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億年前,引發太陽系形成的那顆超新星去哪裡了?

2020-09-11 零下一度的心一一

在地球上,可以找到元素周期表中的前98號元素,從1號元素氫一直到98號元素鉲。那麼,這些元素都是從哪裡來的呢?

太陽在進行核聚變反應,這可以合成出元素。然而,太陽只是在進行氫到氦的核聚變反應,並沒有合成出其他更重的元素,所以地球上的元素並不是來自太陽。事實上,太陽上也包含各種比氦更重的元素,例如,氧、矽、鐵。也就是說,這些元素在太陽和地球誕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根據星雲假說,太陽系是從46億年前的一團星雲中經過引力坍縮而形成。太陽前星雲是更大一團分子雲的一部分,那團巨大分子雲的直徑估計可達65光年。在這團星雲中,會誕生很多新的恆星,太陽就是其中一顆。誕生太陽的那團星雲直徑估計為3光年,經過引力坍縮形成了直徑為數千天文單位的密度核心,之後再進一步坍縮成太陽、行星以及各種其他天體。

原始太陽星雲中包含了如今太陽系中的各種元素,其中最主要的是氫和氦。氫和氦都是來自於宇宙大爆炸之後不久的原初核合成過程,其他元素則是來自於大質量恆星。

在大質量恆星的內部,通過核聚變,能夠合成出越來越重的元素,可以一直到28號元素鎳。當大質量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26號元素鐵會俘獲中子進一步合成出重元素。

也就是說,地球上的重元素其實都是來自於曾經的大質量恆星。在太陽系誕生之前,那顆大質量恆星合成出了各種重元素,其超新星爆發把重元素注入太陽星雲中。

大質量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之後,核心會坍縮成中子星或者黑洞。既然如此,當年那顆超新星的殘骸去哪裡了呢?

如果不出意外,當年那顆超新星爆發後所留下的中子星或者黑洞,很有可能還在目前的銀河系中。只是隨著天體之間的運動,它早就跟太陽系分散開來。

銀河系在自轉,但它並不像鐵板一塊或者地球那樣自轉,而是不同部分以不同角速度和軌道在旋轉,這就像太陽那樣的較差自轉。太陽系的軌道半徑約為2.6萬光年,以大約220公裡/秒的速度環繞銀心運動,公轉周期約為2.2億年。

那顆超新星殘骸則會以不同的軌道繞著銀心運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它與太陽系漸行漸遠,所以我們已經無法找到它。如果它是黑洞,即便它還在太陽系附近,我們也幾乎發現不了,因為黑洞自身完全不發光和反光。已知離地球最近的黑洞位於3500光年之外,天文學家通過它的伴星間接發現了它的存在。

隨著太陽系在銀河系中不斷穿行,有些恆星將會逐漸靠近我們,有些則會逐漸遠離我們,所以地球夜空中的星星並非是亙古不變的。在1億年前的恐龍時代,太陽系位於銀河系的另一側,那時的星空與現在完全不同。

