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微生物的戰爭:消毒

2020-11-26 上遊新聞

03-04 18:57:08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BOOK微信公眾號

每一個常識背後,都有大咖為我們護航。

「今日已消毒」。 消毒,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情。給剩飯加熱,是消毒;擦破了皮兒塗上碘伏,是消毒;往電梯裡噴84,也是消毒。 但你知道麼?現代意義上的消毒,直到一百多年前,才慢慢被世人所接受。

01 毒是什麼?消它有用麼?  

古代人並非沒有消毒的概念,黑死病時鳥嘴醫生的尖嘴裡,就裝滿了香料和藥材,用來過濾病人的臭味。他們認為,這種臭氣就是引發疾病的原因,他們還給臭氣起了個學名:瘴氣

 1647年,荷蘭的科學家列文虎克首次發現了微生物,但是在瘴氣理論深入人心的時代,很少有人會把疾病和微生物掛上鉤,所以,在你跟一個200年前的歐洲人討論消毒的時候,你們實際上在聊的,是薰香。 時間來到了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一位叫巴斯德的法國化學家對瘴氣的理論產生了懷疑,為什麼呢?因為在他的腦子裡,有了一個微生物致病的新奇假想。

▲ 巴斯德。圖/百度百科

巴斯德這個人,頭腦很活。他曾受法國裡爾市的一家酒廠邀請,去研究葡萄酒變酸的原因。在他之前,人們一直以為果汁變成酒,就是單純的化學反應,然而,巴斯德卻發現,這一切都是酵母的功勞。但是,在變酸的酒裡,原本是圓形酵母,都變成長形的了。 為什麼同樣一批酒,在相同的發酵環境中,有的就會出現長形酵母(其實是醋酸桿菌),有的就是圓的呢?酒廠裡並沒有人往這些酒裡單獨加過任何東西,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些長形「酵母」原本漂浮在空氣中,所以只要酒桶沒密封,它們就有可能侵入酒中。

那把這些長形酵母消滅掉不就好了?不好意思,這個方法在當時人看來,純屬違背常識。 千百年來,歐洲人一直堅信著由亞里斯多德提出的自然發生說,該學說認為,生命可以來源於沒有生命的東西:衣服髒了,會生出跳蚤,汙水中會飛出蚊子,所以,跳蚤和蚊子就誕生於衣服和汙水這樣的載體中。這種因果關係我們看起來會覺得十分荒謬,但對古人來說,這就是鐵證如山。

在微生物被發現後,有位叫尼德姆的牧師設計了一個實驗,他把過濾過的雞湯煮沸,然後再放到室溫下觀察,沒過幾天,雞湯就變渾濁了。因為那時人們已經知道加熱能夠殺死微生物,所以尼德姆得出了結論,微生物是從雞湯中自然發生的。 既然如此,你為酒消毒還有什麼意義呢?就算你密封了環境,它們還是會從酒裡「自然發生」出來啊! 尼德姆的實驗結果,讓巴斯德很不高興,你把雞湯敞著口放著,太不嚴謹了!為了證明雞湯變質是因為空氣中的微生物,而不是自然發生,巴斯德製作了很多鵝頸燒瓶,並灌上了新鮮的肉汁。

鵝頸的結構,能讓燒瓶內的空氣保持靜止,微生物在重力的作用下無法在那段朝上走的玻璃管裡攀升,也就無法接觸到肉汁。 在巴斯德徹底煮沸燒瓶裡的肉汁後,一個星期過去了,肉汁沒有渾濁,兩個星期過去,肉汁仍然沒有渾濁,直到今天,在巴黎的巴斯德學院裡公開展覽的鵝頸燒瓶中,肉汁依然清亮。當巴斯德把其中一些燒瓶的瓶頸打破,裡面的肉汁在幾天後就變渾濁了。

巴斯德的實驗,讓自然發生論逐漸失去了市場,可沒想到的是,消毒的有效性找到了,但人們卻對他所提出的微生物是毒的理論不屑一顧,醫學界的事情,怎麼能容忍一個化學家在一旁指手畫腳? 消毒的接力棒,傳到了一位醫生——科赫的手裡。

科赫通過一系列嚴謹的邏輯和嚴格的實驗,證明了牛羊炭疽病與人結核病都是由微生物引發的疾病,並提出了研究微生物致病的科赫法則。1882年,當科赫向德國生理學會全體專家介紹完他的研究成果後,一向以苛刻聞名的教授們,竟然一個問題都提不出來,真正的毒,終於被人類找到了。

