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四不像老師走一段麋鹿之旅

2020-11-22 中國環境報

   2月23日,舊忠橋南,這個微風拂面的午後,絡繹到來的「青睞」會員和已經在此等候的麋鹿苑宋苑部長像老朋友似的說笑間已集合齊整。各式座駕組成的車隊在宋部長的帶領下,打著雙閃,一字長蛇陣開拔,在公路上拐進一段顛簸土路,再穿過一條狹長的林蔭路,路轉盡頭忽見一道舊式的綠色鐵柵欄門,裡面鬱鬱蔥蔥的就是麋鹿苑了。

  拐進停車場,富有傳奇色彩的「四不像」老師已經站在路邊向大家揮手,他手執大喇叭指揮,車子有條不紊入庫。枝頭鳥鳴婉轉,大大小小的孔雀在屋簷上、山石頂、小路邊信步閒庭,優哉遊哉,宛如來到一個森林奇境。眼前的自然景象讓人驚喜,「你們看到的大多是引進的藍孔雀。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的古畫中畫的都是中國原產的綠孔雀。現在野生的綠孔雀瀕危到什麼程度?全國不超過五百隻,只剩下雲南紅河州一塊很小的生存地盤,建水電站是對它們的最大威脅。」 麋鹿苑的主人——「四不像」老師郭耕指著滿地溜達的孔雀,瞬間啟動科普模式。

  郭耕是一位堅定的動物保護主義者和科普作家,他長年為珍愛動物、保護生態而奔走呼號, 「我整天打交道的麋鹿,俗名『四不像』。我自己如今也變成了『四不像』。教師不像教師,導遊不像導遊,作家不像作家,專家不像專家。」郭耕幽默地向大家自我介紹。

  在接下來的講解中,他真正詮釋了自己的宣言,「為了那些瀕危動物,為了咱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我願一如既往地做我的『四不像』!」 尋訪剛一結束,會員楊奕就在群裡分享起她曾經在加拿大的植物園看到反思人與自然關係的展覽。她沒想到麋鹿苑有這麼好的生態人文設計,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小學課文裡提到多米諾骨牌滅絕動物墓碑,親眼看到真的是五味雜陳。更有會員或撰寫長文,或製作美篇發在群裡,紛紛表達自己的尋訪感受,「想回頭再走一次,重溫一路的風景。」

  當年寥寥無幾的「歸國華僑」,如今已是野生成群

  「青睞」的「生態導遊」郭耕,一路風趣幽默,「小喇叭開始廣播啦,嗒嘀嗒嗒嘀……小朋友們,再見……剛來就再見也太不像話了!」惟妙惟肖地模仿著六七十年代著名的「小喇叭」,大夥會心大笑。別看他近六十歲的人了,卻行走帶風、大步流星,一般人還真難跟上,不少人得小跑幾步才能不掉隊。

  「這棵樹上啊啊叫的應該都是小嘴烏鴉,大嘴烏鴉在哪兒看呢?北京動物園。」郭耕邊說邊走,很快來到麋鹿苑的北門,「從這裡看過去是著名的大紅門,就是後來延續使用的地標。朱棣進京在城南建了皇家獵苑,正門就是大紅門,1414年明成祖時建的,1955年被拆掉,從此大紅門有名無門,三年前我極力推動在此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建了景觀大紅門。」郭耕告訴大家,說麋鹿,自然要從皇家獵苑的歷史說起,南海子曾經是元、明、清的皇家獵場,主要的狩獵對象就是麋鹿。明代皇家苑囿以土牆相圍,面積很大,是北京城的四倍,清代改為磚牆,擴建成九座門,大紅門、小紅門、角門……這些很熟悉的地名都是當年皇家獵苑的名字。

