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訊(記者黃仕強)11月20日午後,初冬暖陽悄然透過窗戶,照射在西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會議室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曾蘇民傳》上。
冬去春回,寒來暑往,轉眼間,曾蘇民已經去世五年了。但他的口頭禪「成功基於自立自強,關鍵在於要有堅強的毅力」「做事不能好大喜功,否則要以失敗告終」仍迴響在該會議室中。
曾蘇民,湖南雙峰縣人,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中國模鍛之父」,也是原西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奠基人,他長期奮戰在國家重點工程、新材料研製和生產一線,曾創造出一系列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新工藝,解決了許多重大工程技術難題,研究成果獲國家級科技獎15項(其中特等獎2項,一、二等獎6項),省部級一、二等科技獎10項,被授予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老師不光是一位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者,更是一位立德樹人的典範。」曾蘇民的學生李春梅說,2002年,曾蘇民院士來到了西南大學(原西南師範大學),擔任材料研究所所長,並正式開啟了立德樹人的生涯。
「我就是那時有幸成為了曾院士的學生。跟隨曾院士不久,曾院士就帶著我前往其他高校院所,進行學術交流,同時拜訪行業領域的專家,並激勵我向他人學習。除了學習和工作,恩師和師母還關心我們學生的生活和家庭,把學生作為子女一樣愛護和嚴格要求。」說到這,她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了一抹淺淺的笑意。
李春梅說,曾蘇民院士在教書育人方面極為嚴格,他要求學生必須徹底務實,要求所有研究都必須真正解決實際問題,必須站在國家需要、社會實用的角度來思考技術問題。曾院士把他一生的工作經歷總結為「一精、五學、三個他」。
「一精」即少而精,精益求精;「五學」即向理論學習、向實踐學習、向他人學習、向規律學習、向失敗學習;「三個他」即尊重他人、發揮他人作用、借用他人力量。
「我們學院自曾蘇民院士於2003年參與創建以來,在科研和育人上,一直秉持這一理念。」該學院前任院長陳志謙教授表示,2015年11月,曾蘇民院士因病在重慶逝世,為了傳承他的科研精神與教育理念,學院設立「曾蘇民實驗班」「曾蘇民杯科技項目」「曾蘇民學業獎學金」和「曾蘇民卓越獎學金」,讓不少學子深受激勵。
「三年前,我很榮幸地經過遴選進入『曾蘇民實驗班』學習,在那裡更深刻地了解了曾院士的事跡,他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開拓創新的科研精神鼓舞著我勤奮學習,畢業時作為免試推薦碩士研究生到浙江大學進一步學習。」浙江大學研究生候嘉慧說,即使畢業離開了這個班級,同學間依舊相互促進共同進步,她一定會不負光陰,努力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繼續保持並發揚嚴謹治學的作風,做到不辱師門。
據了解,「曾蘇民實驗班」實施梯度育人,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每年選取30名材料物理與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品學兼優的學生入班學習,將專業理論與科技前沿研究有機結合,鼓勵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培養創新思維,發掘科研潛力。截至目前,「曾蘇民實驗班」已培養百餘名材料類專業人才。
曾獲批「曾蘇民杯科技項目」並獲得「曾蘇民卓越獎學金」的賀世傑說,他現在是學院研三的學生,本科期間,就聽到過很多關於曾蘇民院士立德育人和科研攻關的事例,「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長為曾院士這樣為國家科研事業做貢獻和培養科研人才的人,所以,本科畢業後,就報考了本院的研究生。」
時間從不肯停下它的腳步,一代新人換舊人。該學院年輕的教職工和莘莘學子正一步一步追尋曾蘇民院士走過的足跡,傳承與發揚老一輩科研和教育工作者的「匠心」。
窗外微風拂過,一縷暖陽恰好照在《曾蘇民傳》的封面上,陽光下,封面照片裡的曾蘇民笑得格外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