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韌則行遠」——
2020啟明創投第十二屆
CEO雲端峰會周現場演講內容。
·
就《中國胰島素之王的全球創新之路》
這一主題,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梁頴宇
與甘李藥業甘忠如博士展開對話。
甘李藥業創始人兼董事長甘忠如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學系,1987年在密西根州立大學拿到了博士學位,並在美國默克(Merck)做博士後、高級生物化學家。1995年回國創業。當時,全世界僅有兩家公司有能力生產第二代胰島素——禮來(Eli Lilly)和諾和諾德(Novo Nordisk)。回國三年後,甘忠如組建的團隊研發出中國第一支基因重組人胰島素,中國成為全球第三個能夠生產第二代胰島素的國家。因此,甘忠如被譽為「中國胰島素之父」。同年,甘李藥業成立。到2001年,甘李藥業成功研發了第三代胰島素的生產技術。2006年,甘忠如遇到了啟明創投的主管合伙人梁頴宇,甘李藥業獲得了啟明創投十年的加持,並進一步邁出新藥研發和跨國出海的步伐。
你是如何在美國開始建立第一家公司的?如何決定與通化東寶合作?幾年後為什麼會決定創立甘李藥業?
甘忠如 :我在美國待了十幾年,其中在默克做博士後和工作一共有8年的時間。後來到90年代初的時候,我自己覺得就是中國的生物醫藥發展需要一些高端的研發人員回來去發展中國的生物製藥企業。所以我就在1994年的時候,在美國成立了一個小公司,就是 GanTech Pharmaceuticals Inc.。我們以這個公司的名義,和通化東寶合作成立了一個在中國建立的中試開發車間。
當時回來的目的就是想在生物醫藥領域做一些工作。後來選擇「題目」我們就選了重組基因人胰島素,因為這個題目難度非常非常高,門檻高,另外一個就是市場和需求挺大。
1995年回國後就和通化東寶合作,也正巧通化東寶董事長李一奎是我北大的同學,所以說我們兩人就開始合作生產第二代人胰島素。
我們在1998年的時候就成功地把第二代的重組人胰島素投放市場了,這讓中國在全世界成為第三個能夠生產銷售重組人胰島素的國家。前面只有禮來和諾和諾德有同樣的產品,賽諾菲的同類產品還沒有上市。但是遇到的問題是在吉林通化,因為地處偏遠,在(吸引)人才上就比較困難。
所以說如果要繼續開發我們的新產品,繼續做研究的話,還是在北京比較好。1998年我們就利用通化東寶給我們的轉讓費,在北京買了一塊地,成立甘李藥業,前期做第三代胰島素的開發。
我們1998年成立公司,買地,然後2000年在北京開始開發第三代胰島素類似物。到2005年10月,我們的產品就上市了。當時甘李藥業是一個研究型的公司,資金和經驗上都非常不足。所以我們的產品2005年上市,到2008年的時候,公司還處於虧損狀態,不盈利。
我們意識到市場上的需求和產能不匹配,想擴大生產,想推廣市場,公司急需資金。所以這時候我們就開始尋找投資人。
我們已經找了好多投資人了,看到甘李虧損的狀態,(加上)對糖尿病、胰島素的市場也不是太了解,投資的積極性不高。
2008年的時候,通過朋友介紹很榮幸地認識了啟明的Nisa(梁頴宇)。Nisa給我的印象是一位很正式的投資人,也了解了一下公司的情況。我們就覺得她和其他的投資人不一樣的地方,是她沒有太多的關注公司的盈利,什麼時候賺錢,她所問的問題大部分都集中在胰島素這個行業的發展和公司團隊的建設。
當時公司最值得驕傲的就是兩點,第一點就是我們的產品是全世界最好的產品,胰島素的市場很大;另外一個就是管理團隊。當時管理團隊主要(成員)是我,我這個人也是一直專心做研究,對其他的投資、風險、錢的事兒不是太擅長。所以Nisa對我們的認識,讓我們覺得非常有信心。後續到2009年的時候,我們和Nisa就開始共事了。
兩年前你們搬到通州,園區超過800畝地,種了10萬棵果樹,你為什麼要建如此宏偉的總部和研發大樓?為什麼要種這麼多果樹?
