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寶華洗染廠這個老字號,對於一些老武漢人來說,並不陌生。這個由浙商1911年創立的洗衣店,到目前已經有了百年歷史。鼎盛時期,曾擁有一家工廠和三個門店,還從義大利進口了武漢首臺乾洗機,那個引起市民排隊洗衣的場景,比武漢餐飲品牌店排隊「翻臺子」還火爆。
經歷了百年的風風雨雨,如今寶華洗染廠因城市發展而拆遷,三家門市部都不復存在了。而「武漢市寶華北京路乾洗經營部」的註冊商標,沉寂多年後開始成為了香餑餑,引起了多方爭奪。 本報記者鄒茂林 實習生項晶 趙迪
寶華洗染店創辦人賀寶慶,1911年隻身來漢,在當時的法租界慶平裡口(今車站路40號),用蘆席搭蓋了個簡易棚子,兩隻肥皂木箱、兩塊案板、一口洗衣盆和兩塊燙衣板擱起,用2米長的白布寫上「寶華西法洗染公司」作招牌,開始營業。
一
浙商創立寶華洗染店
多家分店遍布大武漢
有關資料顯示,漢口早在初具城鎮規模時,城市中一些下層貧民以案板、木盆、洗板、烙鐵、土缸土灶、碾布、石滾、力馬架等簡陋設備,佐以土靛、石灰和鹼材料,開始了漢口洗染業的發端。他們或坐店經營,或流動串街,或在裡巷擺攤設點,承件攬活,聊以為生。
這種落後的洗染方式,延續至清末,被西式洗染店所代替,在這種優勝劣汰的大洗牌過程中,一些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的洗染店保存下來,加上許多流落此地的外省籍人士半路殺進此行,因而,迎來了漢口洗染業的鼎盛時期。據民國檔案統計,上世紀40年代武漢洗染店約有67家,分布於武漢三鎮,基本由寧波幫、漢陽幫及其他少數地區的經營者組成。這之中又以寧波幫居多,經營戶佔總數的三分之一。
「寶華洗染店的誕生也正處在這樣一個洗染行業大背景下。」武漢洗染行業協會王超介紹。
寶華洗染店創辦人賀寶慶(1886~1957),字兆豐,浙江鎮海人,時斷時續讀至初中,曾在外輪上當西崽(勤雜),隨船到過東南亞各地,在此期間,他利用一切機會,刻苦自學英語和西式洗燙技術。
1911年,24歲的賀寶慶隻身來漢,在當時的法租界慶平裡口(今車站路40號),用蘆席搭蓋了個簡易棚子,兩隻肥皂木箱、兩塊案板、一口洗衣盆和兩塊燙衣板擱起,用2米長的白布寫上「寶華西法洗染公司」作招牌,開始營業。店裡的師傅有史九榮、餘宏祥、楊福臣、劉平川等人。
隨著「寶華西法洗染公司」的發展,原先的簡易棚子變成了18平方米的寶華洗染店,由於成立時僅為小作坊,根本沒有什麼錢,流動資金完全靠承接綢、毛、呢絨衣洗染加工時,提前收取的預付款來周轉。
「寶華洗染店全部為手工操作,賀老闆很注意質量,加工精細,業務越做越大。」王超介紹,寶華洗染店生意做大了,名氣也傳開了,當時很多外國人、官僚買辦等都是寶華洗染店的常客,沒過幾年,賀寶慶的生意就做大了。
1921年賀寶慶將其法租界的三個門面合併在一起,進行擴建,並把寶華西法洗染公司改名為寶華機器洗染廠,專接絲綢、毛呢等高檔衣料的中西服裝和民族服裝(俗稱絨衣)的洗、染、燙、縫紉、織補業務。
賀寶慶不僅將洗染店配備了手搖甩幹機、洗禮情頭型壓平機等新產品,還加速在武漢三鎮廣設分店,擴大寶華的影響,在各鬧市區開設了六家分店。
到民國20年(公元1931年)漢口發生一次大的水災,一些小洗染坊被迫關門,唯有實力雄厚的寶華洗染廠遭受水災後,很快恢復了營業。它通過在報紙上登啟事,催顧客來領取加工的衣服;對因水災損毀的衣物,付給顧客賠償費等辦法,進一步贏得顧客的信任。據說:這次賠償衣物630萬件,賠款約2萬銀元,進一步擴大了聲譽。
抗戰勝利後,寶華也重振旗鼓,擴建新廠房,恢復花樓街新寶華分店,雄踞江城洗染業首位。
二
開辦門市部增強實力
拉生意專門配備「外交經理」