  轉過門來,郭耕指引大家抬頭看,「這個題字是著名書畫家黃苗子1985年為麋鹿苑回歸所題寫。」古樸的大門匾額上三個蒼勁有力大字「麋鹿苑」,牆頭的幾叢枯草似乎在訴說著當年老輩人為麋鹿回歸的奔走呼號,自有一番厚重滄桑感。合影后,郭耕邊走邊指著路邊的麋鹿雕像說,「麋鹿為什麼叫『四不像』呢?因為它長相特殊,犄角像鹿,面部像馬,蹄子像牛,尾巴像驢,看上去似鹿非鹿,似馬非馬,似牛非牛,似驢非驢。」

  「觀察鳥類,看地上的鳥糞就能知道。」跟著郭耕說笑間穿過小路,他指著一個巨大雕像告訴大家,「石雕作品取自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的國畫《乾隆大閱圖》。」看過去,雕像正面有乾隆在南苑所書詩句「綠野平鋪天鹿錦,好教親試佶閒騮。南苑雙柳樹,厥名亦已久……」郭耕說,「也恰恰是因為麋鹿作為皇家的狩獵對象,這個物種才得以延續,並不是想像中的『打獵被打沒的』。」

  郭耕還總結出麋鹿保護的「三國演義」——是中國人、英國人、法國人的共同努力。從科學角度來說,南海子是發現麋鹿物種並得到動物標本的地方,紀念碑就安放在此。這座由郭耕設計的紀念碑從北面看酷似一把鑰匙,取「科學發現是開啟自然殿堂大門的鑰匙」之意。浮雕設計得很巧妙,利用鑰匙一側的凸起,從南面看,像戴維神父手持望遠鏡向西窺探,同時與西側的麋鹿雕像取得視覺上的銜接。

  戴維神父是誰?看到大家面面相覷,郭耕笑著說,「他發現的動物你們肯定都知道:大熊貓、金絲猴、娃娃魚、羚牛……包括麋鹿。戴維神父在中國逗留了13年,向西北到了包頭,向西南到了四川雅安,向東南到了福建武夷山。清同治年間,他到北京南郊來考察,隔牆相望,看見了麋鹿,他沒有見過,轉悠了幾個月也進不去皇家獵苑。怎麼辦?在一個月黑風高夜買通守衛,得到了麋鹿頭骨角的標本,由此揭開了西方人對麋鹿的認識。」

  在他生動的講述中,大家了解到,次年麋鹿的標本坐船到達巴黎,由巴黎自然博物館米勒·愛德華館長鑑定後公布於世。西方人驚訝地發現這是一個新的屬,繼而轟動了西方科學界,為了紀念戴維神父發現了麋鹿,便命名為「戴維神父鹿(Pere David’s deer)」。戴維神父繼續留在中國考察,並於1865年在四川雅安發現了大熊貓物種。關於大熊貓英文名字的由來,有戲說是戴維神父把自己名字的頭五個單詞挑出來組成Panda,這番中英文間雜、表情活潑的講解,讓大家收穫了很多「第一次知道」。

  英國第十四世貝福特公爵的石碑與戴維神父相隔而望。他的祖上第十一世貝福特公爵在100年前接收了散失於歐洲的18頭麋鹿,並在其莊園烏邦寺復興了麋鹿種群,使這個流離失所、瀕臨滅絕的物種轉危為安。1985年,第十四世貝福特公爵將麋鹿送還中國,使麋鹿結束其漂泊海外近一個世紀的華僑生涯,得以還家。

  聊以安慰的是,34年過去,麋鹿已經從當年回歸時的38頭,在麋鹿苑不斷繁衍,增殖上千,目前已發展為全國共38個保護地。當年寥寥無幾的「歸國華僑」,如今已是野生成群,鹿丁興旺,出沒於大江南北。中原逐鹿,俱成現實。

  風蕭蕭兮易水寒,眾生一去兮不復還

  走在路上,大家紛紛感嘆這裡竟然有這麼多大大小小的科普展示,郭耕不禁自豪地介紹說,幾乎大多數科普設施都是他本人創意設計的。說話間,一個巨型麋鹿角雕塑出現在眼前,「麋鹿是實角類動物,牛、羊等是洞角類動物。實角類動物的角每年長,每年又脫落。洞角類動物的角不脫落,一輩子就長一副角。怎樣識別麋鹿的角?倒過來呈三足鼎立擺放,能站住的就是麋鹿角。」