甘忠如 :我們在經營上有很重要的一點,公司不會過分擴張,去買產品,買公司,以自己原創開發產品為主。
從啟明創投投資以後,公司的發展就進入了一個快速的通道。2008年的時候,我們銷售額才4000、5000萬元,到2009年啟明創投投資的時候我們達到了9000萬元,那以後公司幾乎每年都是翻倍的增長。特別是最近10年以來,由於我們公司的產品的獨家和市場需求大,所以公司的盈利非常好。最近幾年我們的盈利都是在逐漸增長,去年盈利超過11億元。
公司掙了錢以後就面臨一個問題,我們這些利潤,我們這些資金往哪裡投?剛才我說了,我們沒有想去買產品,買公司,我們就是想把公司做大。所以說2013年,我們就在通州區漷縣鎮買了幾百畝的一塊地,我們先建立了一個全球領先的胰島素生產基地。
2015年、2016年,我們又相繼建立了研發中心和辦公設施、宿舍樓。這期間我們的目標是想把甘李建成生產、研發、銷售三位一體,比肩跨國公司的規模的這麼一個公司。
所以說目前我們的辦公場所,可以說是(行業裡)全世界和中國是檔次、規格最高的,我們的研發中心是一座3萬平方米的大樓,研發設備投入了十幾個億(的資金),也是全世界領先的。
我們的目標就是掙來錢以後建全世界最好的企業。我們種了不止10萬棵樹,我們的公司從開始建房之前就搞綠化,這也是公司文化。我們公司的建築密度不是太大,宿舍樓、研發樓和食堂、辦公場所都是分開的,就和大學裡他們念書的時候情況是一樣的。所以說把廠區、園區建好了以後,也確實給公司吸引人才帶來很好的效果。
過去這十幾年甘李遇到的最大的三個挑戰是什麼?你是如何面對,還有解決這些挑戰的?
甘忠如 :甘李這十幾年以來,總的來講發展很順利,但是遇到的幾個很關鍵的問題,對我們公司快速增長來說,如果解決不好,公司就不能夠發展。
第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在我們的新產品上市,2005年上市以後,啟明創投進來以後,我們(正在)面臨著一個公司是不是能夠高速的發展(的挑戰)。因為我們在2005年之前和通化東寶合作,公司的基本的概念是研發、開發的公司,沒有銷售和生產,但是我們新產品上市以後,我們想建成一個研發、生產、銷售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的製藥企業。
所以這時候公司就需要資金,需要管理,需要股權激勵,需要很多很多。但是當時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通化東寶是我們的第二大股東,我是佔了百分之五十幾的股份,通化東寶佔了四十幾的股份。要想經營發展,要上市必須得經過通化東寶同意。
而且很重要的是,我們把二代胰島素的技術給通化東寶了,甘李生產使用的是三代的技術,但是證監會有一個規定,一個上市公司和它下邊的公司不能生產同類的產品。所以說如果通化東寶(這個上市公司)不退出的話,我們甘李藥業也上不了市。
特別是雖然分的是通化東寶做二代(胰島素),甘李藥業做三代(胰島素),但是畢竟在市場上有競爭,有利害關係。所以如果通化東寶繼續在這個公司裡(做股東)的話,對公司的長遠發展是有很大的障礙。
