸鏈路的相關參數。y3dednc

y3dednc

表3、220 GHz 實驗驗證系統200 m傳輸鏈路相關參數y3dednc

基於高性能關鍵電路的實現,我們完成了120 GHz 原理驗證系統和220 GHz 實驗驗證系統的高速數據傳輸。120 GHz 的原理驗證系統基於120 GHz 分諧波混頻器構建,在實驗室中實現了碼速率高達12.5 Gbit/s 的數據傳輸。220 GHz 實驗驗證系統是基於上文220 GHz 低噪聲分諧波混頻器構建的,在室外200 m 的通信距離上,我們通過誤差矢量幅度(EVM)指標測試研究了系統的誤碼性能,並實時傳輸了碼速率為3.52 Gbit/s 的裸眼3D 高清視頻信號,取得了良好的實驗結果。該220 GHz 實驗驗證系統已具備了面向實用的點對點高速無線通信系統的基本雛形,為未來開發太赫茲頻率資源作為新的無線通信頻段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實時業務數據傳輸實驗場景如圖7 所示。y3dednc

y3dednc
y3dednc

圖7、實時業務數據傳輸實驗場景y3dednc

圖8 所示為發射機和接收機在相距200 m 的距離上進行無線傳輸時,在不同碼速率下的星座圖及對應的EVM 測試結果。星座圖平面上4 個點的聚焦程度隨著碼速率的增加而稍有惡化,這也和EVM 隨著碼速率的增加而增加的趨勢一致。y3dednc

y3dednc
y3dednc

圖8、200 m 無線傳輸星座圖及EVM 測試結果y3dednc

4、結束語

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研究永無止境,特別是在太赫茲科學技術這一前沿熱門領域。隨著智能移動終端、雲端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服務等不斷滲入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無線通信帶寬的需求會越來越來迫切,而太赫茲波正好能提供一個頻率資源的富礦,未來太赫茲系統實現晶片集成化已成為必然發展趨勢。這也就說明單片集成電路工藝將成為未來系統關鍵電路實現的主流工藝方式,也就要求對半導體材料、器件工藝、器件模型、電路仿真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不斷深入下去。y3dednc

本文的研究工作圍繞固態太赫茲高速無線通信技術展開,深入研究了實現固態太赫茲無線通信系統的2項關鍵技術,並構建了高速無線通信系統,在太赫茲頻段成功進行了高速無線數據傳輸實驗。通過本文的研究,展現出太赫茲波用於高速無線通信的巨大潛力,也驗證了太赫茲無線通信未來走向實際應用的可行性。y3dednc