  轉過身,一隻木箱子立在路中間, 「這是什麼?」令人好奇。「這裡放著的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動物,誰膽子大?來給打開。」一位會員自告奮勇上前打開一看,還有一道門,再打開,還有一道門,「這裡面是一種哺乳動物,肉不可食,毛不可用,卻很厲害,殘殺同類,隨意侵害異類。來繼續打開!」隨著會員一把拉開最後一道木門,「哇,太可怕了!」裡面到底是什麼動物?原來是一面鏡子,所有人的面孔映在其中,箇中寓意,不言自明。「嘿呦!太有趣了。」「真特別適合給人類看看」。

  再往前走到了蜜蜂的家,一組水泥築的蜂巢,「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沒有蜂蜜我們人類活不過四年。為什麼呢?」郭耕繼續揭秘:「如果沒有蜜蜂授粉,人類的農業會極大受損。」話音剛落,郭耕帶頭,大家紛紛鑽進蜂巢裡,感受「蜜蜂大家庭」,體會這個以最少材料、建成最大空間,最薄結構、獲得最大強度,令人類建築師都稱奇的建築典範。他告訴大家,釀造一公斤蜂蜜,蜜蜂要往返飛行45萬公裡,採集100萬-500萬朵鮮花,真是「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忙」。

  繼續向前走,一個大到足可容納一人的水泥燕窩呈現在大家面前,郭耕跳進燕窩裡問大家,「燕窩能幹啥呀?」「可以吃。」「啊,可以吃,憑什麼呀?」這一刻的郭耕仿佛是在為金絲燕發聲:「燕窩是金絲燕用唾液拌海藻築成的巢,是燕子的產房,當人們把新婚之燕辛勤築在巖壁的『產房』撬走後,它們便無家可歸,無處產卵。『新婚燕爾』的燕子常常慘遭喪家之痛。嘴下留德吧,吃客!實際上,燕窩的營養不及一個雞蛋。」

  一路走來,不少遊客被郭耕的講解吸引,紛紛加入到隊伍中,「大家蹲下試試能聽見什麼?」 很多小朋友迫不及待把耳朵貼在地上的一根木樁上,「聽到什麼了?咔嚓咔嚓,我剛剛撓來著。」一頭霧水的眾人頓時被逗得哈哈大笑,郭耕卻一本正經地說:「人類要學會換位思考,你只有親近自然,愛得深,萬物才會向你傾訴。」看到很多小朋友鑽進旁邊的巨大鳥籠子,郭耕和他們玩到一處,「誰有鎖,咣當鎖上了。嘗嘗什麼滋味,待一天會怎樣?待一個月會怎樣?待一年呢?小鳥常常無罪被關押,而且被判的是無期徒刑。」

  向東行,一套有四個漢字組成的雕塑立於路邊「森、林、木、十」,從森林到十字架,令人深思,是誰把蔥蘢變成荒蕪?是誰讓森林只剩獨木?是誰將生機引向滅亡?是誰使大地成為墳墓?與這套十字架相對應的是「世界滅絕動物公墓」,由長長的多米諾骨牌構成的滅絕動物墓區綿延而去,倒下的骨牌象徵人類導致滅絕了的動物,比如渡渡鳥;將倒未倒的,象徵瀕危動物;而仍屹立著的骨牌則象徵著現存的物種。在現存物種的行列中,有一塊骨牌上赫然寫著「人類」,面對倒下的人類導致滅絕的骨牌,著實令每一個人汗顏。

  墓地盡頭的石碑上,刻有滅絕動物墓志銘:風蕭蕭兮易水寒,眾生一去兮不復還!

