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斑魚。學名Epinephelus akaara,赤點石斑魚,俗名紅斑,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一個種。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產於南海和東海南部,廣東沿海產量較多。常整條清蒸,漁家也有用五花肉和鹹梅汁煮成酸魚湯的,極好味。因紅斑魚身具有象徵中國文化的吉祥紅色,紅斑是中式喜宴中頗受歡迎的高價位石斑魚。在日本瀨戶地區有「夢幻之魚」的美稱,香港筵席上「清蒸海紅斑」為名菜佳餚。
東星斑。學名Plectropomus leopardus,鮨科鰓棘鱸屬,俗名豹紋豹過(繪)。東星斑顏色鮮豔,體高小,呈圓筒形。身上布滿紫青色花點,形似天上的星星,因而稱為「星斑」。至於「東」字,一說是因為它產自中國東部的東沙群島,同屬魚類中還有西星斑、泰星斑等。
老鼠斑。學名Cromileptes altivelis,駝背鱸,鮨科駝背鱸屬魚類。主要分布於印度洋的礁石地區,能長到50釐米,帶有斑點的身體能迷惑敵人,保護自己。老鼠斑為傳統價位最高的石斑,尖嘴高背,奶油般的體色布滿黑色斑點,讓人感覺很喜慶。肉質潔白結實,味道鮮美。做法通常是小尾清蒸,大尾起肉片炒魚球或打火鍋。近年因為人工繁殖成功,促使市場價格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油斑或雲紋石斑。學名Epinehelus moara ,雲紋石斑魚、電紋石斑魚,俗名油斑、土過,為鮨科石斑魚屬。雲紋石斑的油脂含量相比其它種類石斑魚略高,所以得名油斑,因日本相撲選手喜歡吃油斑火鍋而聞名於世。
老虎斑。學名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褐點石斑魚或棕點石斑魚,俗名老虎斑。以前市售多為幾十斤重野生大魚,皮肉均具韌性,傳統常切小塊煮白蘿蔔。人工養殖成功後常有適宜清蒸小魚應市,近年還以其為父本與龍膽石斑雜交。老虎斑皮肉俱堅,鮮美耐煮。
傳說中的極美麗的紅丁石斑。潮汕人將石斑魚稱為「過魚」,而「過」的本字為「鱠」,意為這種魚有圖畫一樣的花紋和顏色。
龍躉或龍膽。學名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中文名鞍帶石斑魚,俗名龍躉或龍膽、紫石斑。龍膽為石斑之王,是該魚類中體形最大者,可達2.7米長,600公斤重。主要產地在東南亞、澳洲海域,在我國的南海(南沙群島)亦曾發現,但數量稀少。舊時香港的海味店有專賣龍膽皮的,因其魚鱗會逆插入皮中,極易辨認,為名貴海味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