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目:說出即相信——兼談漢語主語從句和賓語從句敘實性差異
● 主講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語文》編輯部副研究員 唐正大
● 講座時間:2018年4月19日 下午3點30分
● 講座地點:上海師範大學 語言所 一樓教室
主語從句:
(1)他打敗阿喀琉斯是不可能的。
(2)* 他打敗了阿喀琉斯是不可能的。
賓語從句:
(3)* 我不知道/相信,他打敗阿喀琉斯。
(4)我不知道/相信,他打敗了阿喀琉斯。/他能打敗阿喀琉斯。
這一點不同於英語:「That she stole the diamond is incredible」(朱德熙1983例)與賓語從句「I don’t know that she stole the diamond」中,從句謂語都必須是定式動詞(finite verbs)。英語標句詞(complementizer)使得補足語從句在語義上可以不承擔言者的敘實性責任(responsibility of factivity),即主句謂詞無論是敘實性(如know)還是反敘實性(be incredible),從句謂語都要有時制(tense)。這樣,當She stole the diamond為主句時,以及為敘實動詞的補足語時,過去時-ed指示(index)敘實性;主句為非敘實動詞時,過去時-ed只是形式上的標識,不參與從句動詞(steal)和說話時間(present)之間的定位。
漢語的情形:
1)主語從句中的「了、已經、曾」可以觸發敘實性解讀,因此要求謂語動詞是敘實性斷言(例如「他打敗了阿喀琉斯是千真萬確的」,對比(2));若主句謂語是反敘實的斷言,則主語從句須去掉「了、已經、曾」等。這種「簡配」策略是一種消極手段,用來構築主語從句。
2)賓語從句在漢語中除了可以或必須帶時體標記,甚至可以享有更多的主句現象(如「我相信,[阿喀琉斯]Topic他可以打敗」),這一點英語無法做到(*I believe that Achilles he can beat)。
此外,漢語的主語從句在形態句法等諸多方面表現出了與虛擬條件句平行的特點。虛擬條件句具有話題性。因此在漢語中,主語從句、虛擬條件句、話題這三者之間具有一定的同一性:句法上簡縮,接近於名詞化(參看朱德熙1983);語義上表假定命題(postulated proposals),不承擔言者責任。
漢語的賓語從句則更像是羽翼豐滿的主句,這一點尤其顯著地體現在一些和敘實性相關的動詞上。以「懷疑」為例,袁毓林(2014)等研究注意到有兩個「懷疑」,即「從疑」的「懷疑這個說法」,和「從信」的「懷疑他偷了鑽石」。袁文引入「疑善信惡」這一社會性視角統一解釋這種信疑偏移現象。本文擬從句法結構不同導致的不同言者責任的角度來補充解釋該現象,認為「從信」的「懷疑」具有「同時說出」的特徵,即「疑者」與「命題說出者」相同,「從疑」的「懷疑」結構中,「疑者」和「命題說出者」不同。
● 主講人簡介:
唐正大,男,陝西鹹陽人,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語言類型學、語法學、方言學。
編輯:朱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