  「工業革命以來,以文明自詡卻無限擴張為所欲為的人類,已使數百種動物因過度捕殺或喪失家園而遭滅頂之災。當地球上最後一隻老虎在人工林中徒勞地尋求配偶,當最後一隻未留下後代的雄鷹從汙濁的天空墜向大地,當麋鹿的最後一聲哀鳴在乾涸的沼澤上空迴蕩……人類,也就看到了自己的結局!善惡終將有報,獵天必被天獵。當人類造成的物種滅絕事件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紛紛倒下的時候,作為自然物種之一的人類,你就能倖免於難嗎?」郭耕激揚澎湃的講演令人仿佛看到動物倒下的觸目驚心的場景,在每個人心中都敲響了一記警鐘。

  如果你學會了觀鳥,就相當於獲得了一張進入自然劇場的門票

  轉向南行,一道「麋鹿文化橋」橫跨南北,長長的欄杆兩側題寫了很多古人關於麋鹿、關於南苑的詩詞和記載。《孟子·梁惠王》中的「孟子見梁惠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有此不樂也」。《墨子·公輸》中的「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在郭耕一一講述中得知,古時中國的雲夢澤麋鹿數量一度要比人還多。說到詩詞,郭耕也信手拈來,隨口暢吟,納蘭性德的「宮花半落雨初停,早是新涼徹畫屏」,以及蘇軾名句「我坐華堂上,不改麋鹿姿」。他告訴大家,麋鹿在古代被看做是隱士。

  郭耕還告訴大家,春天萬物滋育,麋鹿也開始忙著產子和進補。除了每天清晨和黃昏,麋鹿大吃一頓以外,其餘的時間都在泥水中休息和反芻。五一是麋鹿的生產節,這期間小生命的紛紛降生為麋鹿苑的春天平添了幾分生機。夏天,正是麋鹿的哺乳期和發情期,公鹿們為了爭奪鹿王,渾身滾滿了黑泥,頭上頂著亂草,相互追逐打鬥,身體逐漸消瘦。母鹿為了哺育小麋鹿,也會消耗大量的能量。母鹿和幼子相依為命,此時最能深刻體會古人「呦呦鹿鳴,食野之蘋」的意境。秋天,麋鹿的食慾變得出奇的好,逐漸變得肥壯起來,蓄積過冬的脂肪。冬天,厚厚的脂肪讓麋鹿趴臥在寒冷的地上也不會感覺到寒冷。它們喜歡刨開冰面飲水,如果冰面太厚,它們就吃一些冰碴或者雪。

  「我們的工作關鍵是建設保護好適合麋鹿生存的生態環境,麋鹿是溼地生態的旗艦物種,保護好麋鹿為首的動物,各種溼地動物就會相應得到保護。」在這裡麋鹿自由徜徉著、等待著一個個春天的到來,不用擔心迷路不知返,過著超然物外的「隱士」生活。

  走進密林深處的木棧道,更顯自然壯觀、古意蒼茫。郭耕提醒大家拿出望遠鏡,拉開長焦,指點道「看我們正前方的樹上,一米多高、站立的灰色的是蒼鷺,平時不上樹,它們這個季節繁殖時上樹。」 「哇,好可愛。」「就一直站在樹上那個,很大的體型,真美呀!」大家互相指點,嘖嘖讚嘆。

  「看那邊,還有黑天鵝。眼前冰化的岸邊有綠頭鴨、斑嘴鴨。」順著郭耕手指的方向,大家紛紛看去。「快看,地上的孔雀開屏啦!」隨後一陣驚呼,在棧道下漫步的一隻綠孔雀,慢慢展開漂亮的尾羽,一邊鳴叫一邊轉動,優雅極了。走完長長的科普棧道,算是匆匆把麋鹿苑轉了一圈,夕陽之中認識完「古字中的麋鹿」文化牆,又看到麋鹿苑內唯一的「古蹟」崑崙石——乾隆詩碑,四面分別刻有乾隆皇帝書寫的春雲詩、雙柳詩、雜言詩和海戶謠。不禁令人感嘆,自然與人文,在這裡相映成趣。