1938年l0月漢口淪陷後,人心不安,生意蕭條,漢口30多家洗染店大多關閉,少數店家轉到礄口難民區開染坊維持生計,寶華洗染廠只剩下法租界車站路總店殘喘度日。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各洗染店又精心籌措,張羅復業,寶華也重振旗鼓,在蘆蓆街52號擴建新廠房,恢復花樓街新寶華分店,招募有專長的技術工人、職員100餘人,收徒工30餘人,雄踞江城洗染業首位。又故伎重演,在報紙上登招領啟事,催顧客領衣服,以廣招徠,深得各界人士稱道。
為增強競爭實力,寶華洗染總廠門市部開設了一個綜合性的門市部,內設西服部(承接來料加工)、百貨部、洗染燙織補收件部、發件部。服務項目,除保持傳統特色外,還研究和創新工藝,經營洗染燙織、銀幕漂布、拆洗乾洗皮毛衣物,除汙除漬,精工縫補臺灣蓆子,乾洗小洗繡花被面、民族服裝、戲劇服裝、化學洗皮,特別是在精工燙衣方面,尤為講究,燙後的中西服、恢復原樣,穿著挺拔、氣派,舒適大方。
王超稱,當時為了招攬業務,傳播信息,賀寶慶還配備有專職人員。由於王敬才會俄語、英文,被任為外交經理。在中央、武漢電影院放映時,進行廣告宣傳,並為警察局在黃興路、江漢路興建高達四米的崗亭兩座。對於老顧客,年節慶典時優惠,每人贈送一張洗衣票。
寶華洗染廠在行業競爭中,雖然取得了優勢,生意越做越熱鬧,然而內部人際關係複雜,老闆的同族子孫、同鄉親友不勞而獲,發了橫財,而廣大職工遭受刻薄盤剝之苦。尤其是以店主為首的高級職員中,有六七人吸食鴉片、海洛因等毒品,多年來辛辛苦苦積累的資金被無端揮霍掉,洗染廠已成為一個死架子。
到了解放前夕,法幣貶值,物價上漲,面臨被迫停業的絕境。工人為了維持生計,不惜冒風險,承接了經營管理,每月按營業收入,根據商定的比例提取工資。勉強撐持,直到解放。
1985年寶華洗染廠通過江岸區政府,以10萬人民幣成功從義大利引進了一套乾洗機,放置於車站路門市部。這是武漢第一臺乾洗機,寶華的名聲大振,同時也標誌著武漢乾洗時代的到臨。
三 從義大利進口武漢首臺乾洗機
到了1956年,寶華機器洗染廠和許多私營企業一樣走上了公私合營的道路,並且在此時建立了寶華洗染廠,改變了當初前店後廠的方式,將衣服集中拿到廠裡處理。
「針對褪色或者是串色的衣物,大家只能通過染色的方法,使自己的舊衣變新物。而當時,除了寶華,武漢幾乎沒有洗染企業可以進行衣物染色。」曾在工廠裡面工作過的付先生介紹,寶華獨家經營染色生意,在計劃經濟年代,寶華生意非常火爆。
「武漢市民把衣服送到洗染店去加工的,畢竟還是具有一定經濟條件的人家,更多的則是自己動手加工。」同時在廠裡工作的胡先生稱,「寶華洗染廠」廠址就在漢口公安路和蘆席街口交會之處,後來由於城市建設,原廠址開發成了商品房。
胡先生還依稀記得,當時洗染廠車間,還是採取巨大的木製洗衣機設備、一排排的水槽、長長的橡膠水管等影像,還有那瀰漫著的蒸汽和嘈雜的聲音。
1985年寶華洗染廠通過江岸區政府,以10萬人民幣成功從義大利引進了一套乾洗機,放置於車站路門市部。這是武漢第一臺乾洗機,還是從國外進口的,寶華的名聲增大了,同時也標誌著武漢乾洗時代的到臨。
在寶華洗染廠北京路門市部工作多年的段曉菊介紹,寶華引進武漢第一臺乾洗機後,開設了不少乾洗服務項目,服務靈活多樣,還上門收取乾洗衣服,同時辦理國內洗染郵寄業務。
那時候10萬元人民幣不是一個小數目,可是沒幾年,寶華就已經連本帶利地賺了回來。更令人震驚的是,當時一套衣服的乾洗價格為3.5元,非常的高,不過蜂擁而至的消費群體,願意排隊洗衣。根據曾經在該廠工作過的付先生介紹,效益最好的時候,一天可以接收乾洗的衣物達400套。
20世紀80年代,寶華迎來了它歷史的鼎盛時期,1988年為滿足市場需求,寶華洗染廠在漢口解放大道開設起第3家門麵店,寶華洗染廠擁有了北京路、車站路、解放路三家門市部。「寶華」編制下的員工也一度達到200餘人。
◇對話◇
寶華商標持有人段曉菊:
想為寶華老字號商標尋「伯樂」
長江商報:您在寶華洗染廠工作了多年,對這個企業有什麼的感受?