2009年1月啟明創投投資以後,就把我們最大的障礙解決了很大一部分,就是我們至少有三家(股東)了,有通化東寶、啟明創投和甘李藥業。所以說對於克服這個困難,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通化東寶全部退出是在2011年。我們和啟明創投也商量,通化東寶如果退出的話,因為它只有二代的技術,甘李藥業有三代的技術,後來我們也做出了讓步,也答應把三代的技術轉讓給通化東寶,但是規定三年半之內它不能夠生產。
但是我們很幸運的是,2011年籤的合同,但是由於技術和政策法規的原因,它(的產品)拖到今年年初才上市。所以從籤合同到上市當中有8年的時間(窗口)。
所以轉給通化東寶的技術有8年的時間沒有影響我們的銷售,所以這也是我們當時的一個很大的亮點,有8年的時間我們還是在繼續(擁有)獨家(產品)。
我們遇到第二個障礙就是國際化,因為現在中國的藥企,特別是生物製藥行業,很少能走到國際化的。我們目前的產品,幾個胰島素產品是在全世界來講,也沒有幾家能做。所以說甘李的產品能不能國際化,這是我們面臨的第二個最大的挑戰。
我們在三、五年之前,就試圖把目前的產品在歐美進行去註冊,去生產、銷售。但是考慮到甘李的實力和我們現在的技術、人力的條件,我們是不能獨立去做這個事的。
所以幾年之前,我們就在海外找合作夥伴。兩年之前就和諾華的仿製藥公司山德士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我們的三個產品在歐美做臨床,他們負責銷售。
這幾個項目,確確實實我們遇到了很大、很大的困難,很重要一點就是文化的差異,就是說甘李的文化怎麼能和跨國公司的文化融合在一起。這期間有很多、很多的矛盾,甚至大家都不想繼續下去了。但是經過這兩年多、三年的努力工作,我們(應對)這個挑戰確實已經做的不錯了,現在各方面進展都很順利,註冊的進度也是按照我們(的計劃)走的。
所以說這個挑戰我們認為,對甘李以後國際化是很大的幫助,我們並不希望這三個產品在歐洲、美國掙多少錢,我們跟山德士達成的協議就和原來跟啟明創投達成的協議有點相似,並沒有計較要多少轉讓費,多少提成,我們關注的是能不能通過和它的合作,把甘李乃至中國的藥品在進入國際市場上,摸索出成功的經驗,培養出熟悉國際註冊、國際法規的人才。
經過兩年多的時間,現在看來我們已經初步達到這個目標了。甘李在法規、生產技術、質量和國際接軌是一點點的靠近了。所以這第二個挑戰我們遇到了,現在看來逐漸的、正在解決。
第三個挑戰是我們目前所面臨的一個挑戰,甘李藥業在糖尿病胰島素這個領域,現在在中國,無論從技術上、產能上、銷售上都處於領先地位。在全世界,如果說我們在國際化上,最近兩年成功的話,我們也是沒有啥問題的,在糖尿病胰島素領域我們能站穩住腳。但是新產品開發,是我們面臨著的下一個巨大的挑戰,畢竟現有的胰島素,現有的降糖產品需要更新換代。
(開發)其他的生物藥品,包括抗體藥物、細胞療法的藥物,這些新的化學藥。甘李的目標不是僅僅在於糖尿病類,我們想做成跨國公司那種全產品線。所以現在我們面臨的巨大挑戰,甘李藥業能不能繼續在糖尿病行業,在產品線上、產品開發上繼續領先。另外在其他產品上,能不能實現全產品線的生產,這個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挑戰,我們相信在三、五年之內能夠贏得這個挑戰,使甘李在產品線上繼續佔領世界領先的地位。
你認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在未來5到10年將走向什麼方向?
