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胰島素之父」甘忠如:一位科學家的管理哲學

2020-12-05 澎湃新聞

本文整理自「韌則行遠」——

2020啟明創投第十二屆

CEO雲端峰會周現場演講內容。

·

就《中國胰島素之王的全球創新之路》

這一主題,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梁頴宇

與甘李藥業甘忠如博士展開對話。

甘李藥業創始人兼董事長甘忠如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學系,1987年在密西根州立大學拿到了博士學位,並在美國默克(Merck)做博士後、高級生物化學家。1995年回國創業。當時,全世界僅有兩家公司有能力生產第二代胰島素——禮來(Eli Lilly)和諾和諾德(Novo Nordisk)。回國三年後,甘忠如組建的團隊研發出中國第一支基因重組人胰島素,中國成為全球第三個能夠生產第二代胰島素的國家。因此,甘忠如被譽為「中國胰島素之父」。同年,甘李藥業成立。到2001年,甘李藥業成功研發了第三代胰島素的生產技術。2006年,甘忠如遇到了啟明創投的主管合伙人梁頴宇,甘李藥業獲得了啟明創投十年的加持,並進一步邁出新藥研發和跨國出海的步伐。

你是如何在美國開始建立第一家公司的?如何決定與通化東寶合作?幾年後為什麼會決定創立甘李藥業?

甘忠如 :我在美國待了十幾年,其中在默克做博士後和工作一共有8年的時間。後來到90年代初的時候,我自己覺得就是中國的生物醫藥發展需要一些高端的研發人員回來去發展中國的生物製藥企業。所以我就在1994年的時候,在美國成立了一個小公司,就是 GanTech Pharmaceuticals Inc.。我們以這個公司的名義,和通化東寶合作成立了一個在中國建立的中試開發車間。

當時回來的目的就是想在生物醫藥領域做一些工作。後來選擇「題目」我們就選了重組基因人胰島素,因為這個題目難度非常非常高,門檻高,另外一個就是市場和需求挺大。

1995年回國後就和通化東寶合作,也正巧通化東寶董事長李一奎是我北大的同學,所以說我們兩人就開始合作生產第二代人胰島素。

我們在1998年的時候就成功地把第二代的重組人胰島素投放市場了,這讓中國在全世界成為第三個能夠生產銷售重組人胰島素的國家。前面只有禮來和諾和諾德有同樣的產品,賽諾菲的同類產品還沒有上市。但是遇到的問題是在吉林通化,因為地處偏遠,在(吸引)人才上就比較困難。

所以說如果要繼續開發我們的新產品,繼續做研究的話,還是在北京比較好。1998年我們就利用通化東寶給我們的轉讓費,在北京買了一塊地,成立甘李藥業,前期做第三代胰島素的開發。

我們1998年成立公司,買地,然後2000年在北京開始開發第三代胰島素類似物。到2005年10月,我們的產品就上市了。當時甘李藥業是一個研究型的公司,資金和經驗上都非常不足。所以我們的產品2005年上市,到2008年的時候,公司還處於虧損狀態,不盈利。

我們意識到市場上的需求和產能不匹配,想擴大生產,想推廣市場,公司急需資金。所以這時候我們就開始尋找投資人。

我們已經找了好多投資人了,看到甘李虧損的狀態,(加上)對糖尿病、胰島素的市場也不是太了解,投資的積極性不高。

2008年的時候,通過朋友介紹很榮幸地認識了啟明的Nisa(梁頴宇)。Nisa給我的印象是一位很正式的投資人,也了解了一下公司的情況。我們就覺得她和其他的投資人不一樣的地方,是她沒有太多的關注公司的盈利,什麼時候賺錢,她所問的問題大部分都集中在胰島素這個行業的發展和公司團隊的建設。

當時公司最值得驕傲的就是兩點,第一點就是我們的產品是全世界最好的產品,胰島素的市場很大;另外一個就是管理團隊。當時管理團隊主要(成員)是我,我這個人也是一直專心做研究,對其他的投資、風險、錢的事兒不是太擅長。所以Nisa對我們的認識,讓我們覺得非常有信心。後續到2009年的時候,我們和Nisa就開始共事了。

兩年前你們搬到通州,園區超過800畝地,種了10萬棵果樹,你為什麼要建如此宏偉的總部和研發大樓?為什麼要種這麼多果樹?

