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5-03/23/content_2887907.htm,id:0 走近「大師名師」
他創立的「林彼方法」被譽為「魚類人工催產第三裡程碑」;他的團隊完成世界上首個「石斑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令石斑魚規模化育苗成為可能,並使得曾經名貴的桂花魚、石斑魚變成百姓餐桌尋常的一道菜,被稱為中國「石斑魚之父」……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林浩然。
文、圖/記者陳維澈
「簡單說,我研究的是魚,主要研究魚類的人工繁殖問題,希望提高魚苗產量,降低養殖生產成本,讓人們可以吃上價格實惠、味道鮮美的魚肉。」林浩然對記者如此解釋道。
魚類催產「林彼方法」被國際公認
自1950年考入嶺南大學理學院生物系,林浩然就開始從事魚類方面的學習研究。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魚類養殖生產面臨苗種不足、飼料欠缺、病害流行三大難題。針對苗種不足,業內採用的魚類催產都是使用外源的促性腺激素,但由於成本高,來源有限,活性不穩定等原因,已不能滿足生產需要。
上世紀70年代末,林浩然被作為第一批派遣的訪問學者赴加拿大與北美魚類生理學界「三傑」r.e.peter教授,d.j.randall教授和e.donaldson進行科研合作。經過努力,林浩然與加拿大科學家成功研製出新型高活性魚類催產劑,並在國際上享譽盛名,以林浩然和r.e.peter的名字命名「林彼方法」,被譽為「魚類人工催產第三裡程碑」,有效解決了我國魚類苗種短缺的現象,並大大減低了養殖成本。
曾幾何時,一些名貴魚,價格昂貴,只能是富人餐桌上的菜餚佳品,往往與普通百姓餐桌無緣。而為了讓這些名貴魚「遊進」尋常百姓餐桌,上個世紀末,林浩然研究組開始對「石斑魚生殖調控和人工繁育技術」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經過長期的努力,他們攻克了種種難題,令石斑魚規模化育苗成為可能,使石斑魚的市價大大下降,成為了百姓餐桌上常見的一道菜,林浩然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石斑魚之父」。
幾十年以來,林浩然院士團隊致力於重要經濟魚類苗種繁育與養殖產業化的研究,其研究組對魚類繁殖和育種的研究已經產生了難以估計的社會效益,並降低了魚苗的生產成本,讓許多普通家庭吃上了價格更實惠的桂花魚、石斑魚、羅非魚等品種。
「林浩然不但是魚類生理學科的出色研究者,在學術研究取得不俗的成績,還是國內該學科建設的開拓者,系所建設的領路人」。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張勇,是林浩然研究團隊的一名研究骨幹,1999年成為林浩然的研究生,2004年開始留校研究水生經濟動物良種繁育。在張勇教授眼中,正是有了林浩然,國內才開始有了是魚類生殖研究學科,林浩然就是國內魚類生殖研究的鼻祖。
中國魚類生理學科「鼻祖」
林浩然同時還不忘為國內繼續深入魚類學科研究搭建一個「大舞臺」。1988年,以蒲蟄龍、林浩然等人為骨幹力量組建的研究團隊,成功申報我國第一批國家重點學科——動物學,到了2007年,水生生物從動物學中分出,林浩然再次率隊出徵,在他的耕耘下,動物學和水生生物學均獲批為國家重點學科,並使生科院成功申報生物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開啟了中國魚類生理學科的新局面。
嚴謹認真從教60年育人無數
從教60多年期間,林院士培養了碩士研究生70多名,博士研究生90多名,博士後4名。直接指導的直系弟子有二十多人評為教授或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十多人人評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他的學生們大多成為了中國魚類生理學和養殖學的骨幹人才。
林浩然非常平易近人,從來都不發火,對待實驗室普通工人、老漁工,他都保持誠懇友善的態度,贏得了很多人的尊重。張勇清楚地記得,當選院士之後,林浩然還是一如既往地在實驗室跟工作人員吃住一起。在學生眼中,林浩然做學問非常嚴謹、要求嚴格,講究實事求是,眼裡容不得半點虛假。學生每次發表文章前,他都要嚴格把關,通常文中的一些細小錯誤,都會被他一一勾畫出來,對於文中的關鍵數據,他還會親自去查看原始數據,一點都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