參考文獻y3dednc

[1] CHERRY S. Edholm's Law of Bandwidth[J]. IEEE Spectrum, 2004, 41(7): 58-60. DOI: 10.1109/MSPEC.2004.1309810y3dednc
[2] FEDERICI J, MOELLER L. Review of Terahertz and Subterahertz Wireless Communica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10, 107(111101):1-22y3dednc
[3] SONG H J, NAGATSUMA 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erahertz Communications[J]. IEEE Transactions on Terahertz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1(1):256-263.DOI: 10.1109/TTHZ.2011.2159552y3dednc
[4] NAGASTSUMA T. Terahertz Technologies: Present and Future[J]. IEICE Electronics Express, 2011, 8(14): 1127-1142y3dednc
[5] 姚建銓, 鍾凱, 徐德剛. 太赫茲空間應用研究與展望[J]. 空間電子技術, 2013, 10(2): 1-16y3dednc
[6] 姚建銓, 遲楠, 楊鵬飛, 等. 太赫茲通信技術的研究與展望[J]. 中國雷射, 2009, 36(9): 2213-2233y3dednc
[7] PIESIEWICZ R, OSTMANN K, KRUMBHOLZ N, et al. Short-Range Ultra-Broadband Terahertz Communications: Concepts and Perspectives[J]. IEEE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Magazine, 2007, 49(6): 24-39. DOI: 10.1109/MAP.2007.4455844y3dednc
[8] HUANG K C, WANG Z. Terahertz Terabit Wireless Communication[J]. IEEE Microwave Magazine, 2011, 12(4): 108-116. DOI: 10.1109/MMM.2011.940596y3dednc
[9] KLEINE O T, NAGATSUMA T. A Review on Terahertz Communications Research[J]. Journal of Infrared, Millimeter, and Terahertz Waves, 2011, 32(2): 143-171y3dednc
[10] SCHNEIDER T, WIATREK A, PREUβLER S, et al. Link Budget Analysis for Terahertz Fixed Wireless Lin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Terahertz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2(2): 250-256. DOI: 10.1109/TTHZ.2011.2182118y3dednc
[11] AKYILDIZ I F, JORNET J M, HAN C. Terahertz Band: Next Frontier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J]. Physical Communication, 2014, 12(9): 16-32. DOI: org/10.1016/j.phycom.2014.01.006y3dednc
[12] HIRATA A, YAITA M. Ultrafast Terahertz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Terahertz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5(6): 1128-1132 [13] KURNER T, PRIEBE S. Towards THz Communications-Status in Research, Standardization and Regulation[J]. Journal of Infrared, Millimeter, and Terahertz Waves, 2014, 35(1): 53-62y3dednc
[14] SCHNEIDER T. Ultrahigh-Bitrate Wireless Data Communications via THz-Links: Possibilities and Challenges[J]. Journal of Infrared, Millimeter, and Terahertz Waves, 2015, 36(2): 159-179y3dednc
[15] CHEN Z, ZHANG B, ZHANG Y, et al. Design of A Low Noise 190-240 GHz Subharmonic Mixer Based on 3D Geometric Modeling of Schottky Diodes and CAD Load-Pull Techniques[J].IEICE Electronics Express, 2016, 13(9): 1-9y3dednc
[16] CHEN Z, WANG H, ALDERMAN B, et al. 190 GHz High Power Input Frequency Doubler Based on Schottky Diodes and AlN Substrate [J]. IEICE Electronics Express, 2016,13(2):1-12y3dednc
[17] PORTERFIELD D W. A 200 GHz Broadband, Fixed-Tuned, Planar Doubler[C]//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pace Terahertz Technology Proceedings. Charlottesville. 1999: 466-474y3dednc
[18] SILES J V, MAESTRINI A, ALDERMAN B, et al. A Single-Waveguide in-Phase Power-combined Frequency Doubler at 190 GHz[J]. IEEE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s, 2011, 21(6): 332-334y3dednc
[19] 姚常飛, 周明, 羅運生, 等. 基於肖特基平面二極體的150 GHz 和180 GHz 固定調節式倍頻源[J]. 紅外與毫米波學報, 2013, 32(2): 102-107y3dednc
[20] 姚常飛, 周明, 羅運生, 等. 基於倒扣技術的190~225GHz 肖特基二極體高效率二倍頻器[J]. 紅外與毫米波學報, 2015, 34(1): 6-9y3dednc

