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章然 張蓉 見習記者 陳馨懿
今天(9月14日)上午,杭城飄起了小雨。杭州植物園副院長陳川帶隊,一行八人前往杭州西溪溼地進行植物多樣性調查。
杭州西溪溼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是「西湖西溪一體化」進程中的重要課題。為全面調查西溪溼地植被現狀,今年7月開始,杭州植物園依據方案對溼地植物園進行全面調查,對植物種類和現有景觀進行分析。
「現在主要針對西溪溼地的開放區的植物進行全面調查,溼地有多少種植物,長什麼樣子,有哪些我們還未認識的植物都可以從調查中發現。」這是陳川帶隊的第五次調查。
眼睛一「掃」,就能認出植物品種
8點半,植物園一行8人聚集在西溪溼地北門。人員被分為兩個小組,我們跟隨的小組一行5人去往西溪溼地蓮花灘周邊進行植物調查。
植物園工作人員都穿著長褲長袖和運動鞋,褲腿牢牢的綁在腳踝上。
他們手裡拿著一根類似於晾衣杆的長杆子,不同的是,它長著個剪刀頭。工作人員說這是高枝剪,帶上它,一抬手就能輕鬆夾到樹枝上的葉片,用來收集大樹枝條這樣的木本植物標本。
(高枝剪)
溼地裡面小路和木橋連接,走幾步一個岔路口,兩邊是鬱鬱蔥蔥的樹木和柔軟的草叢。我們所要觀察的對象,就是這些幾乎長滿了西溪溼地所有位置的植物們,出現路邊、河邊,或者從遊步道的木板裡竄出;有高大的喬木,稍微低矮的灌木和柔嫩的草本植物。
大家一邊走一邊看,一邊舉起相機拍照。路邊每一種植物都要辨別,所以移動的速度很慢。
「以前西溪溼地也做過植物監測,設置了9個監測點,監測100米*100米範圍監內的植物。這次植物園來做的植物調查,要求更加全面,要將西溪溼地開放區域內所有的植物都調查到。」陳川說,植物園從7月28日開始第一次調查,每次小組成員們一來就是一整天,大約一天能觀察到100多種植物。
舉著雨傘,為了看到河邊植物,陳川和同事們要穿過茂密的草叢走向更深處,蹲下身來判別植物的種類。
植物大多是混雜著生長的,一片地上有很多不同種的植物。大部分的植物,植物園的「大神」們只要眼光一掃,就能輕鬆辨認出來,並記錄下植物名稱。有時候,比起需要花上幾秒鐘從數據中比對才能給出植物名稱的植物辨識類APP,植物園的「大神」們的速度更快,幾乎瞧一眼就能脫口而出某棵植物的名稱。
「就像背英語單詞一樣,這些植物的形象和名字都儲存我們的大腦裡。只要辨識出某種植物的特徵,就能很快想起它的名字。」陳川笑著說,植物學是一門需要不斷進行知識更新的學科,自己已經是博士了,但依然不敢說能把所有植物都認全。
陳川一般會通過葉子、花、果、莖來判斷路一種植物的種類名稱,當然也會遇到不太熟悉的植物,但仍能憑藉專業知識,分辨植物所屬的科目,「比如有環狀脫葉痕的木本,一般是木蘭科。」
(即將要被做成標本的植物)
遇到不認識的植物,工作人員會拍下照片,記住其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回去後找來「植物志」進行對比,從而確定該植物的名稱。
(製作標本)
有些花朵和葉子完整的、不太常見的、具有保存價值的植物,會挑選花果茂盛的一株,連根拔起,裝進透明塑料封袋,帶回去做標本。
在杭州植物園的標本館裡,「目前館藏有13萬份植物標本」。在採集過後,經過壓制、烘乾、消毒、安裝、製作標籤等環節,西溪的一些植物也將變成標本館中的一員。
野外考察,經常會遇到蛇和螞蟥
一般,植物調查都會在春季和夏季進行。「有些植物冬天不生長,落葉,這都會對植物的全面調查造成影響。」所以,今年的植物調查是在最熱的7月份就開始了。
「那時候杭州的天氣讓人絕望,稍微走兩步,汗水就溼透了後背,背包像一塊枕頭捂在背上,讓人有太陽下蒸桑拿的錯覺。」植物園的組員們為了調查的詳盡細緻,還要鑽樹叢、下泥潭,去到平時無人進入的區域,查看地上生長的每一株植物,詳盡記錄物種名稱。蓬蘽、野薔薇的尖刺勾到了皮膚,汗液流過,火辣辣地疼。
西溪溼地有三分之二的區域為無人區,這保護著自然的生態。
鳥鳴草生,也暗藏著危險。最令人頭皮發麻就是蛇了。「先前也遇到過,西溪還是會有蛇的。」陳川說道,「夏天遇到還好點,蛇聽到動靜會溜走。最怕的是冬天,蛇冬眠了,我們不小心踩到它,蛇是會攻擊人的。」一般隊員會拿個棍子「打草驚蛇」,也是怕有危險。