甘忠如 :我們在經營上有很重要的一點,公司不會過分擴張,去買產品,買公司,以自己原創開發產品為主。

從啟明創投投資以後,公司的發展就進入了一個快速的通道。2008年的時候,我們銷售額才4000、5000萬元,到2009年啟明創投投資的時候我們達到了9000萬元,那以後公司幾乎每年都是翻倍的增長。特別是最近10年以來,由於我們公司的產品的獨家和市場需求大,所以公司的盈利非常好。最近幾年我們的盈利都是在逐漸增長,去年盈利超過11億元。

公司掙了錢以後就面臨一個問題,我們這些利潤,我們這些資金往哪裡投?剛才我說了,我們沒有想去買產品,買公司,我們就是想把公司做大。所以說2013年,我們就在通州區漷縣鎮買了幾百畝的一塊地,我們先建立了一個全球領先的胰島素生產基地。

2015年、2016年,我們又相繼建立了研發中心和辦公設施、宿舍樓。這期間我們的目標是想把甘李建成生產、研發、銷售三位一體,比肩跨國公司的規模的這麼一個公司。

所以說目前我們的辦公場所,可以說是(行業裡)全世界和中國是檔次、規格最高的,我們的研發中心是一座3萬平方米的大樓,研發設備投入了十幾個億(的資金),也是全世界領先的。

我們的目標就是掙來錢以後建全世界最好的企業。我們種了不止10萬棵樹,我們的公司從開始建房之前就搞綠化,這也是公司文化。我們公司的建築密度不是太大,宿舍樓、研發樓和食堂、辦公場所都是分開的,就和大學裡他們念書的時候情況是一樣的。所以說把廠區、園區建好了以後,也確實給公司吸引人才帶來很好的效果。

過去這十幾年甘李遇到的最大的三個挑戰是什麼?你是如何面對,還有解決這些挑戰的?

甘忠如 :甘李這十幾年以來,總的來講發展很順利,但是遇到的幾個很關鍵的問題,對我們公司快速增長來說,如果解決不好,公司就不能夠發展。

第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在我們的新產品上市,2005年上市以後,啟明創投進來以後,我們(正在)面臨著一個公司是不是能夠高速的發展(的挑戰)。因為我們在2005年之前和通化東寶合作,公司的基本的概念是研發、開發的公司,沒有銷售和生產,但是我們新產品上市以後,我們想建成一個研發、生產、銷售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的製藥企業。

所以這時候公司就需要資金,需要管理,需要股權激勵,需要很多很多。但是當時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通化東寶是我們的第二大股東,我是佔了百分之五十幾的股份,通化東寶佔了四十幾的股份。要想經營發展,要上市必須得經過通化東寶同意。

而且很重要的是,我們把二代胰島素的技術給通化東寶了,甘李生產使用的是三代的技術,但是證監會有一個規定,一個上市公司和它下邊的公司不能生產同類的產品。所以說如果通化東寶(這個上市公司)不退出的話,我們甘李藥業也上不了市。

特別是雖然分的是通化東寶做二代(胰島素),甘李藥業做三代(胰島素),但是畢竟在市場上有競爭,有利害關係。所以如果通化東寶繼續在這個公司裡(做股東)的話,對公司的長遠發展是有很大的障礙。

2009年1月啟明創投投資以後,就把我們最大的障礙解決了很大一部分,就是我們至少有三家(股東)了,有通化東寶、啟明創投和甘李藥業。所以說對於克服這個困難,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通化東寶全部退出是在2011年。我們和啟明創投也商量,通化東寶如果退出的話,因為它只有二代的技術,甘李藥業有三代的技術,後來我們也做出了讓步,也答應把三代的技術轉讓給通化東寶,但是規定三年半之內它不能夠生產。

但是我們很幸運的是,2011年籤的合同,但是由於技術和政策法規的原因,它(的產品)拖到今年年初才上市。所以從籤合同到上市當中有8年的時間(窗口)。

所以轉給通化東寶的技術有8年的時間沒有影響我們的銷售,所以這也是我們當時的一個很大的亮點,有8年的時間我們還是在繼續(擁有)獨家(產品)。

我們遇到第二個障礙就是國際化,因為現在中國的藥企,特別是生物製藥行業,很少能走到國際化的。我們目前的產品,幾個胰島素產品是在全世界來講,也沒有幾家能做。所以說甘李的產品能不能國際化,這是我們面臨的第二個最大的挑戰。