段曉菊:我是1988年進入寶華洗染廠北京路門市部工作的,從一個普通的營業員幹到了門店經理,我對寶華還是很有感情的。只是很可惜,寶華這個企業在改制過程中,沒有把握住發展機會,後來走向低谷,這是我不願看到的。
長江商報:您是寶華商標的合法持有者,未來有什麼樣的打算呢?
段曉菊:我們當時25個股東商量了一個共同的意見,就是把商標找一個有眼光,能重視這個品牌的人賣掉,讓寶華這個老字號能煥發活力,不過目前與江岸區國資委關於商標所屬有一些爭論,加上還有行業協會,以及其他人都窺視這個商標,她準備採取維權措施,保護自己及股東的利益。
四
競爭中寶華滑向低谷
進入上世紀90年代,由於國內研發出價格更加低廉的乾洗機,加上改革開放,武漢個體私營企業漸漸增多,給國字頭的「寶華洗染廠」帶來很大的衝擊。
「上世紀80年代購買的乾洗機也已經超出了壽命範圍,但是三個門面都已經無力更新設備。」段曉菊介紹,更讓「寶華」頭痛的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服裝行業的大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越來越少的人來寶華尋求染色項目,寶華最獨特的工藝也得不到伯樂的青睞。寶華開始走向低谷。
1996年,武漢市政府為改善市內環境,針對排放三廢的企業進行了整頓,「寶華洗染廠」因為廢棄液對環境構成汙染被迫關閉。不久,車站路和解放大道上的門面也無法再維持日常開支,宣布倒閉。
2000年,商辦洗染業改制,企業實行股份合作制,武漢只有寶華洗染廠北京路門市部和礄口洗染廠數家網點在營業。為維持生計,北京路門市部的股東決定集資再購進一臺較為先進的乾洗設備,儘管如此,局面並未見好轉。
段曉菊介紹,2001年寶華洗染廠北京路店股份合作制改革,店裡有25個股東,2009年北京路門店拆遷,25個股東用補償的拆遷款買斷了工齡,就各奔東西了。存在了近百年的「寶華」進入了名存實亡的境地。
據段曉菊介紹,目前只有寶華洗染廠車站路門市部還在,不過早就不經營洗染行業了,目前是一家服裝店,而解放路店和北京路店由於拆遷,都已經沒有了。
段曉菊認為,當年寶華北京路門市部拆遷補償了410萬元,商標是作為無形資產,根本沒有作價出售,商標是她註冊的,現在江岸區國資委要收回這個商標,她有些想不通。
五
寶華商標之爭
「寶華洗染廠雖然有百年歷史,可是寶華真正成為註冊商標是在2000年。」段曉菊稱,當時,她通過北京路門市部股東大會授權,於當年3月成功在武漢市工商局註冊名為「武漢市寶華北京路乾洗經營部」的商標,並於2010年續費其後10年。她作為商標的合法持有人。
「去年寶華註冊商標期滿,我再次延續了10年期限。」段曉菊稱,北京路門市部一位員工在武漢洗染協會工作,兼職做秘書長,他建議將商標交給武漢洗染協會託管。
抱著讓寶華死而復生的微小希望,段曉菊今年4月13日與武漢洗染協會籤訂為期10年的委託管理的協議,並允許後者幫助股東委員會以10萬元的價格轉讓商標,所得金額將由股東委員會分成。
商標籤訂託管不久,就有一位曾在寶華工作過的付先生想要購買商標,將「老字號」繼續傳承下去。然而江岸區國資委卻稱,寶華商標屬於國有資產,要轉讓首先得由國資委評估,轉讓所得金額有一部分得上交,剩下的交還給股東委員會。
段曉菊認為,當年寶華北京路門市部拆遷補償了410萬元,商標是作為無形資產,根本沒有作價出售,商標是她註冊的,現在江岸區國資委要收回這個商標,她有些想不通。
◇記者手記◇
寶華消失的思考
隨著寶華洗染廠北京路門市部因城市建設而拆遷,一個有著百年歷史的洗染行業老字號,終於畫上了一個句號。而伴隨著寶華洗染廠的消失,留給人們的不僅僅是遺憾,還有很多疑問值得思考。
據有關數據記載,上世紀80年代,寶華洗染廠達到了頂峰,最多時有寶華、東方、華廈、新光洗染等8個洗染廠店。
除了目前存留的商標,寶華洗染廠如今已經不存在了,而在武漢市圖書館、檔案館,卻難找到寶華洗染廠的歷史圖片,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一個有著百年歷史的老字號,卻無法扛住改制中的陣痛,在改革開放後,面對競爭,卻難以適應市場需求,進行轉型創新,最終走向了消失。寶華洗染廠不是一個個案,而是武漢多數老字號遭遇的通病。
2000年,商辦洗染業改制,企業實行股份合作制,武漢只有寶華洗染廠北京路門市部和礄口洗染廠數家網點在營業。
老漢口洗染業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