科赫法則

1. 一種病原微生物必然存在於患病動物體內,但不應出現在健康動物體內。

2. 此病原微生物可從患病動物分離得到純培養物。

3. 將分離出的純培養物人工接種敏感動物時,必定出現該疾病所特有的症狀。

4. 從人工接種的動物可以再次分離出性狀與原有病原微生物相同的純培養物。

 巴斯德是世界公認的微生物學的奠基人,而科赫則是諾貝爾獎得主、「桿菌之父」,兩位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的研究,才讓人們最終認清了毒是微生物,以及消毒確有意義這兩個今天的基本常識。

02 感謝巴斯德賜予我安全的牛奶

在巴斯德發現葡萄酒變酸的原理後,他並沒有拍拍屁股走人,而是以微生物來源於空氣中這一假想為基礎,嘗試給酒消毒,並發明了沿用至今的巴氏消毒法,讓法國的釀酒業恢復了元氣。

▲貯存葡萄酒的木桶。圖/網絡

酒是飲料,發酵是基礎,不變酸只是前提,好喝才是重點。巴斯德起初直接把果汁煮沸然後密封,結果酵母都燙死了,果汁放了很久還是果汁;巴斯德又嘗試在釀成酒後再加熱,可是酒中的芳香烴禁不住折騰,口感一落千丈。最終,巴斯德發現,如果把酒加熱到50-60度之間,只需要很短時間就能殺死那些有害細菌,而酒的口感卻不受影響。

真正把巴氏消毒法傳播到全世界的,不是酒的消毒,而是牛奶的消毒。牛奶,是人類重要的營養來源,但人們對於牛奶的喝法一直存在著誤解。歐洲人認為天然的就是好的,高溫會破壞牛奶中的營養物質,所以,生著喝一直被認為是唯一可取的飲用方式。

歐洲人說得沒錯,給牛奶加熱的確會導致一些營養的流失,但是,生牛奶裡含有大量的致病細菌和寄生蟲,喝它就跟喝毒藥差不多。有人做過一項統計,在十九世紀的歐洲,單純用生牛奶餵養的嬰兒頭三個月的死亡率高達92%。但是,傳統思維的禁錮,讓人們對這樣的事實視而不見。 直到1897年,事情才有了轉機,一位叫做內森·史特勞斯的美國商人,因為自己的孩子喝生牛奶後早夭,於是決定自掏腰包,為紐約蘭道爾島上的一家孤兒院提供巴氏消毒設備,做起了牛奶消毒的試點。一年後,這家孤兒院的兒童死亡率,下降了55%,而他們唯一做出的改變,就是喝了消毒的牛奶。從此,巴氏消毒法名揚天下。

直到今天,巴氏消毒法,依然被廣泛用於乳製品、酒製品行業,為食物消毒的意識,也成為了理所應當。

03 外科手術不消毒?

在巴氏消毒法剛剛被發明的年代,醫院的外科醫生們,還在被術後感染的問題所困擾。 那時,病人出現術後傷口感染、引發敗血症並導致死亡的案例經常出現。感染的問題若不能解決,很多時候,外科手術的結局就是讓病人換一種方法死去。 英國的外科醫生約瑟夫·李斯特在工作中發現了一個規律:開放性骨折(也就是骨頭刺破了皮膚,有了傷口)幾乎就意味著死亡判決,而那些沒有傷口的骨折患者,在接受了固定治療後,很快就都痊癒了。

1864年,當李斯特閱讀到了巴斯德關於微生物致病以及巴氏消毒法的文章後,當即感覺茅塞頓開,開放的傷口之所以會感染潰爛,是不是因為空氣中的微生物在搞鬼呢? 巴斯德在論文中,提出了三種「消毒」方法:過濾,加熱和化學殺菌。考慮到病人的傷口很難過濾,加熱又太殘忍,學過化學的李斯特就想到了那時被用於下水道汙水防臭、防腐處理的石碳酸。如果酒的腐敗是微生物惹的禍,那下水道汙水的腐臭是否也是同一機制呢?如果石碳酸能殺死微生物,那我就用它來為傷口消毒

