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國華僑」麋鹿的興衰史

2021-01-08 中國天氣

麋鹿受威脅的因素

現生麋鹿被稱為達氏種,從已發現的化石看,麋鹿屬中還有4種,即雙叉種、晉南種、藍田種和臺灣種。麋鹿是一種僅限於第四紀中後期的動物,從已知的190多個麋鹿化石出土地點確認,歷史上麋鹿的分布區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遼寧的康平,南到浙江餘姚,東到沿海平原及島嶼。到了晚更新世,麋鹿種群迅速發展,到全更新世中期達到鼎盛,但商周以後麋鹿迅速衰落。

原始人類由於人口密度低、生產力水平低,不構成對麋鹿的威脅。而商周以後,由於自然變遷、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為幹擾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斷減少。

從自然因素看,由於麋鹿是一種喜愛溫暖溼潤的動物,而中國近5千年來的氣溫是在逐漸變冷,沼澤和水域也明顯減少,自然環境的變化對麋鹿有較大影響。

從自身因素看,麋鹿是鹿類動物中較溫順的一種。據我們多年的飼養、觀察,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及梅花鹿和狍,發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馬鹿、白唇鹿那樣攻擊人,而且佔群公鹿見到人接近即逃跑。在哺乳期,人給幼仔打耳號、測量時,幼仔的叫聲只能吸引母鹿在遠處觀望,而不像其它鹿那樣,母鹿為了保護幼仔而攻擊人。雄性麋鹿之間為了爭奪配偶的角鬥是非常溫和的,沒有激烈的衝撞和大範圍的移動,角鬥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鐘,失敗者只是掉頭走開,勝利者不再追鬥,很少發生鹿之間的傷殘現象。公鹿佔群後,其它公鹿窺視母鹿時,佔群公鹿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趕走對方。以上這些特點決定了它們逃避敵害的能力差,較易被天敵和人類捕殺。麋鹿主要採食水生和陸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食性狹窄也是麋鹿生存受到威脅的自身因素。

人口增長和農業的發展,侵佔了麋鹿的生活地地域。人類的捕殺,嚴重影響了麋鹿的生存。考古學發現,1萬年至4千年前人類遺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的數量,與家豬骨骼的數量相當。可見當時麋鹿是被人類當作食物而遭到大量獵殺的。甲骨文中記載,古代一次獵獲麋鹿的數量達348隻。另外麋鹿還被製成治病和強身的各種藥品,《本草綱目》中記載,「麋茸功力勝鹿茸……麋之茸角補陰,主治一切血症,筋骨腰膝酸痛,滋陰益腎……」《彭祖服食經》、《家藏經驗方》及現代的《中醫方劑大辭典》中,用麋鹿茸、角、骨等做配方的方劑就有幾十項。麋鹿由此也就成為人類為治病而追殺的對象。

自然因素、麋鹿自身的因素是麋鹿分布區逐漸縮小、數量減少的原因,而人類活動的幹擾是麋鹿走向野外滅絕的決定因素。

我國古代對麋鹿行為學的認識

麋鹿是僅產於中國的動物,我國古代先民對麋鹿的行為有過不少的研究與認識。

1 群居性與社群結構。《三國志 魏書 張魯傳》的注釋中寫道:「張魯弟衛拒王師,夜有野麋數千衝壞衛營,軍大驚。」《後漢書 郡國志三》的「廣靈郡……東陽」條注中說:「縣多麋。」《博物記》曰:『千百為群,掘食草根,其處成泥,名曰麋。』」這些說明麋鹿是群居的。《緯略》是一本講解名詞出處和意義的書,其中關於麈尾一節寫道:「麋之大者曰麈,群麋隨之,皆以麈尾而傳。」 麈是領頭的麋,該文形象地寫出了頭麋與麋鹿群的關係。

2 麋鹿是溼地動物。麋鹿在溼地生活,善遊泳,遇敵害可以逃到沼澤或湖泊、河流中躲避。《曲海拾遺》寫道:「麋鹿善居澤,鹿因與居,亦善濟水。」《北齊書 李繪傳》:「河間崔謀恃其弟暹勢,從繪乞麋角鴿羽。繪答書曰:『鴿有六翮,氣則沖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海子、湖泊之意)』。」

3 自衛方法。群居對麋鹿的自衛有一定意義,西漢劉向(約公元前77~前6年)的《說苑 雜言》中有「麋鹿成群,虎豹避之」的說法,說明即使是兇猛的虎豹面對眾多的麋鹿野無可奈何,只好悻悻離去。

4 生活能力強。唐朝僧人皎然所著《姑蘇臺歌》中有「山中精靈安可睹,轍跡人蹤麋鹿居。」說明麋鹿在有人在車輛行駛的山中還可生活,可見它們的生活能力是很強的,只是人類的幹擾不要太甚。

