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高載能工業園,山谷中密布著10多家電石廠和矽鐵廠,山谷間濃煙滾滾,空氣中瀰漫著刺鼻的味道。原本電力富餘的能源產區因發展高載能工業而大規模缺電,個別地區電力缺口高達70%。
這是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也是一個深刻變革的時代,而我們正身處其中。
如果時光倒流,到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許多變化已經讓人恍如隔世。今天,「零零後」一代已經很難想像過去粗放發展、資源浪費、環境汙染的狀況,很難想像部分官員扭曲的政績觀、行政亂作為曾釀成怎樣的惡果。正因為這些現象的存在,我們開展了持續的改革,轉變發展理念,規範權力運行,推進依法治國,探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系列的努力,讓中國發生了深刻變化。
作為中宣部委託新華社主辦的時政期刊,《半月談》總是能夠準確把握時代發展大勢,深刻洞察發展潮流,及時發現基層問題,深切體悟群眾疾苦和期盼。我有幸成為新華社記者,成為《半月談》「本刊記者」中的一員,總想努力握好手中的筆,在中國大變革中且行且思;總想將一名記者的調查成果轉化成半月談報導的一份能量,匯入推動社會進步的熱流。
在《半月談》創刊40年之際,回首與半月談編輯一起合作調研的點點滴滴,深感良師益友情緣珍貴:文章內外,無不是編者、記者一起見證的發展之路、規範之措。謹記之,唯願日後繼續為改革者呼,為為政者鑑,繼續做一個「善政」的守望者。
儲國強(左二,現任新華社陝西分社副社長)在西安引漢濟渭工程秦嶺地下輸水隧道採訪
給權力念念「緊箍咒」
權力是一匹烈馬,一旦沒有韁繩,就容易失控。烈馬拉車,失去約束,就必然導致翻車慘禍。
作為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新聞輿論監督就是烈馬韁繩中不可或缺的一股。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今天,只有政府帶頭有法必依、嚴格執法,國家才能在法治的軌道上有序發展。但在二十年前,有些地區執法仍然不規範,產生了許多令人大跌眼鏡的案件。我在半月談刊發的第一篇輿論監督稿件,就是刊登在《半月談內部版》的《荒唐的「處女嫖娼案」》。2001年元月,涇陽縣農家少女麻旦旦被當地派出所幹警和司機帶到派出所,要她承認自己有賣淫行為,在將她折磨一整夜之後,涇陽縣公安局出了一份處罰裁決書,裁決書上麻旦旦成了「男性」,處罰理由竟是「嫖娼」。
在麻旦旦到鹹陽市公安局申請複議後,市公安局竟要求她做了兩次處女膜完整檢查,結果證明她仍為處女。隨後,受害人麻旦旦將涇陽縣公安局和鹹陽市公安局告上了法庭,要求賠償精神損失費500萬元。法院一審、二審判決:除補償誤工和醫療費外,麻旦旦僅獲賠被違法限制人身自由兩天的賠償金74.66元。
在得知線索消息後,我數次採訪有關當事人,但每次都不忍心,沒有讓麻旦旦自己介紹情況,報導重點抨擊公安機關的刑訊逼供、「驗身」等違法荒誕行為,將社會關注焦點引導到事件反思上,同時探討政府是否也應該進行精神損害賠償。
媒體對此案的報導,客觀上促進了此案的後續處理。只是因為國家賠償法不支持精神損害賠償,此案的結果與公眾的期望有較大落差。但媒體報導和公眾關注,對依法行政的推動功不可沒。
豈能慷國家之慨!
呼籲建設「節約型政府」
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是《半月談》對基層政府浪費現象的關注。
在「八項規定」沒有出臺之前,行政浪費現象一度十分突出。一些地方、部門和單位慷國家之慨,奢侈浪費之風盛行,行政成本節節攀升,敗壞黨風政風。一頓公款吃喝就能吃掉一個農民一年的收入、一輛「公車」一年耗費20萬元、一項「檢查評比」活動耗資上百萬元……
2007年,時任《半月談》編輯孫愛東聯繫我和李松、李鈞德、周甲祿、皮曙初等幾位分社記者,想策劃一篇稿子,聚焦政府浪費現象,讓我們分頭採訪,尋找典型案例,集中曝光。
我當時正在陝北一個貧困縣採訪,剛好碰到一位政府辦公室副主任,聊天時他有感而發,透露了公務接待中的種種問題:縣上接待任務非常重,感覺是天天都在接待;接待標準經常破例「超標」;一餐飯喝上幾瓶高檔酒,就相當於當時一個農民一年收入;財政窮縣也硬撐門面,欠著帳照樣要接待吃喝。這種風氣在經濟落後地區較為普遍,有的領導經常開的一句玩笑就是「再苦也不能苦肚子」。現在許多地方都在精簡會議,推行「無會周」制度,不知什麼時候會來一次「無接待周」?
