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受威脅的因素
現生麋鹿被稱為達氏種,從已發現的化石看,麋鹿屬中還有4種,即雙叉種、晉南種、藍田種和臺灣種。麋鹿是一種僅限於第四紀中後期的動物,從已知的190多個麋鹿化石出土地點確認,歷史上麋鹿的分布區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遼寧的康平,南到浙江餘姚,東到沿海平原及島嶼。到了晚更新世,麋鹿種群迅速發展,到全更新世中期達到鼎盛,但商周以後麋鹿迅速衰落。
原始人類由於人口密度低、生產力水平低,不構成對麋鹿的威脅。而商周以後,由於自然變遷、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為幹擾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斷減少。
從自然因素看,由於麋鹿是一種喜愛溫暖溼潤的動物,而中國近5千年來的氣溫是在逐漸變冷,沼澤和水域也明顯減少,自然環境的變化對麋鹿有較大影響。
從自身因素看,麋鹿是鹿類動物中較溫順的一種。據我們多年的飼養、觀察,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及梅花鹿和狍,發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馬鹿、白唇鹿那樣攻擊人,而且佔群公鹿見到人接近即逃跑。在哺乳期,人給幼仔打耳號、測量時,幼仔的叫聲只能吸引母鹿在遠處觀望,而不像其它鹿那樣,母鹿為了保護幼仔而攻擊人。雄性麋鹿之間為了爭奪配偶的角鬥是非常溫和的,沒有激烈的衝撞和大範圍的移動,角鬥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鐘,失敗者只是掉頭走開,勝利者不再追鬥,很少發生鹿之間的傷殘現象。公鹿佔群後,其它公鹿窺視母鹿時,佔群公鹿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趕走對方。以上這些特點決定了它們逃避敵害的能力差,較易被天敵和人類捕殺。麋鹿主要採食水生和陸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食性狹窄也是麋鹿生存受到威脅的自身因素。
人口增長和農業的發展,侵佔了麋鹿的生活地地域。人類的捕殺,嚴重影響了麋鹿的生存。考古學發現,1萬年至4千年前人類遺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的數量,與家豬骨骼的數量相當。可見當時麋鹿是被人類當作食物而遭到大量獵殺的。甲骨文中記載,古代一次獵獲麋鹿的數量達348隻。另外麋鹿還被製成治病和強身的各種藥品,《本草綱目》中記載,「麋茸功力勝鹿茸……麋之茸角補陰,主治一切血症,筋骨腰膝酸痛,滋陰益腎……」《彭祖服食經》、《家藏經驗方》及現代的《中醫方劑大辭典》中,用麋鹿茸、角、骨等做配方的方劑就有幾十項。麋鹿由此也就成為人類為治病而追殺的對象。
自然因素、麋鹿自身的因素是麋鹿分布區逐漸縮小、數量減少的原因,而人類活動的幹擾是麋鹿走向野外滅絕的決定因素。
我國古代對麋鹿行為學的認識
麋鹿是僅產於中國的動物,我國古代先民對麋鹿的行為有過不少的研究與認識。
1 群居性與社群結構。《三國志 魏書 張魯傳》的注釋中寫道:「張魯弟衛拒王師,夜有野麋數千衝壞衛營,軍大驚。」《後漢書 郡國志三》的「廣靈郡……東陽」條注中說:「縣多麋。」《博物記》曰:『千百為群,掘食草根,其處成泥,名曰麋。』」這些說明麋鹿是群居的。《緯略》是一本講解名詞出處和意義的書,其中關於麈尾一節寫道:「麋之大者曰麈,群麋隨之,皆以麈尾而傳。」 麈是領頭的麋,該文形象地寫出了頭麋與麋鹿群的關係。