  天色未暗前,到達保護核心區飲鹿池畔的觀鳥臺,在此既能一覽大自然,又不會打擾動物,孔雀、綠頭鴨……在這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郭耕告訴大家,這個觀鳥臺設計在麋鹿散養區的圍欄外,「眼前的環境就是典型的溼地,我作為觀鳥愛好者有句名言,如果你學會了觀鳥,就相當於獲得了一張進入自然劇場的門票,而且是終生有效。」 在觀鳥臺的內部有大量的文圖介紹觀鳥常識,「您若愛鳥,請來觀鳥,切莫關鳥」的木牌流露出設計者的良苦用心。

  「這裡最大的明星是左邊的東方白鸛。」對於人們眼中動物的「忠貞不二」,郭耕向大家繼續科普,一夫一妻在動物學稱為單配製,單配製的動物公母長得一樣,比如鶴、長臂猿、老虎。一夫多妻的是多配製,比如獅子。但這並不是由忠貞決定的,而是由體型決定的,一般外貌差別越大越是多配製。

  最後,有人追問「四不像老師」的由來,郭耕笑著告訴大家,「1983年,我畢業於人民大學貿易系,後來順理成章地做起了商人。雖然經商很好,但是因為喜愛動物轉行當了一名動物飼養員,1987年到北京瀕危動物馴養繁殖中心從事動物繁育和野外考察,1998年至今到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從事研究教育工作。」這種「愛一行幹一行」的熱情和對動物對自然的精神追求,使他吸粉力十足,在場會員頗為感動,紛紛跟郭耕合影。

  臨別,所有人不禁流連回望這遠離都市喧囂的世外桃源,冰消河開波光瀲灩,成群的野鴨伴隨鶴鷺臨水而立,遠處麋鹿點點,那份安詳和靜謐,只有用平淡之心才能感受到。不僅僅是憑欄回望,更多人是在用心體驗著這時光輾轉的輪迴,用心回望人類在大自然中的責任。文/本報記者 李喆