我們在三、五年之前,就試圖把目前的產品在歐美進行去註冊,去生產、銷售。但是考慮到甘李的實力和我們現在的技術、人力的條件,我們是不能獨立去做這個事的。

所以幾年之前,我們就在海外找合作夥伴。兩年之前就和諾華的仿製藥公司山德士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我們的三個產品在歐美做臨床,他們負責銷售。

這幾個項目,確確實實我們遇到了很大、很大的困難,很重要一點就是文化的差異,就是說甘李的文化怎麼能和跨國公司的文化融合在一起。這期間有很多、很多的矛盾,甚至大家都不想繼續下去了。但是經過這兩年多、三年的努力工作,我們(應對)這個挑戰確實已經做的不錯了,現在各方面進展都很順利,註冊的進度也是按照我們(的計劃)走的。

所以說這個挑戰我們認為,對甘李以後國際化是很大的幫助,我們並不希望這三個產品在歐洲、美國掙多少錢,我們跟山德士達成的協議就和原來跟啟明創投達成的協議有點相似,並沒有計較要多少轉讓費,多少提成,我們關注的是能不能通過和它的合作,把甘李乃至中國的藥品在進入國際市場上,摸索出成功的經驗,培養出熟悉國際註冊、國際法規的人才。

經過兩年多的時間,現在看來我們已經初步達到這個目標了。甘李在法規、生產技術、質量和國際接軌是一點點的靠近了。所以這第二個挑戰我們遇到了,現在看來逐漸的、正在解決。

第三個挑戰是我們目前所面臨的一個挑戰,甘李藥業在糖尿病胰島素這個領域,現在在中國,無論從技術上、產能上、銷售上都處於領先地位。在全世界,如果說我們在國際化上,最近兩年成功的話,我們也是沒有啥問題的,在糖尿病胰島素領域我們能站穩住腳。但是新產品開發,是我們面臨著的下一個巨大的挑戰,畢竟現有的胰島素,現有的降糖產品需要更新換代。

(開發)其他的生物藥品,包括抗體藥物、細胞療法的藥物,這些新的化學藥。甘李的目標不是僅僅在於糖尿病類,我們想做成跨國公司那種全產品線。所以現在我們面臨的巨大挑戰,甘李藥業能不能繼續在糖尿病行業,在產品線上、產品開發上繼續領先。另外在其他產品上,能不能實現全產品線的生產,這個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挑戰,我們相信在三、五年之內能夠贏得這個挑戰,使甘李在產品線上繼續佔領世界領先的地位。

你認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在未來5到10年將走向什麼方向?

甘忠如 :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和我們國家的發展是一樣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我們國家其他的行業發展更快。我們預計在5到10年期間,中國的新藥、創新藥物會在全世界領先的。我們和一些同行,和我們公司的人也討論過這個問題,現在中國的生物醫藥行業和歐美發達國家比,不是我們能不能追上它的問題,是我們什麼時候能夠超過它的問題。

有幾個證據:從行業角度來講,我們大家可以關注一下,前十年的時候,我們學術界看學術期刊雜誌發表的文章,可能有一半的人名都是中國人。

但是最近這幾年當中在新藥開發領域,我們也看到了在很多領域、很多方面,在同一個領域上,中國人發明的東西和國外幾乎是50%比50%。一個新靶點有可能幾家都在做一期、二期臨床,但是這幾家當中有一部分就是我們中國的企業。另外一個好多新靶點,比如說現在有一個治腫瘤的XO40靶點,這個靶點是最近三、五年才發現的一個靶點。現在這個靶點在跨國公司有那麼兩三家,我們中國也有兩三家,都在做一期二期。

所以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在新藥創新領域,中國的開發至少和國際上的跨國公司處於同樣的水平。

另外從我們的糖尿病胰島素行業來看也是一樣道理,我們現行的這個胰島素產品是和國外的是一樣的。就拿甘李來說,我們現在在研的產品在進度上和跨國公司差不多。

所以這個就是我們中國醫藥行業的一個縮影,我們預期5年到10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肯定是在全球處於領先狀態。

請甘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對於公司團隊建設有些什麼心得?

