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都安,我們看到了以地蘇地下河為連接紐帶,峰叢、峰林等各類地表喀斯特景觀有序、集中地分布在地下河系周邊,而通過天窗群、季節性地表河、豎井、落水洞等之間的相互聯繫,地質公園內呈現「一河、百窗、千谷」的形態。
行走都安,這種極具衝擊感的視覺體驗,讓人有非常強烈的「地質感」,讓你不禁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此同時,千百年來,都安地蘇地下河滋養著這裡廣闊的土地,人們伴河而生,無數深厚歷史記憶和文化信息在這片土地上延伸著。
天窗,地下暗河的窺探之眼
2019 年10 月,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新增的5個國家級地質公園的名單中,廣西羅城國家地質公園和廣西都安地下河國家地質公園赫然在列。其實,在晉升為「國家級」之前,廣西都安地下河系統在學術界、洞潛界早已聲名遠播。
廣西是中國地下河分布最集中的地方,目前,在中國共發現了10 條長度大於80 公裡的地下河,都安的地蘇地下河是長度最長、水量最大的一條。其主流發源於河池市七百弄山區,從地下自西北向東南流經七百弄、保安、東廟、地蘇等鄉鎮,在地蘇鎮的青水村注入紅水河。
在都安地蘇地下河241 公裡長的河段上,分布著三百多個天窗,其中,規模較大、形態典型的有136 個,可進入性較好的達47 個,是目前國內外分布密度最大、觀賞性極好的地下河天窗群,堪稱世界第一的地下河天窗群,目前已探明世界級天窗9 個。在東廟鄉,我們看見幾個無名的天窗,它們出露面積不大,看上去就像平常的小水塘,但幽藍深綠的水色,隱隱透出深不可測的神秘。
深幽的地蘇地下河在地下湧動,人們只能通過地面的一個個眼睛般的巖溶天窗,感受其存在。千百年來,當人們面對幽深的碧潭,目睹洞口河流呼嘯湧出又倏忽而去的奇景時,會自然而然地認為,這種現象一定來自地下神秘的某種力量。
在地下河國家公園區域內的村鎮,有許多關於天窗的傳說。地蘇鎮的蘇夏說:「小時候,大人們常和我們說水下有水怪,不讓我們靠近天窗或河流。有時候去摘野果,要經過天窗區域,要是被大人們知道,回到家一定會挨大人一頓狠揍。」
其實,可以理解當地人對於天窗的天然敬畏,甚至是恐懼。潛在地下的暗河,行蹤飄忽,對於幾乎沒有什麼潛水技能和設備的當地人來說,天窗、地下暗河更多的意味著難以預測的危險。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地下河神秘莫測偶爾出露地表時,在地麵塑造出了一個個精彩神奇的自然景觀。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2011 年6 月的一天,國內為數不多的開放水域潛水女教官——韋慶華率隊在都安東廟鄉架珠天窗進行潛水訓練。那天光線充足、陽光直射天窗。在3 米多深處,韋慶華忽然發現一「朵」奇妙的浮遊生物,非常像她曾經聽聞的珍稀水生生物「桃花水母」。她馬上打開照明燈,讓身邊的隊員拍攝,將這美麗的生物影像拍了下來。
我在網上查閱資料時,看到了這段影像,在幽深的天窗底下,那個奇妙的小生物仿佛剛剛睡醒,孤零零的一個,從潭底翩翩上浮,就像一朵美麗的桃花,通體晶瑩透亮,在水中有節奏地一張一縮,悠然自得。後來,韋慶華從3 米深處繼續下潛,至8 米深時,成千上萬的桃花水母開始密集出現,場景紛繁而夢幻。
桃花水母為世界瀕危物種,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其多呈粉色、白色,直徑1~2cm,生長於溫帶淡水中,形狀如桃花,在水中舒展時非常之美麗。每年4~10 月,都安地下河會出現數量龐大的桃花水母群體,它們無頭無尾,晶瑩透亮,可通過巴丁天窗群、吞榜天窗等直接觀賞,是目前國內外較為罕見的地下河生物景觀。
在中國各區域,雖然北至北京、西到雲南、東到臺灣的19 個省市區都有桃花水母分布,但因為這些小精靈總是偶然出現在一些水域,表現為來無影去無蹤,很少連年出現,所以一直非常神秘。而且桃花水母對水環境要求極高,其生存的水域必須潔淨無害,沒有任何汙染。
在都安的桃花水母天窗,桃花水母曾集群出現。當地80 多歲的老奶奶說,小時候在潭邊洗菜,經常可以看見這些水母,一大片一大片的,還有成群的魚蝦。這真真是活在了山水景觀裡啊。