  供圖/梁伊伊

相關焦點

  • 在江蘇鹽城,隱藏著麋鹿的故鄉,就是傳說中的「四不像」!
    它其實是麋鹿的別稱,它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是神話傳說中的常客。,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而得名,已有300多萬年的生命歷史。四不像【景點導覽】大豐灘涂第一門相傳,姜子牙受命於元始天尊,為興國滅紂,出山輔助周武王,期間,姜子牙騎著四不像到處遊說,為使六神歸位、百戰百勝,還在東海之濱修築封神臺。
  • 麋鹿、馴鹿、駝鹿、馬鹿、傻狍子,傻傻分不清?扒一扒鹿的那點事
    小編臨危受命,因為正入迷幾天後的麋鹿苑探寶活動,所以果斷選擇了某寶爆紅的麋鹿款,果然美得很。掛好正得瑟著,被飄過去的科普老師輕瞄了一眼,嗤之以鼻:「根本就不是麋鹿」。      啥?店家明明寫著「麋鹿掛畫,保真包郵」,憑啥看一眼就說不是?難道是帽子的顏色不對?
  • 「四不像」,是時候展現你的魅力了……
    「四不像」,是時候展現你的魅力了…… 2020-11-20 16:0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華夏土著變「海歸」,北京南苑麋鹿苑,演繹麋鹿失而復得傳奇故事
    02華夏土著變「海歸」麇鹿是中國特有的鹿科動物,俗稱「四不像」,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它的角像鹿,臉像馬,蹄像牛,尾巴像驢。麋鹿喜歡在溼地環境中生活,野生種群主要分布在黃河和長江的中下遊地區。但由於地理環境的變遷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其棲息地不斷減少。
  • 四不像是什麼動物 四不像是什麼動物啊
    四不像是什麼呢?在神話故事中姜子牙的坐騎就是四不像,其實在現實中也是有四不像的,那四不像到底是什麼呢?四不像就是麋鹿,是世界珍稀動物,屬於鹿科。因為它頭臉像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驢,但從整體看哪種動物都不像,因此得名四不像。
  • 子牙坐騎「四不像」原型是麋鹿還是駝鹿?看看體型應該是哪一種
    在我國神話故事《封神演義》中,姜子牙騎著一頭被叫做「四不像」的神獸,原本為元始天尊坐騎,被送與姜子牙,傳說這隻神獸的犄角像鹿的角,面部像馬面,蹄子像牛蹄,尾巴像驢尾,總之它就是似鹿非鹿、似馬非馬、似牛非牛、似驢非驢的一種動物,因而得名「四不像」。
  • 麋鹿是我國的一種珍稀動物,《麋鹿》教學設計帶你認識麋鹿
    了解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以及它的傳奇經歷。3.讓學生知道麋鹿是我國的一種珍稀動物,教育學生保護動物,保護自然環境。教學重點:了解麋鹿的特點和它充滿傳奇色彩的經歷。教學難點:讓學生知道麋鹿是我國的一種珍稀動物,教育學生保護動物,保護自然環境。教學準備:1.布置學生查閱資料,了解麋鹿的有關知識。
  • 瘋狂刷屏的「麋鹿測試」,到底是什麼?
    而最近一段時間裡,一個較為小眾的測試內容火了起來,就是「麋鹿測試」的視頻。什麼是麋鹿測試雖然我們總把「麋鹿測試」四個字掛在嘴邊,但說到底這其實是個烏龍翻譯麋鹿測試起源於北歐和北美,主要是用來模擬在車輛急速行駛的時候,路上突然蹦出來一隻麋鹿的情況。麋鹿身材魁梧,體重跟一頭牛也差不到哪裡去。而且四肢纖細,主要的重心都在它強壯的軀幹上。
  • 觀看「四不像」麋鹿,欣賞大自然風景
    但是為了安全,還是不要隨便下車,免得溫馴的麋鹿以為你想傷害它而奮起反擊。放養的麋鹿常年見識到太多的遊人,它們早就習以為常了,遊覽車的陸續經過對它們毫無影響,它們繼續著自由自在的生活。乘坐遊船遊覽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從水路繞行一周,可以看到水裡成群結隊的野鴨,幸運時還可以看到正在遊泳跋涉的麋鹿呢!
  • 為什麼麋鹿長得「四不像」?
    麋鹿是一種我國特有的鹿類動物,它有一個廣為人知的俗名叫「四不像。」人們在觀察麋鹿時,總能從它們的身上找到一些常見動物的影子,久而久之,就總結出了「臉似馬非馬,角似鹿非鹿,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這樣四個最為明顯的特徵。麋鹿為什麼會長得「四不像」?麋鹿的四個「不像」中蘊含了怎樣的科學道理?
  • 「神獸」四不像和九尾妖狐只是神話?觀影前必看