陳川也曾在此前的華東野外調查時遇到過螞蟥,穿過葉片時,小小的螞蟥從運動鞋鞋帶裡鑽進去,還是集體行動一起鑽進去,小腿上到處都是螞蟥。「現在對付螞蟥有經驗了,用菸頭燙,用手拍,但不能硬拽。」一位同事用力一拽,螞蟥斷了,半截身子還在肉裡,不得不開刀取出。
後來野外考察時都養成了綁腿的習慣,一直綁到小腿。
就連看起來沒有攻擊力的植物,有時也會成為麻煩。
「喏,蓬虆。」這個複雜名字的擁有者,卻是路邊極其常見的野草。矮矮的幾株,開著白色的小花,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但蹲下來,小心捏起葉片,就能發現莖幹上密密麻麻的尖銳小刺,「小心一點。它扎人很疼,我們都得穿厚一點的褲子。」陳川說。
(帶刺的蓬虆)
「不過現在大家野外考察時間久了,都很習慣了,不論是蛇、螞蟥、還是野草都能很好的應對。」陳川說。
入侵植物也生機勃勃,讓人擔憂
桂花、野菊、馬蘭、紫蘇……中午十二點,野外植物記錄冊裡已經寫下了將近120種名字。滿滿當當的三面紙上,不少是耳熟能詳的品種。
據植物園工作人員介紹,比較常見的西溪溼地植物種類,喬木類有樟樹、楓楊、灌木類有桑樹、構樹,草本類有求米草、海金沙、浙江山麥冬等。不常見的植物也有一些,例如江浙吊樟,在杭州其他地方比較少見到。
在西溪,還有不少野生農作物:華東野生葡萄、野生茭白、野草莓……和到農田耕作不同,在這裡遇到它們,更像人類闖入了野生世界。
(野大豆)
(野生茭白)
「這是野生大豆。」順著陳川手指的方向,是一棵略顯瘦弱的植物。比起栽種大豆,它的莖幹更加纖細,藤蔓彎彎繞繞地蜷著,「野生大豆和馴化以後長得不一樣了。野生大豆的存在,有著保存基因的作用。」
馴化中的馴字,用馬字作為偏旁,總讓人想到對動物的「徵服」。事實上,我們大家食用的農作物品種,也經歷了從野生到栽種的過程,同樣得花上數千年。陳川舉了個例子:「野生水稻會提早脫粒,找到最符合人類需要的一株基因保存,經過馴化,千萬年後,才發展出如今可以收穫供我們食用的水稻品種。」
在蓮花灘觀鳥區,還看到了長得整整齊齊的野生茭白。
「野蕎麥、野大豆、野生茭白在西溪能看到不少。」但是不建議大家直接食用野生的食物,容易因判斷失誤造成危險。
「這是密花孩兒草。」對著溝邊探出的幾株盛開紫色花的小草,杭州植物園植物所所長高亞紅幾乎不假思索地報出了名字。一旁,有人隨即在野外調查本上進行記錄,有人將攝像機的鏡頭對準那株特殊的草,定格下它的容貌,也有人使用GPS系統確定它坐落的方位。「它是中國特有植物,野外少見。」
(密花孩兒草)
「吳興鐵線蓮、翅果菊、算盤子……」沿著植物的領地漫步,幾乎每隔五六分鐘,高亞紅就會脫口而出一個新的名字,「植物種類繁多,浙江分布有五六千種,全國則多達三四萬種。」
匯集前四次調查結果,高亞紅髮現西溪溼地植物園區域的植物種類已擴展到400餘種,和前一年西溪溼地公布的數據相比增加了100多種。這是生態環境向好的象徵,但在調查組眼中,一些問題也隨之湧現。
在西溪溼地,蓬勃生長的不僅是本土植物,還有近20種外來植物。水中,大片盛開著淡紫色花冠的水生植物正隨風漂浮,幾乎覆蓋了水面,「它們叫鳳眼蓮,因其觀賞性而被引入,但繁殖速度特別快,還容易浮遊擴散。」
而在福堤旁一處濱水地帶,草本植物加拿大一枝黃花也長勢迅猛,長得比人還高,並佔領了大片林地,「這些外來植物的生長很有侵略性,已經變成入侵物種,如果不控制好,會威脅到本土植物及動物的生存。」
(鳳眼蓮)
由於觀賞用途而引進的外來植物更是生機勃勃,一些種類更是形成入侵態勢,佔領了大片的水面及林地,威脅到本土植物的生存。高亞紅說,對於這些外來入侵植物,後期,杭州植物園將進行控制與清理,並持續監測,減少入侵生物的種群數量,為本土植物營造更廣闊和健康的生長環境。
「我們將詳細調查記錄了溼地植物園包家埭區域的植物種類、GPS、多度、生境等信息,並拍攝照片,這將為後期的水生植物引種,以及《西溪溼地植物名錄》、《西溪溼地植物圖鑑》等系列叢書的編寫提供完備的資料,也為杭州西溪溼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提供較為詳盡的植物現有種類和景觀的資料貯備。」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