甘忠如 :甘李藥業今後5到10年的發展,完全取決於我們的管理團隊;5年到10年以後,甘李的最高層能不能以90後作為主要的骨幹,進入公司的管理層,進入研發骨幹(團隊),這是我們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指標。

公司的文化是這些年來一直主張是「年輕人永遠正確」,所以說我們最近每年都招幾十,甚至上百的應屆畢業生。比如今年在疫情期間,我們公司有300多位應屆畢業生,招聘到公司了,其中博士有40-50人,碩士有100多人。目前甘李藥業最高的管理層有兩位是90後,然後70後、80後是主要的核心管理團隊。中層基本上80後和90後是主要的骨幹。我們的研發團隊基本上都是90年左右的。最年輕的是91年的PI(項目負責人)。

所以說甘李要繼續做這件事兒——今後若干年我們的高層有沒有年輕人,能不能再招到頂端的、年輕的研發人員補充力量。

你被譽為「中國胰島素之父」,你喜歡這個稱號嗎?你希望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麼?

甘忠如 :「胰島素之父」確實有點不敢當,但是我自己個人也好,我們公司也好,對中國的胰島素乃至全世界的胰島素(產業)確實做出了貢獻。中國的第一支第二代人胰島素,第二、第三代的長效、速效(胰島素),都是甘李藥業,是我自己和團隊開發的,甚至中國的第一支胰島素注射筆,也是甘李藥業第一家開發的。

目前在胰島素國際化上面,甘李也是第一家。所以說這一點確實我們對中國的胰島素(產業)做了很大的貢獻。我們希望開發這個產品,不光是為中國,也為全世界帶來很大的利益。

我們的目標有兩點,一個是開發出更好的胰島素糖尿病產品,使中國和全世界血糖的達標率能夠有效提升,使更多的糖尿病病人用我們的藥以後生活質量、病情能夠得到很好的改善。

另外一個,通過研究更好的產品,使我們的產品的質量提高,成本大幅降低。我們希望在若干年以後,全世界的人都能用得起胰島素,這一點來講我們認為是很重要的。就不用說那些第三世界欠發達的國家好多窮人還用不起胰島素,就包括美國,據我們所知有幾千萬病人還沒有醫保,有幾百萬的糖尿病病人買不起胰島素。所以這個也是我們的目標,我們也相信我們有能力,能做到這一點。

首先我們的產能,現在北京的廠和正在建設的山東的廠,使用產能規模考慮到了全世界糖尿病患者的需求。另外一個,公司的成本也有顯著優勢。

所以說是不是中國的胰島素之父,這一點倒不重要。但是我認為如果甘李藥業,我們中國的企業能夠為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做出貢獻,這一點是我們追求的一個很大的目標。