潛水愛好者的「麥加」
2011 年都安發現桃花水母的消息不脛而走,傳到了歐美潛水愛好者那裡。一直在廣西進行溶洞考察的法國洞穴探險家讓·波塔西聽聞桃花水母的消息後,立即意識到這段地下河水系的極高價值,他當即發了一封郵件給自己的好友——洞穴潛水探險家塞班·利薩拉格,他在郵件中寫道:「都安數不清的天窗散落在喀斯特峰叢中,深邃的地下河系統幾乎無人造訪。」
確實如讓·波塔西所說的那樣,當時的都安,在世界上知之甚少,在國內也鮮為人知。而彼時的歐美等地,大多數洞穴已經被潛水愛好者探索得差不多了, 這些充滿探索欲的歐美潛水愛好者, 正在迫切地尋找新的洞潛目標。都安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的石華萍說,所以當這些潛水愛好者聽說廣西深藏著一個龐大的、未探知原生態地下河系統時, 他們非常地興奮, 並很快來到了都安。
他們來到都安後發現,這裡的天窗水質好到難以想像, 是理想的潛水勝地。2012 年, 法國潛水員塞班和同伴在對都安大興鎮九頓天窗進行探索時,創造了當時中國洞潛的深度紀錄——122 米,他還在水下發現了非常複雜的地下暗河系統,並感慨稱之為「世界級的巨大」。2015 年3 月26 日,在都安的九頓天窗群中,澳大利亞潛水員大衛·保羅以及隊友桑德琳·米歇爾又一次刷新了中國國內洞穴潛水紀錄,潛水深度達到213 米。
充滿未知的地下河,數量眾多的天窗,讓都安在全世界洞穴潛水愛好者中享有盛譽,都安也被譽為洞潛愛好者的「麥加」。石華萍告訴我,都安地下河是中國最早的洞潛之地,早在上世紀80 年代就有英國皇家探險隊來此潛水探險。到目前為止,已經有法國、德國、美國、澳大利亞、中國港澳臺等26 個國家和地區的頂尖洞穴潛水員來過都安,其中世界冰潛女王——來自芬蘭的米婭·皮蒂卡納在短短的1 年半內5 次拜訪都安。
在都安地下河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我看到了數量眾多的歐美潛水愛好者的洞潛手繪圖,這些手稿非常直觀地描繪出天窗底下的深度、地形,數據詳實,是都安天窗洞潛寶貴的一手材料。我相信,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天窗、洞穴、季節性地表河等只是都安地下河系統的冰山一角,那瑰麗如翡翠一般的天窗之下,一定還隱藏更多不為人知的秘密,等待著人們前去探索。
山水之間的人文景觀
這片土地上的都安人,千百年來依地下河而生,形成了許多與之相適應的風俗與生活習慣。他們習慣了地下河明流與暗流交替,以暗流為主,頻繁轉換的出現方式:有時候白天家門前的河流還是滿滿的河水,一夜之間,河水卻消失得無影無蹤。而過了幾天,河水又慢慢地溢滿了河床。他們也習慣了利用地下河天窗,靠水吃水,引水灌溉、網箱養殖、捕魚撈蝦,浣洗衣物、洗菜淘米,夏天裡還冰鎮西瓜、飲料,自得其樂。
沿著這條河,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安縣被稱為「中國竹藤草芒編織工藝品之鄉」,在國家地質公園範圍內的各個鄉鎮更是編織的發源地。當地鄉民利用本地的自然資源,如竹篾、藤條、芒草等,生產出形式多樣的手工藝品,常年出口歐美、日本、中國香港等國家及地區,深受客商青睞。
編織在都安可以說是遍地開花,走在地質公園的公路上,時常可見許多車子裝著芒草、竹藤等編織材料,或者已經編織好的藤籃、小玩具、小玩偶等工藝品。隨便走進一個村莊,都可以看到農戶的房前屋後,屋裡屋外陳放著各種各樣編織的材料和產品。當地人的編織技能仿佛是天生的,小到幾歲孩童,大到白髮老人,都會編織,動作從容老練,嫻熟自然。
圍繞地蘇河的地表河,也產生了諸多的人文景觀。當地非常出名的安福寺就坐落於地蘇河中的古松洲上,始建於明洪武元年(1 3 6 8 年)。廣東地理先生樊安福遊歷至安定古城(今都安縣地蘇鎮),見此地石峰連綿,松木蔥蘢,江水澈明,坐擁妙境,引人入勝,遂萌發善心,在古松洲上建起了一座寺廟。鄉鄰百姓感念樊氏創建寺廟之功德,故取「安福」為寺名,沿用至今。
安福寺四周群山環繞,形成蓮花座,古松洲三個島代表佛法僧三寶坐在其中。每年春夏,地下河水溢出,古松洲猶如金瓦浮於水面,有水漲洲高,水降洲下之神異,眾人稱之為「浮島」。島上塵埃不染,囂聲無聞,環境清幽,宛若仙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