麋鹿的興衰

麋鹿是中國特有的鹿科動物,也是中國目前物種重引進項目中唯一成功的例子。探討麋鹿的興衰歷史,發現它曾歷經了不受威脅、瀕危、極危、野外絕滅和人工復壯等幾個階段。

1 遠古時代至商周(公元前1711年~公元前)兩個朝代之前,人類對麋鹿的影響很少,此時期的麋鹿是不受威脅的鼎盛時期。

2 商周至漢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野生麋鹿開始減少,人們也開始馴養這種較溫順的動物。此時期野生種群和馴養種群並存,而野生種群還遠遠大於人工種群。例如商王有一次捕麋上了癮,於是就帶人策馬窮追不捨,從甲子到癸卯一共追了40天,捕獲麋鹿726隻。此時期麋鹿受威脅的主要原因是人為的獵殺。

3 漢朝至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野生麋鹿的繁盛時期已經過去。此時人類的生產力和人口發展速度較快,開荒種地、圍湖造田等活動加速了破壞麋鹿棲息環境,公元1050年後氣溫也逐漸寒冷。漢朝以前的文獻曾大量記載捕殺麋鹿的材料,而漢朝後的文獻對獵殺麋鹿次數和數量的記錄,都較以前大為減少。因此可以推斷,此時野生種群正在走向絕滅,只是在個別地區還有較大群體。

4 元朝至1900年之前,以及1945年至現在兩個階段。

元朝以後野生麋鹿非常少了,文獻記載寥寥人工馴養的種群已大於野生種群。馴養種群主要是當時北京南郊的南海子皇家獵苑,這裡從元朝開始建立獵苑到1894年被永定河洪水衝毀為止,前後3個朝代的皇帝將其做為狩獵場。1900年之前麋鹿的數量不超過300隻,成熟個體數捕多於250隻。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法國傳教士大衛(Amand David)發現了麋鹿,從此麋鹿被引到國外。根據零散的記載統計,1865年後的幾十年裡,西方各國從中國運走的麋鹿至少有19隻,這19隻多死於途中或在以後沒有繁殖,僅1876年運往柏林的1雄2雌繁殖了後代。1894年在北京的南海子因洪水衝毀圍牆,麋鹿失散;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時麋鹿又被獵殺。此時麋鹿在中國絕滅了。幸有英國烏邦寺的主人收集了18頭麋鹿放養在莊園中,到1914年數量發展到72隻,1945年發展到250隻,並開始向世界各地疏散。

5 目前,飼養麋鹿地點最多的是美國(40多個),飼養規模最大的是英國烏邦寺(600餘只),發展最快的是中國。到1999年繁殖期結束,中國的麋鹿已達800多隻。中國現已有3個散放或野生種群和20多個人工圈養小種群(動物園等地)。中國自1985年重引進麋鹿以來,已形成北京南海子種群、江蘇大豐種群、湖北石首天鵝洲種群。考慮到北京南海子種群受面積的制約,今後的種群增長速度會降低一些。石首種群因保護區的面積較大,自然條件好,周邊環境的陸續改善,北京南海子種群會進一步給予補充等因素,今後的增長速度將會進一步提高。中國麋鹿的數量將以17%左右的速度增長,到2000年會達到1073隻左右。而全世界麋鹿總數,到2000年將會達到3135~3900隻。(作者:張林源)