作者:樊勇1  陳哲2  張波1(1.電子科技大學;2. 雲南大學)y3dednc
來源:中興通訊技術
y3dednc

相關焦點

  • 600G太赫茲通信系統項目:實現6G的關鍵技術之一
    原標題:600G太赫茲通信系統項目:實現6G的關鍵技術之一   從古至今,人類對
  • 浙江青年學者造出超高速太赫茲無線晶片,是實現 6G 的關鍵技術
    而太赫茲晶片的優點在於,可以把電子晶片的頻率,提高到太赫茲頻段。同時,太赫茲還是國際公認的、下一代高速無線通信交叉前沿科技,也是一種擁有較多獨特優點的新型輻射源,其可以帶來誘人的技術創新機會。以物聯網設備為例,這類設備需要處理大量數據,且要依賴通信網絡、來提供超高速和低延遲。這時使用太赫茲技術,就能促進晶片之間的通信,進而給設備帶來更強大的功能。
  • 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發射成功 太赫茲通信技術領先全球
    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發射成功 太赫茲通信技術領先全球太赫茲通信具有頻譜資源豐富、傳輸速率高、易實現通信感知一體化等優勢,在地面和空間通信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是全球第六代移動通信(6G)的關鍵技術之一。「電子科技大學號」此次研製發射的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是太赫茲通信在空間應用場景下的首次技術驗證,標誌著我國航天領域探索太赫茲空間通信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
  • 首顆6G通信試驗衛星成功發射,驗證太赫茲技術提升通信速率
    長徵6號首飛任務1號指揮李成:比如說我們採用了「三平一垂」的新的模式,還有就是我們這個發射不需要依託發射塔架,大幅度的減少地面支持系統的保障壓力。6G試驗衛星驗證太赫茲技術提升通信速率今天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的13顆衛星當中,有一顆「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它是全球首顆6G通信試驗衛星,將在太空中展開太赫茲通信試驗,為未來高速太空通信進行技術驗證。
  • 6G關鍵技術實現突破,太赫茲無線晶片研發成功
    研究人員表明,他們的晶片可以傳輸太赫茲波(THz),從而產生11gb/s的數據傳輸速率,能夠支持4K高清視頻的實時流媒體傳輸,並且超過了5G無線通信的10gbit/s的理論極限。太赫茲波是電磁波譜的一部分,介於紅外光波和微波之間,被認為是高速無線通信的下一個前沿領域。
  • 太赫茲電脈衝產生與測量技術項目技進步一等獎
    眾多超快、超高速、超寬帶電子元器件和測量設備已廣泛應用於電子、通信、航空、航天、船舶、兵器、核工業等基礎領域和核心領域。對該類器件及設備瞬態特性的校準,需要帶寬覆蓋太赫茲頻段的標準脈衝信號。然而長期以來,太赫茲脈衝的產生、傳輸和測量,一直是傳統無線電技術無法解決的難題。為此,該所開展了「太赫茲電脈衝產生與測量技術」項目研究,包括「太赫茲電脈衝產生與測量技術」和「高速數字示波器校準裝置」兩個子項目。
  • 相干聲學聲子脈衝對太赫茲量子級聯雷射器的高速調製
    該論文報導了目前太赫茲量子級聯雷射器高速調製工作的最新進展,並有望在高速太赫茲通信、高解析度光譜學研究等領域發揮作用。研究背景雷射的快速調製是光通信、高解析度光譜學和計量學應用的基本要求。在太赫茲頻率範圍內,量子級聯雷射器作為一種高功率光源,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
  • 太赫茲技術及其應用詳解
    但隨著研究的開展, 太赫茲頻譜與技術對物理、化學、生物、電子、射電天文等領域的重要性逐漸顯現, 其應用也開始滲透到社會經濟以及國家安全的很多方面, 如生物成像、THz 波譜快速檢測、高速通信、穿牆雷達等。 太赫茲之所以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主要得益於其光譜分辨力、安全性、透視性、瞬態性和寬帶等特性。
  • 太赫茲技術發展現狀分析
    成像器件的整體性能由光學特性(如光源功率、系統損耗和探測器靈敏度)決定。無論採用哪種成像方法,所有太赫茲成像系統都嚴重依賴太赫茲源的功率和探測器的響應度。 時域成像系統主要使用光電導開關或硒化鋅晶體等對短脈衝進行高速整流,該成像系統具有較高的頻率帶寬,但其太赫茲源功率一般較低,雖可用同步檢測予以克服,但總體上圖像採集時間比較長,需要進一步發展。
  • 中國「太赫茲通信技術」迎來小爆發
    Hello大家好我是小楠,在全國開始5G的計劃安排時,中美兩個國家已經開始對全球首顆6G衛星做實驗了,所以中美又一次處於領跑梯隊中,而且不出意外的話,在6G方面中美肯定還有一場技術上的競爭和對抗。至於說到6G技術,那就要說說太赫茲通信了,這項技術在2004年被美國列入改變未來的十大技術之一,只不過目前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太赫茲波的傳播距離不能很遠,只能在近距離傳播,比如幾百米的範圍內,商業化程度比較低。
  • 第五屆全國太赫茲學術交流會上,專家呼籲:打造太赫茲國防科技與...