李斯特先謹慎地將少量的石碳酸塗在病人傷口的表面,結果術後感染率發生了明顯的下降,有了些許把握的他,開始用浸了石碳酸的紗布為患者包紮傷口,奇蹟發生了,大部分的術後病人都痊癒了。 實驗效果鼓舞了李斯特,他在自己的病房裡制定了制度,所有外科器械都要用石碳酸浸泡消毒,做手術前要用5%石碳酸溶液洗手,手術室裡也要用石碳酸噴霧處理(後來證明噴霧處理無效),這些改革讓他病房裡的術後死亡率從接近50%下降到了15%。

李斯特在消毒領域的成就被廣泛流傳,很多人都不遠千裡來聽他的講座,然後再把消毒的方法和微生物致病的理念帶回到世界各地,聲名鵲起的李斯特,也被尊稱為「現代消毒之父」。 如今,人們早已不再用石碳酸,而是用醇類作為醫用消毒的首選。例如,此次疫情中所推薦的75%酒精(乙醇),就能有效地殺死大多數細菌與病毒。李斯特所提倡的為傷口消毒和洗手理念,也同樣成為了生活常識。

沒錯,如果你不好好洗手,可就是辜負了李斯特醫生的努力哦!

04 消毒還未結束

消毒的故事,還沒有結束。 還在科赫做細菌實驗的時候,他就發現了細菌擁有一個抗打擊神技——芽孢。他用當時能想到的所有滅菌方法,甚至是用沸水煮了1個多小時,都沒能消滅這些小傢伙。 芽孢是細菌在惡劣環境下,生出的一個休眠體,高溫、紫外線、乾燥以及很多有毒的化學物質都無法奈它何,上面提到的巴氏消毒法和醇類消毒,也通通失去了效果。這時候,就要輪到我們所熟知的84消毒液上場了!