我以採訪對象自述的方式,揭露了基層接待浪費情況。其他記者採訪了公車消費、檢查評比等浪費現象。在編輯老師的精心打磨下,《基層政府浪費現象調查》終於問世。在中央「八項規定」出臺的前5年,我們就呼籲建設「節約型政府」。此稿也被評為新華社社級好稿。
如今,公款吃喝之風早被剎住,公車改革也已全面推進,政府的各項支出都在接受越來越嚴格的監督。
三輪調研,
力求推動西部告別「粗放型」發展
1999年,國家啟動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同年,我入職新華社陝西分社。此後,西部大開發一直成為我重點報導的領域,我持續關注西部產業發展,特別是西部地區能源產業發展。
2001年9月,我參加總社組織的「西部大開發」專題調研,我和新疆分社記者武彩霞一道,坐著「蹦蹦車」在甘肅永登縣溝峁間暗訪「村村點火」的小水泥廠,在河西走廊了解「走廊變酒廊」的情況,在西安充當「紙販子」走訪汙染嚴重的小造紙廠,反映了不少地方政府在西部大開發結構調整過程中,急於求成,爭上項目,扶持了大量劣勢企業。
我們反映的西部一些地區出現新一輪重複建設苗頭的報導,引起中央領導高度重視,國務院多個部委先後兩次沿著我們這些記者的足跡,重新調查了解情況,最終由國務院辦公廳發文全國通報批評,一批「五小」企業被關停,僅永登縣就有近40多家小水泥廠被炸毀。
2004年8月,我和武彩霞再次承擔西部開發與宏觀調控的調研任務,重走2001年的暗訪路線,看一看3年前那些低水平重複建設情況是否根除。在甘肅永登縣回訪時我們發現,雖然過去的小水泥廠多被關停,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原來小水泥廠的廠址上,又湧現出一批國家限制發展的小鐵合金、小矽鐵和小電石廠,全縣鐵合金、電石企業已達到24家,其中一半左右沒有經過環保部門審批。這次的回訪見聞再次得到中央領導重視,國務院西部開發辦牽頭有關部門再次對西部產業如何發展進行了調研。
儲國強(左一)在西鳳酒酒麴車間採訪。
2005年5月,我和內蒙古分社記者劉軍、新疆分社記者熊聰茹調研西部能源產業發展情況,發現我國西部一些地區高耗能項目遍地開花,高耗能工業都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大發展」,許多產業園區竟堂而皇之地冠名「高載能工業園區」。我們在包頭市一個高載能工業園看到,一條山谷中就密布著10多家電石廠和矽鐵廠,山谷間濃煙滾滾,空氣中瀰漫著刺鼻的味道。由於發展高耗能產業,原本電力富餘的能源產區竟然出現了大規模缺電現象,個別地區電力缺口高達70%。而這些高耗能企業產品大多出口國外,這意味著在其他國家嚴格限制發展的高耗能產業正在向我國轉移。這些「高汙染」產業使西部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雪上加霜。
半月談編輯李力得知我們這組調研主題後,主動約稿並策劃商量思路。我們三名記者到北京後,找到半月談副總編輯張正憲匯報情況,他一番充滿激情的點撥,讓我們信心大增,思路一下子打開,很快採寫刊發了《警惕西部成為世界高耗能產業「樂園」》。報導引起了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視,國務院西部開發辦社會組邀請記者座談了解情況,並就相關問題到西部部分地區調研。
當了解到記者就是此前幾組報導的作者時,他們一下來了興致,因為座談人員中,有好幾位都曾因我們此前的報導而去實地調查了解過情況。座談中,大家深入探討了西部地區如何破題經濟發展和產業政策的矛盾等問題。
《半月談》一直是我採寫西部產業發展稿件的重要展示平臺。如一些地區假借「循環經濟」的名目,將高耗能、高耗水、高汙染變相「組合」或「冒名頂替」,並在項目立項、審批、稅收各方面得到實惠,我和山西分社記者陳忠華、內蒙古分社記者萬棟採寫了《警惕「三高」企業披上「循環經濟」外衣》。針對能源產區出現的利益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矛盾加劇等問題,我和內蒙古分社記者殷耀、四川分社記者叢峰採寫了《晉陝內蒙古「金三角」貧富差距調查》。
對西部產業發展的關注,讓我受益匪淺。我感受到了記者的一份責任擔當:記者絕不僅僅是社會發展的「旁觀者」「記錄者」,更是實實在在的「觀察者」「推動者」。在與半月談編輯的合作中,我深切感受到他們高超的新聞策划水平,與他們交流,每次都有收穫。他們站得高、望得遠、看得透,真正做到了「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在他們的指點下,記者們也會站在更高層次上認識、分析問題,練就自己「千裡眼」「順風耳」的本領。
一篇稿件,對一家媒體來說可能只是其汪洋報導中的「一滴水」,但卻可能是作者值得永久記憶、時時回味的一朵眩目「浪花」,是其業務成長的一個臺階。我為能成為《半月談》的「本刊記者」和鐵桿記者感到驕傲。
在與《半月談》結緣的20年中,我也結識了那麼多敬業、專業、親切的編輯老師,這些才華橫溢的老編輯們,雖然有的已經退休了,有的工作調動了,但他們永遠都是我名副其實的良師益友。
四十不惑,正值青春年華!
希望《半月談》越辦越好!
作者:儲國強
策劃:許小丹
監製:孫愛東主編:王新亞責編:楊建楠校對:秦黛新(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