相關焦點

  • 華夏土著變「海歸」,北京南苑麋鹿苑,演繹麋鹿失而復得傳奇故事
    1985年建苑的麋鹿苑,位於原來清代皇家獵苑三海子地區,經過精心修整,麋鹿苑逐漸恢復了溼地的景觀風貌,成為一個美麗的生態苑囿,為北京大型的哺乳動物麋鹿提供了適宜的保護繁育場所。麋鹿喜歡在溼地環境中生活,野生種群主要分布在黃河和長江的中下遊地區。但由於地理環境的變遷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其棲息地不斷減少。野生麋鹿種群逐漸走向衰亡,到了清朝末年,全中國也僅剩圈養在皇家獵苑的二三百頭麋鹿。1865年,法國博物學家阿芒戴維以傳教士的身份來到北京南郊進行動植物考察,發現了皇家獵苑中的麋鹿。
  • 北京大興:麋鹿時隔33年回家 麋鹿形象將參選冬奧會吉祥物
    人民網北京8月26日電(孟竹) 8月24日是麋鹿回歸祖國33周年,作為麋鹿的「家鄉」,當天,北京大興迎來2018北京南海子麋鹿文化大會的召開。本屆大會深入挖掘麋鹿歷史文化內涵,系統總結麋鹿科學研究與保護成果,共商麋鹿保護與生物多樣性發展大計,將麋鹿文化品牌打造成為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助力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 跟四不像老師走一段麋鹿之旅
    當年寥寥無幾的「歸國華僑」,如今已是野生成群  「青睞」的「生態導遊」郭耕,一路風趣幽默,「小喇叭開始廣播啦,嗒嘀嗒嗒嘀……小朋友們,再見……剛來就再見也太不像話了!」惟妙惟肖地模仿著六七十年代著名的「小喇叭」,大夥會心大笑。別看他近六十歲的人了,卻行走帶風、大步流星,一般人還真難跟上,不少人得小跑幾步才能不掉隊。
  • 回歸中國的「四不像」麋鹿:失而復得三十三年
    2018年08月24日 04:14 來源:科技日報 參與互動    歸國的麋鹿
  • 黃大年、楊振寧等人獲評「2017全球華僑華人新聞人物」
    新京報快訊(記者吳為)今日(1月10日),「2017全球華僑華人年度評選」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歸僑楷模黃大年,中科院院士楊振寧、姚期智,巴拿馬總統顧問陳國基等僑界人士獲得「2017全球華僑華人新聞人物」稱號,海外華僑華人互助中心獲得組委會特别致敬。
  • 千萬華僑成東南亞心結 周恩來:解決雙重國籍 消除懷疑
    後來又規定,兩年內不聲明脫離中國籍的華僑,即「被動地」成為印尼公民。其他新獨立的南亞次大陸的民族國家也多是奉行此原則。於是,「落葉歸根」還是「落地生根」,成為一個問題。華僑成為東南亞國家心結新中國建立之初,東南亞的華僑有1000萬之多,且80%是二代或三代華僑。這些華僑多數從事商業,往往財大勢雄。
  • 河北省海外華僑華人健康諮詢平臺用戶覆蓋五大洲
    北京時間24日上午,結束了在河北省海外華僑華人健康諮詢平臺上的遠程視頻問診,身在加拿大溫哥華的華人宋女士反饋說。剛生完孩子不久的宋女士,在國內親屬的介紹下,預約了該平臺「VIP雲診室」,諮詢有關新冠肺炎防治、產後腰痛、神經痛等問題。河北省中醫院麻醉科(疼痛門診)主任醫師、該院新冠肺炎防治專家組成員郝巍對宋女士的諮詢做了解答。
  • 家屬捐獻華僑烈士蔡經華生前珍貴遺物
    11月20日上午,石獅市檔案館相關負責人特意前往泉州,接受蔡碧兒等捐獻的華僑烈士蔡經華生平的珍貴資料及學習用品。檔案館相關負責人與蔡碧兒一一核對所捐獻的資料和物品,隨後雙方在捐獻的清單上簽字,現場向蔡碧兒頒發捐獻榮譽證書。 蔡經華,石獅市鳳裡街道大侖人,1929年12月24日生於菲律賓,1941年6月5日,隨父母回家鄉探親。
  • 北京麋鹿文創大會發布「麋鹿IP」 開啟麋鹿文創繽紛未來
    中國網財經11月20日訊 「麋鹿IP繽紛未來」北京麋鹿文創大會11月20日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館舉辦。活動現場,全球首個以麋鹿文創為核心的「麋鹿文創聯盟」開啟第一次理事會,麋鹿文創聯盟成員和業內相關專家匯聚一堂,圍繞文創領域前沿話題、熱門熱點,深度挖掘麋鹿文化,共同探討麋鹿文創的未來,著力打造麋鹿文創品牌。
  • 麋鹿是我國的一種珍稀動物,《麋鹿》教學設計帶你認識麋鹿
    了解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以及它的傳奇經歷。3.讓學生知道麋鹿是我國的一種珍稀動物,教育學生保護動物,保護自然環境。教學重點:了解麋鹿的特點和它充滿傳奇色彩的經歷。教學難點:讓學生知道麋鹿是我國的一種珍稀動物,教育學生保護動物,保護自然環境。教學準備:1.布置學生查閱資料,了解麋鹿的有關知識。
  • 北京成立麋鹿文創聯盟打造「麋鹿IP」
    原標題:北京成立麋鹿文創聯盟打造「麋鹿IP」   11月20日,以「麋鹿IP·繽紛未來」為主題的北京麋鹿文創大會在京開幕。
  • 麋鹿重歸故裡35年:「文化+」釋放麋鹿文化潛力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記者羅鑫)古樸清麗的麋鹿瓷器、時尚便捷的麋鹿手袋、栩栩如生的麋鹿角模型、象徵「福祿壽喜好運來」的麋鹿四季文創系列產品……豐富多樣的麋鹿文創產品20日亮相第三屆北京(國際)麋鹿文化大會。