    「作為電子學與光子學的交叉領域,太赫茲技術研究充滿了未知與挑戰。其特有的波、譜性質為新型探測與成像、高速通信、物質特徵分析等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手段,在科學研究、軍事裝備和國民經濟中均呈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成為世界各國爭奪的戰略頻譜資源。」10月15日,吳一戎院士在第五屆全國太赫茲科學技術與應用學術交流會上如是說。
  • 中國太赫茲通信技術迎來小爆發:美國提前布局
    編者按:「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已經入軌,這是我國發射的全球首顆6G衛星,將對太赫茲通信技術進行測試,該技術在我國也將迎來小爆發。美國在2019年已經提前布局,開放了太赫茲波頻譜,看來未來10年在6G網絡上,中美之間還將發生通信技術上的對抗。
  • 電子科大太赫茲通信技術研究開創者:這次實驗和6G沒...
    6G是全球第六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簡稱,是2030年以後用的新一代技術。現全球科學家對6G的研究還處於前期需求分析,概念定義,潛在技術研究階段。預計到2023年左右才能明確什麼是6G,6G將採用什麼技術。有許多新技術可能會在6G中用,比如太赫茲通信、天地一體化通信、可見光通信、人工智慧在通信中的應用等等。
  • 全球首顆6G衛星發射成功,下一代通信技術,中國再次領跑世界
    所以說太赫茲通信技術相對於當前5G通信技術的明顯民用特徵,在軍用範圍上的應用則更加明顯。這一研究成果,使得太赫茲技術成為了未來 6G 行動網路的關鍵技術。我國的太赫茲技術研究主要集中在高速無線通信領域,
  • 全球首顆6G通信試驗衛星上的太赫茲技術告訴你
    其中一顆「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是由電子科技大學、國星宇航等聯合研製的全球首顆面向6G的太赫茲通信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重達70公斤,搭載了由電子科技大學與國星宇航設計開發的太赫茲衛星通信載荷,將在衛星平臺上建立收發鏈路並開展太赫茲載荷試驗,這也將成為太赫茲通信在空間應用場景下的全球首次技術驗證
  • 我國發射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6G關鍵技術取得突破進展
    徐揚生教授表示,此次研製發射的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是太赫茲通信在空間應用場景下的首次技術驗證,標誌著我國航天領域探索太赫茲空間通信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 太赫茲通信是星間通信新興技術體制及發展趨勢之一,也是全球6G最關鍵的技術。相較於雷射通信,太赫茲通信具有易對準、易小型化、可全天時全天候工作等優勢,適合星間高速通信及數據傳輸。
  • 國產廠商首發新品:太赫茲三維層析成像系統
    青島青源峰達太赫茲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及青島盛瀚色譜技術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的公司,致力於太赫茲基礎技術、系統技術和應用技術的研發設計,重點領域為醫學及工業檢測領域。公司成立以來,已發布了QT-TS1000高精度太赫茲時域光譜系統和QT-TS2000快速太赫茲時域光譜系統兩款新產品。
  • 浙江青年學者提出實現 6G 的關鍵技術
    同時,太赫茲還是國際公認的、下一代高速無線通信交叉前沿科技,也是一種擁有較多獨特優點的新型輻射源,其可以帶來誘人的技術創新機會。可應用在大數據、物聯網和遠程通信等多領域太赫茲技術的潛在應用領域,包括大數據中心、物聯網設備、大型多核計算晶片、遠程通信、大氣與環境監測、實時生物信息提取與醫學診斷等領域。
  • 可能引發科學技術革命性發展的太赫茲技術
    目前太赫茲波技術正在從理論走向實際,在包括雷達通信、安全檢查、生物醫學、空間物理和天文考古等眾多領域內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彰顯出巨大的研究潛力。《太赫茲技術與應用》(府偉靈,張陽主編.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8)一書系統總結了太赫茲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本文摘要分享如下。
  • 全球首顆搭載太赫茲技術6G衛星在我國太原升空,6G又快人一步
    隨著國內科技的飛速發展,通信技術突飛猛進,中國已經由1G到4G時代的追趕者變成了5G時代的引領者。就在全球5G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之時,11月6日11:19,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搭載長徵6號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