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張,1925年出生於山東青島,1949年畢業於日本京都大學,主修經濟學;1955年畢業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主修運籌學。1956年回國工作,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數學研究所研究員,系統科學所研究員兼副所長,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大學國際工商與管理學院名譽院長等職,1995年當選為國際質量科學院院士,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一生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勞動模範,中國科學院重大科研成果一等獎,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獎,上海市政府白玉蘭質量獎,全國總工會、中國質協授予的中國質量領域最高榮譽獎等30餘個獎項。劉源張六十餘年致力於質量科學與質量工程的研究與應用,主要貢獻有:在中國首先倡導全面質量管理,並身體力行地在全國各地各廠進行宣傳;致力於質量管理標準的制訂、鑑定和推行;堅持多渠道的教育培訓,堅持在一線宣傳質量管理的理念。
留美期間,劉源張(右)與同學迪安·塔珀在一起。
臨回國的前幾月,劉源張在日本的留影。
2014年4月3日,京城乍暖還寒,陽光間或蒙上一層輕紗,愁雲不時飄來慘澹,北風凝噎,如泣訴,似哀鳴。
這天下午,年近八旬的北京理工大學教授郎志正來到北醫三院的搶救室,5號病床上躺著一位耄耋老人,戴著氧氣面罩,喘著粗氣,呼吸困難。
當晚20點30分,老人駕鶴西去,享年89歲。「這是全球質量進步的一大損失。」國際質量科學院理事長瑪麗·簡·瑞恩嗟嘆不已。
他就是劉源張,中國質量管理創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質量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望著病床上緩緩蓋上的白布,郎志正心裡無限悲傷,中國質量管理界倒下一面旗幟。回首劉源張半個多世紀的質量生涯,郎志正思之甚篤,如影歷歷。
「失落番邦十五年」
1925年1月,劉源張出生於山東青島。「漢文帝劉恆,以仁孝聞名天下,侍奉母親,不遺餘力……」海風鹹腥而溫潤,外祖母講述著一個個儒家故事,正是這樣的循循善誘,使得「忠孝仁義」的思想深深烙在了劉源張童年的腦海裡,成為他一生為人處世的準則。
1941年秋,北平風雨飄搖。就在此時,劉源張被燕京大學錄取,年僅16歲的他離開家鄉北上求學。然而,他與燕京大學的緣分只有短短的三個月。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燕京大學被迫關閉。
戰火紛飛,求學之路異常艱難。1942年3月,劉源張留學日本,輾轉長崎、高松、山口等地。1946年4月,他考入京都帝國大學(現京都大學)經濟學部。
1949年2月,盟軍封鎖了日本,島國和中國大陸的交通中斷。這一年,劉源張本科畢業,卻回國無路。無奈之下,他只能留下繼續深造,進入京都大學研究生部。
在這裡,劉源張遇到了對他影響深遠的恩師——青山秀夫,也成為其唯一的中國弟子。
在青山秀夫的推薦下,1950年12月,劉源張進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第二年冬,青山秀夫到伯克利訪問,與劉源張見面。
「你學成以後有怎樣的計劃?」青山秀夫問。
「畢業後我要回到中國。」劉源張心裡清楚,青山秀夫推薦他到美國學習是為了培養一名幫手,可面對導師的提問,他直言不諱地道出了自己的夙願。
此時,新中國已經成立,海外求學的劉源張無時無刻不盼望著早日投向祖國的懷抱。
青山秀夫有些失望,沉默了一會說:「既然這樣,你還是改學工商管理吧,這對你的祖國更有用。」
幾十年過去了,劉源張對這番談話始終難以忘懷。他將這段往事寫在了青山秀夫的紀念文集《青山秀夫先生的學問和教育》裡,感激恩師對自己人生的指點。
隨後,劉源張開始學習剛剛興起的運籌學。運籌學內容繁多,質量管理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當時,史丹福大學的格蘭特教授是國際質量管理界的大師。連續兩個暑假,劉源張都特地從伯克利去斯坦福聽課。60多歲的格蘭特學識淵博,講課時引經據典、妙趣橫生,他逐漸對質量管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0世紀50年代,美國掀起了一股驅使僱員效忠美國的熱潮,許多中國留學生的回國意願受到了阻攔。轉眼到了劉源張學成畢業的日子,為了爭取回國機會,他和其他同學一起,發起了留學生聯名請願行動。
劉源張一行沿美國西海岸一路收集中國留學生的籤名,最後將聯名請願書交到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手中。終於,他們的決心和行動迫使美國政府作出讓步,總統親自籤字放行。
1955年8月,劉源張突破重重困難離開美國。然而,他當時並不能直接回到中國,而是以日本華僑的身份先回日本,可總算離歸國的目標更近了一步。
1956年8月25日,從日本舞鶴港開出的「興安丸」號輪船停靠天津新港。時年31歲的劉源張從船上走下,洶湧大海已在身後,而他內心的澎湃卻始終無法平息。
十五年漫漫長路,輾轉東西方求索真知,一個有志青年終於回到了他自己日思夜想的祖國!
