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很多時候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來自於此。在「教育搶跑」的氛圍下,有很多家長和孩子是被裹挾著進入「超前、超難學」這場追逐戰中的。畢竟「劇場效應」下,「不跑」無疑更焦慮。然而,一方面國家政策三令五申禁止孩子超前、超綱、超難學,要減負;另一方面,家長雖為減負主張叫好,但為了培育孩子未來的競爭優勢,仍在不遺餘力帶著孩子超前、超難學。
那麼超前、超難學真的好嗎?不超前、超難學就真能減負嗎?這一現象如此「高燒不退」該怎麼破?在由中央新影中學生頻道播出的大型教育談話類節目《智慧學習方程式》中,這個教育難題有了時代新解。
《智慧學習方程式》欄目
教育要遵循規律,孩子應在學習區學習。
判斷一件事情可不可取,要看其是否按規律辦事。就超前、超難學這件事情,欄目主講人賈雲海提到了教育的「最近發展區」,倡導教育既不能把孩子推向遠遠超出自身接受能力範圍的恐慌區,也不能囿於原有認知的舒適區裡,而是要讓孩子在學習區不斷開拓進取、掌握新知。
欄目主講人賈雲海講述教育規律
像人們熟知的《傷仲永》,原本天賦異稟的仲永在父親的唯利思想下未能在學習區不斷進階,最終泯然眾人。
這樣看來,超前、超難學,實際上是在把孩子推向恐慌區,增加了學習負擔,違背了教育規律。出於對教育減負的考量,政策明令禁止超前、超難的教育和學習也就可以理解了。
既然超前超難學有違「學習區」的教育規律,那又為何屢禁不止?家長為何不買帳呢?
此前在網上熱議的「南京家長已瘋」事件中,南京的減負策略引起很多父母的反對。家長認為不超前、超難學看似是給孩子減負了,但實則是在製造學渣。減負下的孩子雖然輕鬆了,但學習時間少了,不補課了,高考自然很難取得好成績,未來的發展也會受限。本著提升孩子競爭力的想法,家長還是會對孩子提出高要求,在超前超難學的路上硬著頭皮走下去。
若要撲滅超前、超難學這股火苗,關鍵要著眼於如何幫助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和效率。
當前傳統班級授課制下每個班的學生是按年齡劃分的,但同一年齡層次孩子的發展是有巨大差異的,一個班級的不同孩子學習水平不同,掌握層級也不同。而且老師上課是按標準化、流程化、體系化的方式,主要結合大多數處於中間層孩子的學習難易度來講課。這種情況下,學得快且好的孩子接收的是自己已知的內容,就容易陷入舒適區;而學得差的孩子不管老師怎麼講也總學不會,無疑是在恐慌區。
因此,要想增效,還需從孩子自身出發,打破統一化、標準化的教學模式,不再用統一的難度標尺來衡量每個孩子,找到每個孩子的學習區。
欄目觀察員董鴻英博士也提到:「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學習的難和易是因人而異的。如果孩子們是按照統一的學齡段、大綱和進度來學習,這種難易標準是固定的,就存在有孩子超前、超難學。但學習本應該是追求個性化的,當以孩子自身實際的接受能力為衡量標準,那就不存在對統一進度的超或不超。應該學什麼,不是以家長和老師的意志為轉移,而是要以孩子當前的接受能力和水平為考量標準,也就是要在自己的學習區學習。」
觀察員董鴻英博士講述學習區理念
這個時代已經在數據化、智能化,基於數據,基於智能化技術,有條件去更加科學地定位每個孩子的學習區,根據孩子的接受能力去匹配學習內容。
綜合看來,「超前、超難學」好或不好,不能一概而論,要以孩子的實際能力水平為依據,匹配適合孩子的學習內容。如果孩子接受能力和水平跟不上,違背規律的超前學、超難學,會帶來重大傷害;反之,如果孩子接受水平和能力跟得上,則應依據孩子當前的能力水平,適當拔高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