  • 麋鹿的前世今生
    麋鹿與人類幾乎同時起源,距今有200萬~300萬年的歷史;麋鹿種群曾廣泛分布於我國中東部溫暖溼潤的長江、黃河流域的平原、沼澤地區,種群的繁衍經歷了商周前的繁榮以及商周后的快速衰退。1865年,法國傳教士阿芒·戴維在北京的南苑發現麋鹿並將其介紹到國外,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由此被認定為麋鹿的模式種產地,麋鹿也從此時開始漂泊海外。19世紀末,麋鹿遭到殺戮和劫掠。雙重劫難下,麋鹿在中國徹底消失。
  • 中華麋鹿園:你想知道的麋鹿都在這裡
    這就是麋鹿「四不像」名字的由來。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四不像」是元始天尊起的名字,但是這種說法無法考證,也就博君一笑了。麋鹿是鹿科中叫溫順的一種。他們跑的沒有梅花鹿和「傻狍子」快,也不像馬鹿,白唇鹿那樣在發情期時攻擊人,甚至在公鹿為了爭奪配偶而角鬥時也是相對「佛系」的,沒有激烈的衝撞和大範圍的移動。敗者不留,勝者不追。這些特點決定了他們容易被天敵和人類捕殺。
  • 「麋鹿IP」正式發布 大興開啟麋鹿文創繽紛未來
    人民網北京11月20日電 11月20日,以「麋鹿IP·繽紛未來」為主題,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黨委宣傳處、大興區委宣傳部、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北京南海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主辦,北京南海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北京麋鹿文創大會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館正式起航。
  • 北京麋鹿文創大會成功舉辦 麋鹿文創繽紛未來
    11月20日,以「麋鹿IP繽紛未來」為主題的北京麋鹿文創大會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館起航。會上,大興區人民政府和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共同成立了全球首個以麋鹿文創為核心的「麋鹿文創聯盟」。麋鹿文創聯盟成員和業內相關專家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館報告廳匯聚一堂,圍繞文創領域前沿話題、熱門熱點,深度挖掘麋鹿文化,共同探討麋鹿文創的未來,著力打造麋鹿文創品牌。傳統文化正成為「活」在當下的潮流文化,以麋鹿IP構建為核心,繼而打造中國文化符號的全新文化產業方式是文創發展的新趨勢。
  • 北京麋鹿文創大會成功舉辦 「麋鹿IP」正式發布
    北京商報訊(記者 方彬楠)11月20日,以「麋鹿IP繽紛未來」為主題的北京麋鹿文創大會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館正式起航。同時,大興區人民政府和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共同成立的「麋鹿文創聯盟」也將開啟第一次理事會,這是全球首個以麋鹿文創為核心的聯盟。
  • 130頭野生麋鹿驚現長江兔兒洲,專家:麋鹿喜歡在風口活動
    記者迅速與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監利縣相關部門取得聯繫,麋鹿自然保護區專家迅速趕往現場,經麋鹿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現場監測,野生麋鹿並不是被江水圍困,而是在麋鹿保護區範圍內自然遷徙。「我們在長江例行巡邏中,發現建監利段兔兒洲上有100多頭麋鹿。」嶽陽海事局監利海事處工作人員鄧先生說,現在長江水位上漲,江水已滿上兔兒洲,擔心麋鹿會有危險。
  • 麋鹿會不會迷路
    小時候我聽過一個關於蒼耳的故事,說的是一個渾身帶刺的蒼耳粘在了一隻前來覓食的麋鹿的身上,麋鹿把蒼耳帶到了很遠的地方 所以我小時候就幻想著有沒有一隻麋鹿能帶我飛。直到長大後發現,我不是蒼耳,我是麋鹿,在群雄逐鹿的社會裡躲避著各種廝殺,帶著那可憐的積蓄走南闖北,馬上相逢無紙筆,我就微信轉給你。 如果我是麋鹿,我願意去水草豐沃的地方,願意去天敵少的地方,哪怕我迷路了。但畢竟我不是麋鹿,所以今天打算分享一些有關麋鹿種群物種保護的故事。
  • 為什麼麋鹿長得「四不像」?
    麋鹿是一種我國特有的鹿類動物,它有一個廣為人知的俗名叫「四不像。」人們在觀察麋鹿時,總能從它們的身上找到一些常見動物的影子,久而久之,就總結出了「臉似馬非馬,角似鹿非鹿,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這樣四個最為明顯的特徵。麋鹿為什麼會長得「四不像」?麋鹿的四個「不像」中蘊含了怎樣的科學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