甘忠如 :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和我們國家的發展是一樣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我們國家其他的行業發展更快。我們預計在5到10年期間,中國的新藥、創新藥物會在全世界領先的。我們和一些同行,和我們公司的人也討論過這個問題,現在中國的生物醫藥行業和歐美發達國家比,不是我們能不能追上它的問題,是我們什麼時候能夠超過它的問題。
有幾個證據:從行業角度來講,我們大家可以關注一下,前十年的時候,我們學術界看學術期刊雜誌發表的文章,可能有一半的人名都是中國人。
但是最近這幾年當中在新藥開發領域,我們也看到了在很多領域、很多方面,在同一個領域上,中國人發明的東西和國外幾乎是50%比50%。一個新靶點有可能幾家都在做一期、二期臨床,但是這幾家當中有一部分就是我們中國的企業。另外一個好多新靶點,比如說現在有一個治腫瘤的XO40靶點,這個靶點是最近三、五年才發現的一個靶點。現在這個靶點在跨國公司有那麼兩三家,我們中國也有兩三家,都在做一期二期。
所以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在新藥創新領域,中國的開發至少和國際上的跨國公司處於同樣的水平。
另外從我們的糖尿病胰島素行業來看也是一樣道理,我們現行的這個胰島素產品是和國外的是一樣的。就拿甘李來說,我們現在在研的產品在進度上和跨國公司差不多。
所以這個就是我們中國醫藥行業的一個縮影,我們預期5年到10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肯定是在全球處於領先狀態。
請甘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對於公司團隊建設有些什麼心得?
甘忠如 :甘李藥業今後5到10年的發展,完全取決於我們的管理團隊;5年到10年以後,甘李的最高層能不能以90後作為主要的骨幹,進入公司的管理層,進入研發骨幹(團隊),這是我們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指標。
公司的文化是這些年來一直主張是「年輕人永遠正確」,所以說我們最近每年都招幾十,甚至上百的應屆畢業生。比如今年在疫情期間,我們公司有300多位應屆畢業生,招聘到公司了,其中博士有40-50人,碩士有100多人。目前甘李藥業最高的管理層有兩位是90後,然後70後、80後是主要的核心管理團隊。中層基本上80後和90後是主要的骨幹。我們的研發團隊基本上都是90年左右的。最年輕的是91年的PI(項目負責人)。
所以說甘李要繼續做這件事兒——今後若干年我們的高層有沒有年輕人,能不能再招到頂端的、年輕的研發人員補充力量。
你被譽為「中國胰島素之父」,你喜歡這個稱號嗎?你希望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麼?
甘忠如 :「胰島素之父」確實有點不敢當,但是我自己個人也好,我們公司也好,對中國的胰島素乃至全世界的胰島素(產業)確實做出了貢獻。中國的第一支第二代人胰島素,第二、第三代的長效、速效(胰島素),都是甘李藥業,是我自己和團隊開發的,甚至中國的第一支胰島素注射筆,也是甘李藥業第一家開發的。
目前在胰島素國際化上面,甘李也是第一家。所以說這一點確實我們對中國的胰島素(產業)做了很大的貢獻。我們希望開發這個產品,不光是為中國,也為全世界帶來很大的利益。
我們的目標有兩點,一個是開發出更好的胰島素糖尿病產品,使中國和全世界血糖的達標率能夠有效提升,使更多的糖尿病病人用我們的藥以後生活質量、病情能夠得到很好的改善。
另外一個,通過研究更好的產品,使我們的產品的質量提高,成本大幅降低。我們希望在若干年以後,全世界的人都能用得起胰島素,這一點來講我們認為是很重要的。就不用說那些第三世界欠發達的國家好多窮人還用不起胰島素,就包括美國,據我們所知有幾千萬病人還沒有醫保,有幾百萬的糖尿病病人買不起胰島素。所以這個也是我們的目標,我們也相信我們有能力,能做到這一點。
首先我們的產能,現在北京的廠和正在建設的山東的廠,使用產能規模考慮到了全世界糖尿病患者的需求。另外一個,公司的成本也有顯著優勢。
所以說是不是中國的胰島素之父,這一點倒不重要。但是我認為如果甘李藥業,我們中國的企業能夠為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做出貢獻,這一點是我們追求的一個很大的目標。
IFBK 1126 The End
原標題:《「中國胰島素之父」甘忠如:一位科學家的管理哲學》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