    「四不像」竟是瀕危動物「四不像」的過去和現在電影中姜子牙的坐騎——四不像,現實原型為麋鹿。麋鹿屬於鹿科麋鹿屬,中國古代稱之為麈,其頭臉細長似馬、角多叉似鹿、頸長似駱駝(一說為蹄似牛)、尾端有黑毛,似驢,因此又被稱為四不像。體長達兩米,重約300千克,雄性有一對大角。
  • 「中國麋鹿之鄉」首次拍到全球最大野生麋鹿種群母鹿產仔影像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6月4日,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公開了一段麋鹿產仔的視頻,這是首次拍到的全球最大野生麋鹿種群中母鹿產仔的珍貴影像。視頻記錄的是4月4日12時左右,保護區內一頭野生雌性麋鹿自然分娩的部分過程。畫面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麋鹿的前蹄。每年四五月份是麋鹿的生產旺季。為了記錄下麋鹿野外生產的視頻資料,今年初,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加大了野外麋鹿的監測力度,廣泛採用紅外相機實施專項監測。
  • 中華麋鹿園:你想知道的麋鹿都在這裡
    不像馬卻頭臉像馬;不像鹿卻角像鹿;不像駱駝卻頸像駱駝;不像驢卻尾巴像驢。這就是麋鹿「四不像」名字的由來。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四不像」是元始天尊起的名字,但是這種說法無法考證,也就博君一笑了。麋鹿是鹿科中叫溫順的一種。
  • 重返故國三十四年 「四不像」跨越滅絕邊緣 麋鹿安好
    20年前長江特大洪水,李政記得在長江大堤查看洪水情況時,發現江面上有幾個黑點從長江對面遊過來,等近了看,竟然是一種長得像馬,頭上卻頂著像枝杈般大角的不知名動物。突然,周圍有個上了年紀的老百姓用嶽陽話喊:「四不像,四不像!」人群開始喧譁,不少老人朝江叩拜起來。
  • 回歸中國的「四不像」麋鹿:在中國絕跡85年後失而復得
    麋鹿是中國特產的世界珍稀動物,堪與大熊貓、東北虎媲美。自古以來,麋鹿俗稱「四不像」,因為它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然而麋鹿這一特有物種,由於八國聯軍入侵,麋鹿在1900年消失在永定河畔,從此在中國絕跡。
  • 北京鴻雁南下「探親」鄱陽湖麋鹿
    本報訊(記者 陳強)近日,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驚喜地發現,3隻帶有跟蹤器的鴻雁,去年年底從北京麋鹿苑出發後,飛行1300餘公裡到達了鄱陽湖,並且已經停留了半個多月。「難不成它們是去『探親』的?」
  • 麋鹿重歸故裡35年:「文化+」釋放麋鹿文化潛力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記者羅鑫)古樸清麗的麋鹿瓷器、時尚便捷的麋鹿手袋、栩栩如生的麋鹿角模型、象徵「福祿壽喜好運來」的麋鹿四季文創系列產品……豐富多樣的麋鹿文創產品20日亮相第三屆北京(國際)麋鹿文化大會。
  • 北京的奈良公園,南海子公園200隻麋鹿上線,北京遛娃好去處
    南海子公園是北京最大的溼地公園,面積相當於四個頤和園之大。在公園裡西北角的一片地方,有寶藏景點-麋鹿苑,數量成群、可可愛愛的麋鹿成了吸引市民前往南海子公園遊玩的主要原因。介紹一下麋鹿:麋鹿又叫四不像,因其犄角像鹿,面部像馬,蹄子像牛,尾巴像驢而被稱為四不像。
  • 【麋鹿苑金秋一日】探秘麋鹿苑植物王國,成為植物小達人
    走進麋鹿苑,和老師一起尋找答案吧~在這個秋天,拒絕走馬觀花,讓專業老師帶你走近自然,探秘植物王國,領略進化的奇妙。聽完老師解密,是否對見證植物的生長非常好奇,不急,看看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什麼?報名以家庭為單位,5個家庭成團,10個家庭滿團不支持單飛(繳費前,請致電韓老師13910726106 確認活動剩餘名額)報名方式/時間
  • 回歸中國的「四不像」麋鹿:失而復得三十三年
    、本土滅絕又會重新孕育壯大的這塊溼地,繼續麋鹿的中國故事。  麋鹿俗稱「四不像」,是我國特有的野生動物,珍稀程度媲美大熊貓,距今已有二三百萬年的生命歷史,大約與人類同步。由於地理和氣候的原因,麋鹿曾廣泛生活在東部廣闊的江河湖泊等溼地環境,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溼地被嚴重破壞,加之過度獵殺,明代以後,麋鹿在野外逐漸消失,僅剩在皇家獵苑中倖存的少數。最終,由於八國聯軍入侵,麋鹿在1900年消失在永定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