▲ 84消毒液的發明者金耀光在實驗室。圖/《「84」消毒液發明人——金耀光》

84消毒液,並不是「巴氏消毒」的諧音,也跟巴斯德沒有半點關係,之所以叫這個名字,僅僅是因為它是在1984年研發成功的。最初製造這種消毒液的目的,是為了迅速消滅各類肝炎病毒。但由於它對各種細菌和病毒都具有很好的消殺作用,所以直接成了暢銷產品。 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鈉(NaClO),這種物質溶於水後,可以分解出一種叫做新生態氧的超強氧化劑,它不僅可以直接氧化病毒的核酸,還能消滅芽孢,戰鬥力簡直爆表。 在歷史上,次氯酸鈉也曾多次嶄露頭角,法國的科學家曾用它處理路易十八的屍體,一戰時亨利·達金髮明的為戰士消毒傷口的達金溶液,成份就是4%含量的次氯酸鈉。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84消毒液再次不負眾望。公共場所或室內環境,不可能高溫蒸煮,買紫外線燈又很麻煩,用酒精擦拭又浪費又容易著火,而價格低廉、使用簡單、效果可靠的84消毒液,簡直是我們最有效的消毒武器。 但是,84消毒液實在是太強了,使用過的人都知道,那個刺鼻的味道久久不能散去,用它消毒過的家居、地板,不免會留下腐蝕的印記,而且,84消毒液不能和潔廁靈一同使用,否則會產生有毒的氯氣,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毒氣戰就用的這種氣體。所以,大多數時候,84消毒液還是被用於公共場所的消毒。 百萬年來,人類在與微生物的戰爭中,終於佔據了上風,這毒,消起來可真難啊!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善瓏講堂:人類與超級細菌的無限戰爭,地球一直在創造新的生命?
    也就是說,也許我們人類的細菌祖先是在一億年前進化,而不是在40多億年前,新進化的細菌快速變化變成了人類。微生物毫無疑問是人類社會的一大威脅,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試想,一個擁有8000多萬人口的星際城市很可能會毀於一場致命的微生物感染,這絕對是不可接受的。因此,我們有必要發動一場永無止境的微觀戰爭,人類向細菌和病毒開戰。事實上,戰爭已經開始了,到目前為止,這場戰爭我們尚未佔據優勢,甚至,我們已經遭受階段性失敗的打擊,我們知道,我們不會永遠失敗,但也不會永遠成功。
  • 微生物戰爭-人類利用抗生素的歷史
    病菌佔得一席之地,是因為人類與病菌的鬥爭史貫穿古今,也塑造了當今的人類社會。 今天要介紹的就是人類對抗細菌的武器:抗生素。 1939年,在藥業巨頭默克公司的資助下,烏克蘭微生物病毒學家瓦克斯曼領導其學生開始系統地研究是否能從土壤微生物中分離抗生素。瓦克斯曼領導50多名學生,他們分工對1萬多個來自土壤的菌株進行篩選。最後在放線菌培養液裡分離出了鏈黴素。鏈黴素是治療結核病的有效藥物。
  • 人類對微生物的發現與探索之路
    人類對微生物的了解、探索任重而道遠,對微生物組的研究有望為人類健康問題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解決之道。地球上微生物的誕生可以追溯到35億年前,遠早於人類的誕生。巴斯德在研究製酒時酒為什麼會變酸的過程中,證明了並非發酵產生微生物,而是微生物引起了發酵,並發現環境、溫度、pH值、基質成分以及有毒物質等因素都以特有的方式影響著不同的微生物。為了解決酒變酸這一問題,他發明了「巴氏滅菌法」,即利用較低溫度做短時間加熱處理,殺死有害微生物的同時又能保持食品中營養物質風味不變的消毒法。這種方法至今仍在食品生產中被廣泛使用。
  • 消毒和滅菌的區別熱力消毒 消毒的溶液有哪些
    其實很多人都誤解了消毒和滅菌的區別,兩者是不同的,所以說如果不太知道應該如何進行消毒,就應該多了解相關的內容,區別消毒和滅菌的區別熱力消毒的方法是什麼。消毒液的種類還是有很多的,那麼消毒的溶液有哪些呢,來看看這些具體的介紹吧,讓大家對這些內容有一定的了解。
  • 南都記者感染「李斯特菌」生命垂危,人類和微生物的鬥爭史
    每一個聽起來都很嚇人,但大都和人類打過上百年的交道了,並不陌生,也不需要特別的恐懼。下面是關於細菌的小知識,你一定感興趣!1.酒精是如何消毒的?不同濃度的酒精又有什麼作用?2.碘劑又是如何消毒的呢?3.紅藥水和紫藥水有什麼用?4.洗手液和洗潔精能消毒麼?
  • 脈衝光可瞬時殺滅病毒等多種微生物 空氣消毒高效節能
    空氣消毒技術是控制經空氣途徑傳播微生物危害的有效手段。
  • 微生物檢測中消毒滅菌步驟匯總!
    微生物檢測用的玻璃器皿、金屬用具及培養基、被汙染和接種的培養物等,必須經滅菌後方能使用。
  • 殺菌和消毒的區別幼貓 洗手需要經常用酒精消毒嗎
    不知道大家對於殺菌和消毒的區別有所了解嗎,其實不同的消毒措施的優勢是不同的,主要看是什麼要求來進行選擇適合的殺菌和消毒的方法。那麼殺菌和消毒的區別幼貓呢,具體有怎樣的區別你有所了解嗎。銷售需要經常用酒精消毒嗎,這次的病毒很嚴重,很多人都認為用酒精洗手比較好,是真的嗎。
  • 歷史上的今天:1862年4月20日巴斯德完成巴斯德消毒法測試
    1862年4月20日,法國微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完成了首次巴斯德消毒法的測試。》》》推薦閱讀:歷史上的今天:1775年4月19日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巴氏消毒法(法語:Pasteurisation),法國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於1864年發明的消毒方法,原理是用60~90°C的短暫加熱,來殺死液體中的微生物,以達到保質的效果;確切溫度和時間依照液體的種類和它所含的微生物的性質而不同。現在主要用於牛奶、葡萄酒、啤酒和果汁消毒。