相關焦點

  • 46億年前,爆炸後形成太陽系的那顆超新星,現在去哪裡了?
    天文學家告訴我們,太陽系大約形成於46億年前,而且太陽是一顆二代或者三代恆星,因此形成太陽系的星雲前身,是一顆爆發的超新星!一般超新星爆發的後果有兩個,其一是中子星,其二是黑洞,那麼請問無論是中子星還是黑洞,它們去哪了,還會隱藏在太陽系的某個角落裡嗎?
  • 那為什麼太陽系,自行運轉了46億年!
    那為什麼太陽系,自行運轉了46億年!大家都知道,永動機是一種可以在不從外界輸入能量的情況下,持續運動和對外工作的機器。無數科學家已投入永動機的研發中,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了,因為永動違反了能量守恆定律,但是有些人提出了疑問,既然永動不是可能的,那為什麼星系一直在自己工作,甚至我們的太陽系已經運行了46億年。根據這個原理,人類可以創建永動機嗎?
  • 如果太陽系是超新星爆炸後形成的,為什麼附近沒有中子星或黑洞?
    我們的太陽系誕生於45億年前的一團原始星雲,從太陽光譜中的吸收線來看,太陽是一個富含金屬的恆星,和地球上所存在的元素類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元素的比例,在太陽中氫和氦的比例分別佔到了71%和27%,剩下的小部分就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其他元素,所以說我們的太陽並不是宇宙中的第一代恆星,很有可能是第二代或者是第三代恆星。
  • 自轉46億年也沒停下來,它的動力來自哪裡?
    ,說到這裡有人就感到疑惑,既然永動機不存在,那麼地球算不算是一個永動機呢,因為它已經整整自轉了46億年之久,如果地球不是永動機,那它自轉的動力又來自哪裡?地球自轉示意圖根據質能守恆定律,宇宙中是不可能存在永動機的,因此地球不是一個永動機這是肯定的,既然地球不是永動機,那麼我們就需要找到它自轉的動力源,說到地球自轉的動力源,那還得從太陽形成之初說起,在太陽形成之前,在太陽系中心點存在一個超大質量的超新星,周圍還存在大片宇宙星雲塵埃,後來這個超新星發生爆炸釋放巨量衝擊波,最終引發引力坍塌並且產生旋轉
  • 太陽系早期有一個行星:忒亞,曾與地球發生碰撞,後來去哪裡了?
    在太陽系剛剛形成之初,太陽系內還有一顆類地行星,名叫「忒亞」,然而我們知道,現如今的太陽系內只有8個行星,分別是:金星,水星,火星,地球,木星,海王星,天王星,土星。那行星「忒亞」去了哪裡呢?忒亞大約在46億年前,當時的宇宙中還沒有太陽系的影子
  • 我們賴以生存的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
    探索被稱為太陽星雲的巨大星際雲如何催生我們的太陽系及其中的所有事物。我們所知道的太陽系以巨大的旋渦狀的氣體和塵埃雲開始生命,它無方向或無形地穿過宇宙。大約46億年前,這種巨大的雲被轉化為我們的太陽。隨後的過程產生了太陽系,其中包括八顆行星,181顆衛星和無數的小行星。
  • 太陽系哪顆行星最古老?地球已46億歲,但這顆行星幾乎和太陽同齡
    太陽形成於近50億年前,地球形成於46億年前,那麼太陽系行星中哪一顆行星的年齡最為古老呢?這並不是一個容易考證的事情,因為在太陽系剛形成的時期,行星數量遠比現在要多,天文學家們認為那時候大概有幾百顆行星,後來這些行星由於互相撞擊融合成了一些大行星,比如現在的八大行星,基本都是這樣形成的,但是也有一些行星被其他質量較大的行星甩出了軌道,有些行星甚至被木星和土星這樣的大行星給甩出了內太陽系,成了柯伊伯帶天體,甚至成了一些流浪行星。
  • 43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子?可能下著黃金雨,地表被黃金鋪滿
    地球是一顆生命星球,也是人類生存了數百萬年的家園。站在太空中看地球,你會發現,地球是那麼的美麗,這樣美麗的星球至今我們還沒有在宇宙中發現第二顆,或許這就是智慧生命星球的風採。地球能夠有現在的美麗,必然是經過漫長時間的演化才形成的,那麼43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子呢?
  • 地球形成於46億年前,如永動機一樣一直旋轉,它的動力來自哪裡?
    地球的自轉從誕生的那一天已經存在了,可能很多人會非常好奇:地球的自轉動力來自於哪裡?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說,地球就相當於一個永動機,不停自轉了46億年。可是我們都知道,從科學的角度來講,永動機是不存在的,那麼地球為什麼能夠一直自轉下去呢?要揭開這個謎團,我們就需要從地球的形成和太陽系的形成來說起。
  • 一口氣看完地球46億年形成史
    大約在137.8億年前,宇宙從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爆炸中誕生了。大約100億年前,宇宙溫度降至3000℃,最初的星雲、恆星及星系開始形成,宇宙暴漲達到了頂峰。大約50億年前,銀河系中一片幾光年的星雲受到了附近超新星爆發的衝擊,導致星雲發生了塌陷,由於萬有引力和角動量守恆,中心的氫、氦經過20萬年左右的聚合演化,太陽誕生了。
