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晚上都要刷微博和某音刷到凌晨一點多,看完所有的熱搜,看看最近又新出了什麼綜藝,又有哪些時興的網絡熱梗…如果我不這樣,我就會難以入睡。」
這是我們前天收到的一條後臺留言。
「具體原因是什麼我也說不上來,只知道自己好像一直緊繃著神經,很害怕掉隊。」
事實上,這種情況並不是個例,甚至這種害怕掉隊的「強迫性」行為,已經成為了一種在年輕人中很常見的現象。
我們要一直把照片修到滿意才肯發到朋友圈。
新出的遊戲要玩,熱門影視我們一定要看。
為了到新開的網紅奶茶店打卡,我們願意排隊一小時。
……
這些現象背後,其實是也許我們自己都無法覺察的——身份焦慮。
01 我想成為別人眼中有趣的人
2017年的夏天,我從武漢來到了北京實習,在那個夏天,嘻哈火得一塌糊塗。
身邊所有的同事們都在討論著「Rap"、"Freestyle"、"押韻」還有廠牌「Gosh"。
我沒有看那個綜藝,之前更沒有接觸過這些文化,對他們討論的話題自然也不太了解,在同事們給我拋梗的時候,我只能尷尬的笑一笑。
於是他們說:
「不是吧,你連布瑞吉是誰都不知道?」
「你平時不上網嗎?」
「你喜歡的東西也太old school了吧。」
最後這句話,還是我去某度搜索了才知道是什麼意思。
但真正讓我決定做出改變的,是那天我路過茶水間聽到的同事們的談話:
「啊?那個項目你要讓阿藏來跟嗎?最近流行的梗他一個都不懂,這個人很無聊誒。」
就這樣,我熬夜一周準備的資料,全打了水漂。
我用了一個雙休的時間惡補了這些所有的新鮮詞彙,聽了嘻哈熱曲榜TOP50,專門練習了一段"freestyle",甚至還專門背了一些韻腳。
漸漸,我成為了他們眼中的「一個可愛的人」。
甚至之前準備了一周的那個項目,也失而復得了。
在那之後,我每天都會專門抽時間,去看這些新鮮的詞彙,不光是嘻哈,而是網絡中所有的新鮮。甚至每個雙休我都會去進行線下社交,去接觸那些「新鮮」。
我看直播,去桌遊club,後來「狼人殺」火了,「劇本殺」也火了。
我聽音樂節,去livehouse,後來「樂隊的夏天」火了。
我看脫口秀,去看脫口秀現場,後來「笑果文化」火了。
……
在他們眼裡,我好像永遠都是半個圈內人。
但如果有人問我,我喜歡這些東西嗎?
我自己也不知道答案。
我需要做的只是做好充足的知識儲備,然後等待著任何一種「新鮮」成為熱潮,等待著我成為他們認同的社交熱詞的中心。
一個有些諷刺的事情,之前那個茶水間說我無聊的人,最近幫我介紹了對象,給對方女生的推薦理由是:阿藏是一個有趣的人。
02 這種強迫叫身份焦慮
我相信很多人都思考過這樣的問題。
在他人眼裡,我是怎樣的一個人?
他們眼裡我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
隨著時代發展,社交群體被細化,我們也被根據愛好、性格、三觀…分為了一個又一個的圈子。
我們總是擔心我們沒有做到什麼事情,或者做了什麼其他的事情,而被我們所處的社交群輕視或不認同,或者阻礙我們進入我們想進入的圈子。
網絡衝浪人永遠在熱梗時事第一線、球迷們掙扎著早起看球賽直播、科技迷要入手最新的器材、美妝博主需要不斷購置新品、粉絲都在花錢打榜買代言產品……
我們都在被「身份認同感」所驅動著自我壓榨自我強迫,在收穫認同的同時,我們也收穫了更多的焦慮。
上述故事的阿藏說:「我每天被安排的很滿,很少有用來真正自我放鬆的時候,一旦我發現自己錯過什麼熱點後,我就會焦慮得睡不著,有的時候要吃兩顆褪黑素。」
而這,就是典型的身份焦慮。
03 為什麼會有身份焦慮
在了解身份焦慮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什麼是社會身份認同。
通過社會角色,我們回答「我是誰」的問題,我們身處的社會群體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視界框架,在這個框架內的我們,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贊成什麼、反對什麼。我們通過這些行為存在於社會中並通過角色獲得社會身份認同。
加拿大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說到:「日常生活中的人們就像舞臺上的演員,要努力的展示自己,以各種方式在他人心目中塑造自己的形象。」
這就是通過「印象管理」而獲得社會身份認同。
身份焦慮——其實是基於我們對社會身份認同的需求基礎上的焦慮。
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一書中提到:「人對自身價值判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不確定性,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人對我們的看法。」
我們會因為我們所處的社會群體中他人的讚美而感到滿足,也會因為他人的忽視和批評而悶悶不樂。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一件事?
你是誰,你該做什麼,回答這些問題真的需要參考他人嗎?
04 社會認同只是皇帝的新衣
每個人都渴望被看見、被誇獎、被關懷,所以有人渴求身份、地位、追求名利,渴望認同,但本質上,我們只是在追求被世界愛著的感覺。
可並不是只有成功的人才值得被愛。
成功也並不是單一的。
成績好、外貌好、名利雙休、財富地位,開朗有趣…這些只是社會和商家向我們灌輸的「成功論」。
引用TVB的一句經典名句:「做人嘛,最重要的當然是開心啦。」
擺脫身份焦慮,我們需要的做的或許只是縮小自己的社交圈,結交一些真正的朋友,重新找到自己的喜好,找到自己的位置。
每個時代都會有人無法、或者是不願溫順的變成別人眼中期望的樣子,但是他們不應該被人稱為失敗者或者小角色,他們有資格擁有更好的稱呼。
別人對你認同也只是一件皇帝的新衣,脫下它吧,它已經長滿蝨子了。
【今日話題】
你混過什麼圈子嗎?
你現在對混圈有什麼看法?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
Soul星人類觀察室
專注時下年輕人 情感 | 社交 | 心理 話題
願你的世界總有溫暖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