  • 德國進口微生物檢測儀
    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存在著大量致病的微生物,通過多種途徑傳染給人體,危害人類健康。目前是流感高發季節,為預防疾病,防患於未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對家庭環境和物品定期進行消毒,確保生活質量和人體健康。 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存在著大量致病的微生物,通過多種途徑傳染給人體,危害人類健康。
  • 汙水處理中紫外線消毒與加氯消毒的比較
    但是,城市汙水經過二級處理後,水質雖已經得到改善,細菌含量也大幅都減少,但細菌的絕對值仍很高,並存在有病原菌的可能,這就要求對汙水進行消毒處理才可使用。現如今,紫外消毒已經被全球的市政汙水處理廠廣泛接受,紫外消毒市場快速增長,使其取代化學消毒工藝,成為了一種安全和具有成本效率的消毒工藝。
  • 「人獸戰爭」,如果動物擁有與人類一樣的高智商,人類會被統治嗎
    但人類自譽為"世界之王",掌控著地球,因為人類毫無疑問是地球上最聰明的物種。憑藉聰明的才智,人類才得以迅速發展,登上食物鏈的頂端。如果是比蠻力,人類自然敵不過世界上的多數動物,但論智商,卻足以碾壓一切動物。
  • 普洱茶微生物世界概述
    渥堆發酵,是發生在這個世界的激烈戰爭:茶葉裡的分子、原子拆分重組,物質之間發生轉化→普洱茶的顏色、口感、香氣都有極大變化→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變成普洱熟茶。而微生物,則是引發戰爭的罪魁禍首。微生物家族 /微生物,是存在於自然界中,形體微小的低等生物,它們是地球上的原住居民之一。
  • 次氯酸鈉在汙水廠消毒的應用與討論
    一、次氯酸鈉的消毒原理汙水廠的出水必須經過消毒,這是由於城市生活汙水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包含對人類有害的細菌,原生動物的卵囊蟲及胞囊,蠕蟲,病毒等。眾多的有害微生物的檢驗工作量非常巨大,為了更快速的檢測汙水中的有害微生物數量,把糞大腸菌群數作為汙水廠的生物學危害的指標,汙水廠在排出廠之前,要進行相應的流程,來把糞大腸菌群數降低到一定的指標範圍內,使汙水中的有害微生物降低環境可接納,這就是汙水廠的消毒。要注意汙水廠的消毒不是滅菌,消毒是達到一定數量就可以了,滅菌是全部滅殺。
  • 醫療廢水的消毒方法與優缺點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醫療機構廢水排放是一類以含病毒、細菌等病原體微生物為主要汙染物的特殊廢水,若不經過處理直接排放環境,勢必會對受納水體造成汙染,對人類健康構成危害。醫療廢水消毒有處理前預消毒和處理後消毒,現由於環保的需要和運行人員健康,汙泥也需要消毒後幹化處理。
  • 除了酒精還有什麼可以消毒 消毒的誤區有哪些
    酒精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一般的話我們會用酒精來消毒,比如說不小心受傷了就會用它進行消毒,包括家裡有細菌的話也會用這種東西,那麼,我們要看一下除了酒精還有什麼可以消毒,買不到酒精的話也可以購買其他東西進行消毒,同樣的,我們還要清楚消毒的誤區都有哪些,下文小編會為大家介紹到。
  • 生物中消毒和滅菌的區別 空氣消毒注意事項
    大家都知道空氣中含有很多微生物和病毒,所以說傳染性疾病還是需要大家重點考慮和了解的問題,需要知道一些方式和方法,比如說正確的消毒滅菌的方法可以解決相關的問題。那麼生物中消毒和滅菌的區別是什麼呢,空氣消毒注意事項有哪些,這些內容都是很重要的內容,一起來看看相關的小常識。
  • 室內消毒 具有消毒功能的種類有哪些
    在於現如今的社會情況下,新型冠狀病毒越來越嚴重,人們的注重目標其實也就該進行一些變化了,像是在消毒這個方面上,因為是否能夠預防好病毒,主要也是得看消毒情況是怎樣,唯有是消毒進行徹底了,才可以把傳播的源頭給完全杜絕掉,那麼室內消毒?具有消毒功能的種類有哪些?
  • 為了完成人類殖民火星計劃,可以提前用微生物「感染」火星嗎?
    一直以來,人類都在尋找另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而火星處於宜居帶,氣候相對而言比較溫和,成為我們下一個居住目的地眾所周知,在地球上,微生物對維持生命的許多過程至關重要,比如分解和消化,甚至是地球的氣候。所有的生物,若沒有微生物,就無法存在。如果人類希望能在火星上定居,那麼火星上的微生物至關重要。
  • 消毒和滅菌的概念區別 使用75%酒精消毒注意事項
    消毒和滅菌大家都聽說過的吧,這是兩種不同的含義,所以說要針對具體的需求來選擇比較適合的消毒方法。那麼消毒和滅菌的概念區別是什麼呢,這場冠狀病毒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需要大家做好防護措施,以及一些消毒的方法要了解。那麼使用75酒精消毒注意事項是什麼呢,來了解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