「失落番邦十五年,雁過衡陽各一天,高堂老母難得見,怎不叫人淚漣漣。」歸國後,劉源張去聽了京劇《四郎探母》,聞此語淚流滿面,兒時那些「忠孝仁義」的故事又一一浮現在腦海。
「回家了就要把家裡搞得好一些。」對劉源張來說,這個「家」不僅是自己的小「家」,還有國家這個大「家」,盡孝盡忠成為他日後從事所有質量管理工作的動力源泉。
十年嘗試,十年磨礪
新中國百廢待興,「一五」計劃正如火如荼進行。劉源張深受鼓舞,懷揣著滿腔的熱情和幹勁,誓要學有所用。
「我們歡迎您到力學研究所來工作,您的專門學識一定能對『運用學』組起很大的作用。」1956年9月11日,劉源張收到了時任中國科學院力學所所長錢學森的一封信,力邀他到中科院力學研究所運籌學研究室工作。
錢學森的邀請似一盞明燈。12月初,劉源張到力學所報到,正式成為該所的副研究員。從此,他與中國質量管理事業結下了終生緣分。
上班的第一天,所長錢學森找劉源張談話。談到自己的專業方向時,因為離開中國太久,漢語變得生疏,劉源張脫口而出的是英文「quality control」,錢學森馬上翻譯說:「質量控制。」
於是,在錢學森的建議下,劉源張建立起中國第一個質量控制研究組,致力於介紹、研究、應用和推廣這一新的管理理論和方法。
1957年9月,北京紅廟。第一機械工業部的一所學校裡,劉源張組織的質量控制講習班在這裡開講,錢學森親自給40多名工程師和技術員做了題為「理論聯繫實際」的講話。這是新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質量控制講習班,為中國企業撒下了第一把質量管理的種子。
1961年年底,劉源張轉到數學研究所,在華羅庚指導下工作。1957年到1966年的這十年,被劉源張定義為「嘗試的十年」。在各種政治運動不斷的年代,這位歸國赤子既要適應政治上的要求,又要追趕科學技術的思潮,他始終帶著「美國的理論如何聯繫中國的實際」的問題意識去看、去想、去做。
十年裡,在「理論聯繫實際」的號召下,劉源張跑遍了大江南北的大小工廠:上海第二紡織機械廠、北京國棉一廠、長春一汽、東風電視機廠……
劉源張深入生產一線的腳步再也沒停下過,他被親切地稱為「工廠大夫」。「理論聯繫實際」的信條在他的血液裡不竭流淌,成為他堅守一生的質量管理準則。
讓劉源張欣慰的是,新的質量管理理論和方法漸漸在國內打開局面。《鞍鋼憲法》的「兩參一改三結合」,提倡領導、幹部、工人共同參與技術革新;「三個三的檢驗工作法」讓劉源張頗為興奮,他認為是「科學與國情的完美結合」;「中間公差」法,讓工人順其自然地發揮自己的本領,不強求上限或下限,保持平常心即可。
正當劉源張要大顯身手時,「文革」風暴席捲全國,厄運隨即降臨。1966年8月15日晚,他在家中被蒙上雙眼,以莫須有的「高級特務」罪名投進了秦城監獄。
不惑之年理應是一個人最奮發有為、銳意進取的階段,劉源張卻是在監獄裡度過。8年零8個月的鐵窗生涯,他沒有放棄對知識的渴求、對真理的探尋。
從監獄圖書館借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找來毛澤東的《矛盾論》《實踐論》,身處昏暗的獄室,坐在小矮床上,劉源張一冊接一冊反覆閱讀。
那段歲月不堪回首,儘管遭受著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讀書卻啟發了劉源張對質量管理更深層次的認識。他運用馬列哲學方法,反思和總結了過去十年的質量工作,總結出了質量管理工作的三原則——領會領導意圖、摸清群眾情緒、選用科學方法。
三條原則看似沒什麼理論性,卻非常切合中國實際情況。2000年,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管理科學歷程》一書將它命名為「劉氏三原則」。
「文革」十年黑白顛倒、紛紛擾擾,劉源張心裡卻只有工作。他相信中國需要管理科學,他相信總有一天會回到工作崗位。為了保持身體健康、不讓頭腦遲鈍,他經常練習心算、推導微積分定理,還模仿京劇的跑圓場步法在狹促的獄室裡走圓圈,到放風場跑圈。
1975年4月,陽光終於照到劉源張的身上,他出獄了。
「把損失的時間補回來」
劉源張回到原單位。可「特務」的嫌疑還沒有平反,出獄後一年多,他沒有被正式安排工作,只能自己幹些教授英語、翻譯日語的工作。
八年多的囹圄生涯,讓劉源張覺得不能再浪費一分一秒了,他迫不及待要重拾一度中斷的工作,儘快將在獄中的思索運用到實踐中去。
就在這時,一個新的工作機會扭轉了劉源張的命運。
1976年6月23日,受清河毛紡廠副總工程師王槐蔭的邀請,劉源張到清河毛紡廠開展質量管理工作,在這裡開辦了第一個「全面質量管理」講習班,組織了我國第一個QC小組(質量管理小組)。
「我叫劉源張,是到廠子來學習走與工農兵相結合道路來的。」1977年春,清河毛紡廠的會議室裡,後來成為北京市質量協會秘書長的韓以俊見到了剛剛講完課的劉源張,只見他身穿褪了色的工作服,滿身的粉筆灰還未來得及撣掉,頭髮稀疏。
