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孤獨識堂▲和百萬奮青一起成長
這是孤獨識堂的第 147篇原創分享
作者 l 李鵬星
在動物界,流傳著一件趣事。一頭脾氣暴躁、重達幾噸的犀牛,卻有一個很靈巧的「知心朋友」——犀牛鳥。
這個粗暴的傢伙,發起脾氣,別說是獅子,就連大象也要避讓三分。怎麼和體形像畫眉般大小的犀牛鳥,成了「知心朋友」呢?
01
共生關係
互利互助
犀牛的皮膚非常堅厚,刀砍不入,針扎不進,可是皺褶卻很多。皺褶皮膚又薄又嫩,一些體外寄生蟲和吸血的蚊蟲便趁虛而入,從這裡把它們的口器刺進去,吸食犀牛的血液。
又痛又癢,難受極了。可除了往自己身上塗泥能多少防禦一點這些昆蟲叮咬外,再沒有別的好辦法來趕走、消滅這些討厭的害蟲。
而犀牛鳥正是捕蟲的好手,它們成群地飛到犀牛的身上又啄又抓的,吃犀牛皮膚裡的蛆蟲,幫犀牛清潔皮膚衛生。
除了幫助犀牛驅蟲外,犀牛鳥對犀牛還有一種特別的貢獻,就是會及時地向夥伴「拉警報」。犀牛雖然嗅覺和聽覺很靈,可視覺卻非常差,近視眼。若是有敵人逆風悄悄地前來偷襲,它就很難察覺到。這時候,犀牛鳥就會飛上飛下,叫個不停,提醒它注意危險,及時採取防範措施。
犀牛需要這個身體小卻很「能幹」的合作夥伴來幫它,吃掉身上的蛀蟲,提醒敵人在什麼地方,讓它注意,以免遭受肉食動物的騷擾。而犀牛鳥需要食物,犀牛身上的蛀蟲正好可以當作它的美食,令它美美地吃上一頓。
所以,犀牛和犀牛鳥就成了好朋友了。這種合作生活,生物學家叫它「共生」,更確切的說是共生關係中的互利互助,它們雙方互相依靠在一起謀生,互得利益,互不幹擾,對彼此都有利。
02
互惠互利
正和博弈
在經濟學中,犀牛和犀牛鳥之間的這種互惠互利的行為,可以用「正和博弈」來形容它們的這一關係。
「正和博弈」又叫合作博弈,是指合作雙方或多方利益均沾,都獲得期望中的利益,而沒有使任何一方受到損害,是一種互利多贏的博弈。現實中,在能接受的條件下,合作多方都進行了妥協和讓步,才達成的共贏局面。
共生共棲,就是共存共榮,互惠互利。意味著:因為有了你,我的日子會過得更加美好;因為有了我,你的日子將過得更加美麗多彩,所以我們要互幫互助。
我們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看「犀牛」和「犀牛鳥」的這種生存法制——依附式。犀牛鳥依附在犀牛這頭大傢伙身邊。好比「依附式創業」,在這個強者恆強的時代下,有發展利潤高的業務,BAT都要涉獵,小企業很難生存。我們何不像犀牛鳥一樣,依附在大企業的平臺下生存呢?
非洲人很喜歡犀牛鳥忠實於朋友的品格,他們常把自己喜愛的人稱之為「我的犀牛」,原來,他們把自己比作犀牛鳥啦!
此刻,翻開你的朋友圈,看看誰是你的犀牛鳥?你又是誰的犀牛鳥呢?
延伸閱讀:
1、世界犀牛日誕生於2010年,由著名的非政府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南非辦公室發起,每年的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
2、除了犀牛和犀牛鳥之外,自然界中還有鱷魚和牙籤鳥,海葵和小丑魚,牛和牛背鷺,鯊魚和印魚等等都是這種互惠互利的共生關係。
3、在上古時代,犀牛在中國大地上滿地跑,然後由於戰爭,它們的皮用來製作最精良堅固的皮甲。再加上它們頭部的犀角的經濟和藥用價值極高,使它們受到人類的大肆獵殺,且被捕殺數量離近代越近越多,就這樣它們終於在20世紀初在中國幾乎蹤跡全無,並於1922年在中國徹底消失。
新中國成立後,從海外引進了一些犀牛。儘管現在我們可以去動物園內目睹和觀賞到犀牛,但是,原本土生土長在中國野外環境裡的犀牛,卻永遠一去不復返了。
4、姚明作為中國的籃球巨星,還曾專程前往非洲,拍攝了一部關於對大象和犀牛的保護紀錄片。他有一句話,「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