IFBK 1126 The End

原標題:《「中國胰島素之父」甘忠如:一位科學家的管理哲學》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位國寶級的偉大科學家!
    中國有很多偉大的人物,也被授予了各種的稱號,比如說先前我們都熟知的兩彈一星元勳,今天所要介紹的這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並且非常平易近人的一位人物,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就是被稱之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袁隆平院士是一位非常幽默可愛的科學家,我們在一些新聞上和視頻上看到過關於他的訪問
  • 管理哲學之父查爾斯·漢迪:當確定性消失,我們該怎麼做?
    大家知道或者自以為知道該如何管理企業,教授不同的人追求卓越方法的管理類書籍第一次登上了暢銷書排行榜。這是一個確定無疑的時代。從某種意義上說,那是一段令人陶醉的時光。確定性有其誘人之處。當我聽到沾沾自喜的同事在股票和房地產市場屢有斬獲,他們的獎金和房價不斷飆升,我感覺世界已經恢復了正常的秩序。
  • 中國人生哲學的高階管理哲學,一篇文章帶你全面認識中國哲學
    在中國哲學的管理智慧中,我們可以說整個中國哲學都是人生哲學、生命哲學、實踐哲學,以及管理哲學,重點都在人的管理上。但是,他既有個人人生的管理,個人生死的管理,也有管理眾人之事的管理智慧。本文之作,將以管理眾人之事的管理智慧為討論對象,重點在指出那些學派的那些材料是針對上階層管理者在處理眾人之事上應有的觀念。
  • 誰是「中國原子彈之父」?
    另外,中國的核彈事業也確實是在毛澤東「大力協同辦好這件事」的指示下,各條戰線協作攻關的結果,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有很多,把「中國原子彈之父」的帽子戴在錢三強頭上,不少組織領導者和科學家有看法的。這也是改革開放後有關「中國原子彈之父」的討論和不同觀點形成的原因所在。
  • 追記劉源張院士 被譽為「中國質量管理之父」
    2014年4月3日,京城乍暖還寒,陽光間或蒙上一層輕紗,愁雲不時飄來慘澹,北風凝噎,如泣訴,似哀鳴。  這天下午,年近八旬的北京理工大學教授郎志正來到北醫三院的搶救室,5號病床上躺著一位耄耋老人,戴著氧氣面罩,喘著粗氣,呼吸困難。  當晚20點30分,老人駕鶴西去,享年89歲。「這是全球質量進步的一大損失。」國際質量科學院理事長瑪麗·簡·瑞恩嗟嘆不已。
  • 中國糖尿病患者怎樣正確胰島素治療?
    相對於傳統階梯式治療方案,早期嚴格治療方案對長期血糖的管理更有效,及時起始胰島素有助於血糖達標(圖1)3。 選擇胰島素治療需同時考慮空腹與餐後血糖 根據權威指南/共識推薦6-7:糖尿病管理需對症下藥,強調個體化治療;因此在選擇胰島素治療時,需要充分考慮到患者的具體情況。
  • 解碼「基因組學之父」桑格:測序,測序,測序—新聞—科學網
    在科學史上,桑格成為繼瑪麗亞·居裡、萊納斯·鮑林、約翰·巴丁之後,第四位兩度獲頒諾貝爾獎,且是迄今為止唯一兩次獲得化學獎的科學家。 英國維康信託基金會主席傑裡米·法萊爾評價:「桑格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基因組學之父』,他的工作為人類讀取和理解基因代碼奠定了基礎,徹底變革了生物學並極大促進了當今的醫學發展。」
  • 胰島素類似物的基礎胰島素實踐之道
    但在治療的過程中,全面控制靶器官損傷風險最困難的問題之一仍是血糖,其中主要包括血糖控制是否達標,低血糖風險是否增加以及超重肥胖者體重是否增長,這三個問題已然成為血糖長期管理中的共性話題,本文就將圍繞這三方面內容展開。
  • 中國醫藥界一黑科技誕生苦瓜胜肽口服胰島素
    口服胰島素,無疑具有成為「重磅炸彈」藥物的潛質:全球糖尿病患者超過4億人,僅中國患者就超過1億人,漫長的治療期,以及口服胰島素可能對傳統降糖藥和胰島素注射療法的顛覆式創新。胰島素的發現和應用在為糖尿病患者帶來福音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煩惱——長期注射的痛苦,對注射時間的嚴格要求帶來的不方便,使得部分患者對注射胰島素的依從性不理想。也正是因為如此,自胰島素發現以來,科學家們期望以更溫和、方便的方式應用胰島素,包括注射技術和裝置的更新,口服、吸入等給藥方式等。其中尤以發展口服胰島素最具吸引力。
  • 會議|哲學之用:第一屆「哲學與管理」全國高峰論壇
    哲學有何用?這是一個始終伴隨著哲學思考者的老話題,在新時代新境域下,這個話題又總會時常泛起。思之惑起,欲罷不能。走出哲學象牙塔,各種答案紛沓而至,其中不乏異想天開與深刻的洞見。在管理領域,哲學被視為擒龍功,高瞻遠矚,抑或大而不當,或毀或譽,莫衷一是。
  • 「中國物理學之父」:培養出李政道和楊振寧,是心懷祖國的科學家
    我國有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被譽為「中國物理學之父」,發表了五本專著和不下一百二十多篇重要的科研論文,更為之一振的是,他教出了兩位諾貝爾獎物理獎得主,這兩位就是李政道和楊振寧。而這位被人譽為中國物理學之父的人,就是我國著名科學家吳大猷。
  • 海德格爾:西方存在主義哲學之父