韓以俊心疼劉源張。「文革」期間遭受的迫害,劉源張卻平淡地說:「唉,那都是歷史了,都已經過去了,不提它了。現在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加勁地工作,拼命地工作,把『文革』期間損失的時間追回來。追是追不回來了,我們就補回來吧。」一席話,滿屋唏噓。
正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劉源張先後到清河毛紡廠、北京內燃機總廠、第二汽車製造廠、東風電視機廠等單位試驗和推廣「全面質量管理」。他主動上門給企業傳授科學管理知識、解決產品質量問題,以至於在家的時間極少,夫人張寧戲稱:「家只是他的一個工作中轉站或是會客室。」
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在京召開,「科學的春天」終於來到。這個春天裡,劉源張像孩子般興奮,如同一座即將噴發的火山,被壓抑多年的奮鬥激情噴薄欲出,他從事質量管理工作的步伐更加堅實有力。這一年,劉源張晉升為研究員,出任中科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院黨組決定平反這一冤案,恢復名譽,一切誣衊不實之詞予以推倒。」1979年1月10日,劉源張終於盼來了中科院的平反結論。
而在平反前的三年裡,劉源張的足跡早已踏遍了全國上百家企業,他用熱情和學識在企業裡澆灌著「全面質量管理」之花,為「文革」期間遭到破壞的企業和工廠「撥亂反正」,幫助它們恢復生產、解讀質量問題。
劉源張不會忘記那一天。1979年12月2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54歲的他站在主席臺前,從鄧穎超同志手中接過「全國勞動模範」的勳章。
這一刻,劉源張興奮、激動與自豪。在他看來,這是國家承認了質量管理作用,是對所有質量工作者的肯定。他一生獲獎無數,卻最為看重這個獎項。他將這個榮譽印在了名片上,為的是提醒自己,要時刻擔負起質量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我不需要你做科學家,但你必須是專家。」1982年7月,現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的佟仁城剛到中科院系統所工作,初入師門,劉源張對他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在之後長達32年的交往中,佟仁城逐漸理解了恩師所言的「科學家」和「專家」的區別。所謂「科學家」,是指在實驗室做研究的研究人員;「專家」則是指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並能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人。而在劉源張看來,對質量管理工作來說,書本上的知識是陳舊的,真正有生命力的知識全在企業家的腦袋裡,這就要求研究者一定要到實踐中去,到企業裡去。
劉源張一生這樣要求自己,「崇尚實踐」的信條也成為質量學子寶貴的財富。
「正是江南好風日,花開時節又逢君。」1978年到1983年間,劉源張六進山城,到湖北十堰為二汽解決質量問題出謀劃策。1983年3月22日,《湖北日報》頭版頭條用動情的筆觸,表達了對劉源張由衷的讚許。
劉源張對工作的投入和熱情,源於他對黨和國家深深的愛。他一直對身邊人說,把產品質量工作搞好,就是「既盡了孝又盡了忠」。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7月1日,在鮮豔的黨旗下,61歲的劉源張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這一刻,他等了22年。早在1964年,他就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因為出身成分不好,申請書如石沉大海。出獄後,劉源張又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終於在1986年6月底成為預備黨員。
和他同一天入黨的,還有現在的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大學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當時的系統所博士生汪壽陽。在劉源張身上,汪壽陽看到了一位科學家「幾度劫難心不死」的報國熱情,「劉先生一生無愧於『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這個評價」,劉源張去世後,汪壽陽鄭重地將此寫進了訃告的第一句話。
「實現質量強國是我的夢」
