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這樣的情況,家長費盡周折把孩子送到名師輔導班學習,卻收效甚微。那麼執著於名師輔導是否有必要呢?孩子提升成績非名師不可嗎?針對這個困惑,《智慧學習方程式》第13期節目也討論了名師話題。其中欄目主講人賈雲海和三位觀察員從教育根本和實際教學工作出發,給出了中肯的回答。
《智慧學習方程式》欄目
家長費力找名師給孩子補課,是當今教育不能呼吸的隱痛。
從古到今,求教名師是一脈相承的,但隨著時代發展,求教名師學習的味道逐漸變了。
欄目觀察員董鴻英博士提到:「在古代,書生跋涉千山萬水去求學,像「宋濂求學」等故事是被作為佳話和美談傳頌至今的。但是今天的孩子,不遠千裡去補課,我們感受到的卻是滿滿的無奈和嘆惜。在教學資源逐步普惠的今天,家長求名師,為的是給孩子最好的。但名師卻不一定是最適合自己孩子的老師。」
欄目觀察員董鴻英博士對比古今求名師
這是怎麼回事呢?
現在家長帶孩子千裡求名師補課,需要的不再是大量的知識輸出,而應是更關注教學質量以及名師對於孩子課前課後學習的追蹤反饋、個性化輔導與點撥,以便能切實提升孩子學習成績。
而這一點,傳統意義上的「名師」往往無法做到。很多名師授課是一對多,不一定能兼顧到所有孩子,不乏有的孩子跟著名師努力學了也收效甚微。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的,因為家長對於那位名師,以及自己的孩子並不真正地了解。但相比跟著普通的老師學習,家長們往往更願意孩子跟著名師學,跟著好老師學。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孩子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只是外因。
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家長無力輔導孩子,只能把孩子的學習寄希望在老師身上。但學習終歸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老師只是外部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要想孩子真正高效學習,還是要關注孩子自身的學習,找準學習問題,精準解決問題。
對此,欄目主講人賈雲海結合教育的發展演變也提出:「教育1.0時代,私塾教學盛行,學生要拜訪名師學習,老師則通過口耳相傳講授知識。教育2.0時代,班級授課製成為主流,老師將體系化的知識統一傳授給同一年齡段的孩子。教育3.0時代,網際網路在線教育快速發展,師生藉助網絡也可以進行教學互動。教育4.0時代,在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推動下,老師需要更加清晰地了解每個學生,因材施教;孩子也要知道自己到底哪裡不會,找到不會的,只學不會的,從而擺脫書山題海,以適合自己的方式高效學習。」
欄目主講人賈雲海闡述教育從1.0到4.0時代的演變
因材施教,孩子需要的是「明師」而非「名師」。
作為教育一線的老師,觀察員韓劍霞也深有感觸,她認為,名師固然好,但也要量體裁衣,名師的教學方式不見得對每個孩子都奏效,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了解自己學習情況並能夠對症下藥的「明師」。
韓劍霞老師談名師
正如賈雲海提到的,在大數據技術驅動下,教育已經進入4.0時代,老師的數據決策正在逐步代替經驗決策。藉助智能化的工具,老師了解學生的特點和具體的問題,據此給出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家長也可以在清晰了解孩子學情的前提下,定位長項,再給孩子制定相應的學習方案和培養方向,而不是盲目地花錢找名師,投入巨大的精力、財力。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是跟緊時代步伐,藉助智能化的工具了解孩子的學習數據,了解自己的孩子哪裡該補,哪裡不需補,哪些地方要找了解他的老師幫他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當孩子掌握了一套數據化的學習方法高效學習之後,是否是名師教學輔導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那個懂孩子、能為孩子提供個性化指導的老師才是真正的「明師」。
責任編輯:韓璐(EN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