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運籌學被引入中國是在五十年代後期。中國第一個運籌學小組是在錢學森、許國志先生的推動下,在1956年於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成立。錢學森先生在麻省理工學院取得碩士學位,在加州理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成為該校的第一位戈達德講座教授。許國志先生在堪薩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在馬裡蘭大學流體力學和應用數學研究所當研究員。他們兩人於1955年回到祖國致力於新中國的科技事業。可見在中國運籌學一開始就被理解為與工程有密切聯繫的學科。1959年,第二個運籌學部門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成立,這是大躍進中數學家們投身於國家建設的一個產物。力學所小組與數學所的小組於1960年合併成為數學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室,當時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排隊論、非線性規劃和圖論,還有人專門研究運輸理論、動態規劃和經濟分析(例如投入產出方法)。1963年是中國運籌學教育史上值得一提的一年,數學研究所的運籌學研究室為中國科技大學應用數學系的第一屆學生(58屆)開設了較為系統的運籌學專業課,這是第一次在中國的大學裡開設運籌學專業和授課。今天,運籌學的課程已成為幾乎所有大學的商學院、工學院乃至數學系和計算機系的基本課程了。五十年代後期,運籌學在中國的應用集中在運輸問題上。其中一個代表性工作是研究「打麥場的選址問題」,解決在手工收割為主的情況下如何節省人力。此外,國際上著名的「中國郵路問題」模型也是在那個時期由管梅谷教授提出的。可以看出現在非常熱門的「物流學」,在當時就形成一些研究雛形,但可惜中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大工業落後,使我國在相當長的時期中遠離了當代「物流學」的發展主流。中國運籌學早期普及與推廣工作的亮點是由華羅庚先生點燃的。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身為中國數學會理事長和中科院數學所所長,親自率領一個小組,大家稱為「華羅庚小分隊」,到農村、工廠講解基本的優化技術和統籌方法,使用於日常的生產和生活中。自1965年起的十年中,他到了約二十個省和無數個城市,受到各界人士的歡迎,他的辛勤勞動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肯定和表揚。華羅庚先生這一時期的推廣工作播下了運籌學哲學思想的種子,大大推動了運籌學在中國的普及和發展。直到今天,許多中國人還記得「優選法」和「統籌法」。
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國內外學術交流不斷增加。中國運籌學有了快速地發展,運籌學工作者取得了一批有國際影響的理論和應用成果,他們因在組合優化、生產系統優化、圖論和非線性規劃領域的突出貢獻曾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四項,因在經濟信息系統評估和糧食產量預測方面取得突出成績曾先後獲得國際運籌學會聯合會運籌學進展獎一等獎二項。
【圖文轉自】微信公眾平臺 運籌學科普
本文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或網站。如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郵箱聯繫,將立刻進行相應處理。
【遠方的家】 集錦來自中國科學院汪壽陽研究員及其學生們的日常隨筆,分享各類熱點新聞、趣聞、消息。
微信號:homeofcas
投稿、意見,請直接回復或發信至:amssmadi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