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經濟體制逐步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質量管理工作也開始面臨新情況新問題。1986年1月,全國經濟工作會議決定,年內要在1000個大中型企業建立健全全面質量管理保證制度。
劉源張看到,全面質量管理的春天到了,是該播種新的作物了。
計劃經濟年代,全面質量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靠說服政府部門的有關領導,通過行政命令推行。到了市場經濟年代,企業的質量管理不能只靠行政命令來指揮了。那麼,市場經濟條件下,靠什麼來促使企業做好質量管理,保障產品質量呢?是質量意識!
劉源張認為,質量意識是個需要「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的話題。於是,1986年年底,他按照「全面質量管理始於教育,終於教育」的思路,以電視講座為切入口,將質量管理由工業企業擴大到服務業。
劉源張誠意邀請郎志正教授作教材主編和講座主講,自己擔任顧問。郎志正欣然接受了任務,並於1987年2月遞交書稿。從1987年到1992年五年時間裡,這套名為《服務工作全面質量管理》的電視講座在中央電視臺反覆播放,教材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學員,在中國質量管理界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1995年7月,劉源張當選為國際質量科學院院士,他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院士證書這樣寫道:「鑑於對質量工作在科學、技術、經濟和管理上的突出貢獻,並作為國際同行領袖之一在改善產品和服務質量,以謀世人福利和日益提高生活標準所作的貢獻。」
這樣的評價並不過分。從1957年在第一機械工業部學校裡舉行第一個全國性的質量控制講習班,到後來在全國推廣的「全面質量管理」;從1977年在清河毛紡廠點燃中國QC小組的星星之火,到20世紀80年代推進QC小組的燎原之勢;從1979年提出「三全」「三保」理論,到1989年提出並在企業取得相當經濟效益的工業企業定額制定準則;從1979年參與創辦中國質量協會,到1988年起任國家質量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151)主任委員……劉源張不僅在中國大地播下第一顆質量管理的種子,而且在他的精心照料和細心呵護下,質量管理之樹茁壯成長,現在已是一片綠樹成蔭、碩果纍纍,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質量管理森林。
在劉源張心裡,還有一個夢想。
「太令人振奮了,終於盼到這一天了!」2012年2月7日,聽到《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的發布消息,劉源張的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這份《綱要》凝聚著劉源張的心血,他多次參與《綱要》的起草和定稿討論。2011年盛夏的一天,專家們圍繞「是否將實施質量強國戰略寫入綱要」這一議題展開了激烈討論。
劉源張靜靜地聽著大家發表意見,到最後,他要求發言:「我只說兩句話,一是我幹了一輩子質量,實現質量強國是我的夢;二是追求和享受高質量的生活,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夢。不圓這個夢,我死不瞑目!」
如此豪言壯語,多麼盪氣迴腸。
終於,2012年2月6日國務院頒布的《質量發展綱要》明確規定:「推動建設質量強國」。
劉源張的夢,正在變為現實。
2011年5月,劉源張出版自傳《感恩錄:我的質量生涯》。回首一生,這位「中國質量管理之父」最終書寫下「感恩」二字:「人要懂得感恩。不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能成功的。」而在他的同事、學生們看來,劉源張終其一生為「質量興國」奔走實踐,在對黨和國家的忠誠、對工作與事業的堅守中詮釋著「有容德乃大,無求品自高」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劉源張書房的牆上,掛著這樣一副字聯:「少壯常懷強國志,華巔猶抱濟時心」。這是原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袁寶華同志送給劉源張的。這句話,是對劉源張一生最好的註腳。(本報記者 方莉 本報通訊員 嚴詩喆) (本文圖片均由中國科學院大學管理學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