  • 地球自轉了45億年的時間,那麼地球自轉的動能來自於哪裡?
    地球自轉的動能,來自於地球形成前太陽系原始星雲的引力勢能。我們地球有45.5億年的歷史,目前每23小時56分4秒自轉一圈,在赤道處的自轉線速度高達460米每秒;根據轉動動能公式進行估算,地球自轉的動能高達2*10^29焦耳,相當於2500萬億顆廣島原子彈釋放的能量。如此高的能量,那麼地球的自轉動能來自於哪裡呢?
  • 太陽系的誕生,是出自上帝之手,還是46億年前的奇蹟?
    目前只有太陽星雲假說能夠充分解釋太陽系中的各種性質,這表明太陽系是在大約45.68億年前從分子氣體雲中崩塌後形成的。這個問題很耐人尋味,目前研究人員正試圖在太陽系中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這些年來,關於行星誕生的理論層出不窮。幾百年來人們一直將地球視為整個宇宙的中心,更不必說太陽系了。 自然,這也使得我們對自己的來歷產生了錯誤的認識。 一些早期理論認為,太陽系中的行星是被太陽拋出來凝聚而成。 而迷信的人則相信,太陽系是造物主在「短短幾天」內從一片虛無中創造的。
  •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
    要想揭開太陽系起源的奧秘,我們首先先認識下整個太陽系的組成,太陽系是以太陽為C位(中心),除太陽外,還擁有8顆行星(水星,金星,水星,地球,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05個衛星和至少50萬個小行星,矮行星和少量彗星組成。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之說,太陽系也是一個受引力作用的天體系統。
  • 地球已經旋轉了大約46億年,但它不是永動機,永動機不可能存在
    地球已經旋轉了大約46億年,但它不是永動機,永動機不可能存在永動機在科學意義中,屬於永恆運動,它無需外界輸入能量或者說僅需一個初始能量就能永遠持續運動。引來眾多科學家的探索與科研,最終皆以失敗告終,這是因為該機器違反了能量守恆定律,既然永動機無法存在,那麼,地球為什麼可以運動了46億年之久呢。
  • 與太陽系「同齡」,46億歲的隕石落入日本一處民宅
    與太陽系「同齡」,46億歲的隕石落入日本一處民宅 今年9月下旬一顆隕石落入日本一處民宅,擊穿民宅的停車棚。經日本專家最新鑑定,這顆隕石大約是46億年前形成的,與太陽系「同齡」。
  • 既然人類造不出永動機,那已運轉46億年的太陽系,屬於永動機嗎?
    46億年前,原始太陽星雲在未知因素的擾動下,向中心塌縮。隨著聚集的質量越來越大,中心溫度、壓力不斷升高,當達到了核聚變的臨界點後,中心核聚變開始,重力塌縮和核聚變的輻射壓相互抗衡達到平衡狀態,太陽就形成了。
  • 地球自轉46億年不停止,到底誰給它源源不斷的動力? 科學家說出了真相
    ,因為它已經整整自轉了46億年之久,如果地球不是永動機,那它自轉的動力又來自哪裡?,在太陽形成之前,在太陽系中心點存在一個超大質量的超新星,周圍還存在大片宇宙星雲塵埃,後來這個超新星發生爆炸釋放巨量衝擊波,最終引發引力坍塌並且產生旋轉,這個中心點不斷地吸附周圍的宇宙星雲塵埃,於是就形成了太陽。
  • 數十億年前的宇宙碰撞是太陽系誕生的「鑰匙」?
    2018年,蓋亞數據顯示,人馬座矮球狀星系在過去3至9億年中穿過銀河系,蓋亞在銀河系中發現了一個恆星運動的模式,這就說明了人馬座矮球狀星系已經多次穿過我們的星系了。而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大約47億年前,在它穿過銀河系的一個軌道上,它可能產生了擾動,直接導致了我們太陽系的誕生。這是在2014年7月至2016年5月期間,歐空局蓋亞任務觀測到的恆星密度全天圖。
  • 地球形成約46億年,太陽49億年,那銀河系呢?它幾乎與宇宙同齡
    一般認為我們的地球約有46億年的歷史,太陽約有49億年的歷史,然而地球和太陽所屬的太陽系都屬於銀河系,是銀河係數千億顆恆星系統中的一個,那麼銀河系的形成有多長時間了呢?天文學家們通過對銀河系中的恆星的觀察發現,有些位於銀心位置的紅矮星在宇宙形成之後的不到2億年就形成了,這些最早形成的恆星說明銀河系很可能在136億年前就形成了,宇宙的年齡不過才138億年,判斷一些白矮星的溫度以及一些恆星元素的衰變期也能判斷銀河系有130多億年的歷史,但是用這些方法所能判斷的並非銀河系最初的樣子,更早時期的銀河系還需要理論推測。
  • 我們從哪裡來 - 宇宙大爆炸、恆星的產生
    當然在這裡我不打算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從科普的角度聊聊我們從哪裡來?當我們問我從哪裡來的時候,就可以再往前追問,爸爸媽媽從哪裡來?再往前問就是爺爺奶奶從哪裡來?再繼續不斷的往前問呢?再繼續往下問呀就要回答人類是怎麼起源的了。那再繼續往下問是什麼呢?那我們就要探討生命的起源了。再繼續往下問就要回答地球是怎麼起源的、太陽系是怎麼起源的、宇宙是怎麼起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