2 麋鹿是溼地動物。麋鹿在溼地生活,善遊泳,遇敵害可以逃到沼澤或湖泊、河流中躲避。《曲海拾遺》寫道:「麋鹿善居澤,鹿因與居,亦善濟水。」《北齊書 李繪傳》:「河間崔謀恃其弟暹勢,從繪乞麋角鴿羽。繪答書曰:『鴿有六翮,氣則沖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海子、湖泊之意)』。」
3 自衛方法。群居對麋鹿的自衛有一定意義,西漢劉向(約公元前77~前6年)的《說苑 雜言》中有「麋鹿成群,虎豹避之」的說法,說明即使是兇猛的虎豹面對眾多的麋鹿野無可奈何,只好悻悻離去。
4 生活能力強。唐朝僧人皎然所著《姑蘇臺歌》中有「山中精靈安可睹,轍跡人蹤麋鹿居。」說明麋鹿在有人在車輛行駛的山中還可生活,可見它們的生活能力是很強的,只是人類的幹擾不要太甚。
麋鹿的興衰
麋鹿是中國特有的鹿科動物,也是中國目前物種重引進項目中唯一成功的例子。探討麋鹿的興衰歷史,發現它曾歷經了不受威脅、瀕危、極危、野外絕滅和人工復壯等幾個階段。
1 遠古時代至商周(公元前1711年~公元前)兩個朝代之前,人類對麋鹿的影響很少,此時期的麋鹿是不受威脅的鼎盛時期。
2 商周至漢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野生麋鹿開始減少,人們也開始馴養這種較溫順的動物。此時期野生種群和馴養種群並存,而野生種群還遠遠大於人工種群。例如商王有一次捕麋上了癮,於是就帶人策馬窮追不捨,從甲子到癸卯一共追了40天,捕獲麋鹿726隻。此時期麋鹿受威脅的主要原因是人為的獵殺。
3 漢朝至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野生麋鹿的繁盛時期已經過去。此時人類的生產力和人口發展速度較快,開荒種地、圍湖造田等活動加速了破壞麋鹿棲息環境,公元1050年後氣溫也逐漸寒冷。漢朝以前的文獻曾大量記載捕殺麋鹿的材料,而漢朝後的文獻對獵殺麋鹿次數和數量的記錄,都較以前大為減少。因此可以推斷,此時野生種群正在走向絕滅,只是在個別地區還有較大群體。
4 元朝至1900年之前,以及1945年至現在兩個階段。
元朝以後野生麋鹿非常少了,文獻記載寥寥人工馴養的種群已大於野生種群。馴養種群主要是當時北京南郊的南海子皇家獵苑,這裡從元朝開始建立獵苑到1894年被永定河洪水衝毀為止,前後3個朝代的皇帝將其做為狩獵場。1900年之前麋鹿的數量不超過300隻,成熟個體數捕多於250隻。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法國傳教士大衛(Amand David)發現了麋鹿,從此麋鹿被引到國外。根據零散的記載統計,1865年後的幾十年裡,西方各國從中國運走的麋鹿至少有19隻,這19隻多死於途中或在以後沒有繁殖,僅1876年運往柏林的1雄2雌繁殖了後代。1894年在北京的南海子因洪水衝毀圍牆,麋鹿失散;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時麋鹿又被獵殺。此時麋鹿在中國絕滅了。幸有英國烏邦寺的主人收集了18頭麋鹿放養在莊園中,到1914年數量發展到72隻,1945年發展到250隻,並開始向世界各地疏散。
5 目前,飼養麋鹿地點最多的是美國(40多個),飼養規模最大的是英國烏邦寺(600餘只),發展最快的是中國。到1999年繁殖期結束,中國的麋鹿已達800多隻。中國現已有3個散放或野生種群和20多個人工圈養小種群(動物園等地)。中國自1985年重引進麋鹿以來,已形成北京南海子種群、江蘇大豐種群、湖北石首天鵝洲種群。考慮到北京南海子種群受面積的制約,今後的種群增長速度會降低一些。石首種群因保護區的面積較大,自然條件好,周邊環境的陸續改善,北京南海子種群會進一步給予補充等因素,今後的增長速度將會進一步提高。中國麋鹿的數量將以17%左右的速度增長,到2000年會達到1073隻左右。而全世界麋鹿總數,到2000年將會達到3135~3900隻。(作者:張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