    海德格爾(1889—1976年)海德格爾(1889—1976年),全名馬丁·海德格爾,20世紀德國最有創見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存在主義哲學之父。青年海德格爾出身德國普通天主教家庭的海德格爾,從小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並很早就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歲進入德國弗萊堡大學學習,開始主修神學,後來專攻哲學,24歲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 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也是一位可愛的色盲患者道爾頓
    色盲的存在歷史沒準是伴隨著整個人類的進化史而來的也沒準,直到1766年偉大的近代化學之父約翰道爾頓的出生,隨著他的研究或者說是因好奇引發的探索衝動色盲這一說不上疾病的特殊病症才被人類認知。真的,約翰道爾頓的名聲實在是不太為人們所了解,儘管他的一生宣讀和發表過了116篇之多的科學論文,寫出了《化學哲學的新體系》這一偉大的奠定了近現代化學這一自然學科基石基礎的偉大著作。我們初中時候所學習的原子論也是被他第一個提出來的。
  • 胰島素如何降血糖?科學家們終於「弄清了」!
    現在,由Walter and Eliza Hall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領導的一項國際合作獲得了一個重要發現,有望通過更好地模擬胰島素在人體內的工作方式使得胰島素治療更加有效。研究揭示了首個關於胰島素如何成功與其受體相互作用的確切3D圖像。該受體是將信息傳遞到細胞中的「看門人」,它與胰島素間的相互作用對於指導細胞降低體內血糖水平是至關重要的。因此,確切地了解這一過程有望幫助設計療效更快、更持久的胰島素療法。
  • 如何降低胰島素水平?不同食物對胰島素的影響
    版權聲明:本文首發自瘦龍健康,中國肥胖問題的死磕俠,我已委託「維權騎士」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免責聲明:以下的文字,不做任何醫療建議,只做信息分享,請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請隨意轉發到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本文編輯字數4821字,預計閱讀時間,11分鐘。
  • 他被稱為「中國語言學之父」,人生仿佛開過掛一樣,你知道他嗎?
    趙元任趙元任(1892年11月3日-1982年2月25日),字宜仲,江蘇省常州府陽湖縣(今屬武進縣)人,是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哲學家、作曲家,亦是中國語言科學的創始人,被稱為漢語言學之父,中國科學社創始人之一。
  • 胰島素發現100周年之際,科學家終於找到了胰島素抑制受體
    直到1921年,加拿大科學家Frederick Banting進行了一系列動物實驗,發現並成功提取到了胰島素,並於1922年應用於臨床。胰島素的發現和應用挽救了大量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至今,胰島素注射仍然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一百年後的今天,仍然沒有任何藥物治療可以阻止或逆轉糖尿病的進展。
  • 受雞心螺毒液啟發 科學家研發出能快速起作用的混合胰島素
    美國猶他大學的科學家們從一個有趣的、受大自然啟發的角度來研究這個問題,他們借用了雞心螺毒液中的有用元素,製造出一種強效的混合型「迷你胰島素」。這種混合型胰島素的作用更迅速,可以使治療糖尿病的效果更好。這是由於毒液中含有一種快速起效的胰島素,它能在魚體內誘發一種低血糖鎮靜劑。它之所以幾乎是瞬間起作用,是因為雞心螺毒液中缺少了人體胰島素的成分,而這種成分會使單個分子凝結在一起。這意味著,注射的胰島素必須先破裂,然後才能發揮其在糖尿病患者中控制血糖水平的作用。
  • 「中國式管理大師」曾仕強離世,享年84歲!又一顆巨星隕落了
    「中國式管理大師」曾仕強離世,享年84歲!又一顆巨星隕落了。今年真的是有毒的一年,在2018年裡,中國相繼去世了太多老百姓喜愛的人,我從無滿臉驕氣,卻總有一身傲骨的李敖;滄海一聲笑,風骨永留存的常寶華;這一次,再無下回分解的單田芳;告別時,我希望身邊擺滿話筒的李詠;飛雪連天難尋射白鹿,笑書神俠無處倚碧鴛的金庸;靚絕五臺山,世間無倩影的藍潔瑛。11月11日,臺灣著名學者曾仕強在臺灣去世,享年84歲!
  • 管理的本質是什麼?現代管理之父是這樣認為的
    【MBA中國網訊】現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魯克曾經說過一句非常著名的話:「管理是一種實踐,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這使MBA教育「優秀的管理潛質是唯一的入學標準」的原則如同虛設。據一些MBA的授課老師反映,在MBA案例教學中,許多缺乏實踐經驗的低齡高分學生明顯跟不上。那麼,什麼樣的人才適合讀MBA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