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學發展前沿
神經教育學是教育學的一科前沿學科,它融合的神經學科,心理學與教育學,旨在為教育孩子提供科學的輔助。
從神經科學角度來說,孩子在早期的時候,大腦容量的發育達到90%,大腦神經的突觸是呈倒U型,早期發展到達巔峰,成年之後又逐漸緩慢下來,使得早期兒童的大腦具有高度的塑造性。
此時,在大腦神經發育當中,感覺與視覺神經最為發達。孩子最初開發的的是感覺與視覺,通過對四周環境的感覺與視覺來傳達意識,指導行為。
二:教育指導意義
根據孩子成長特點,早期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孩子創造一個豐富多彩,奇幻有趣的環境。刺激孩子感官的發育,獲得活動經驗,開發孩子智力。
致於如何創造一個豐富多彩,奇幻有趣的環境,這可以從「玩」中創造,通過玩來探索世界。
當然,這個玩不是單純的玩耍。就目前很多孩子,小小年紀開始沉迷手機,讓人不勝感嘆。手機本質上是一個機器,一個獲取資訊,信息交流的工具。然而,在信息發達的今天,孩子受到的衝擊十分巨大。就像哥倫比亞發現新大陸一樣,一頭扎進這個虛擬世界,無法自拔。這個現象的形成,是由於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找到自我,於是開始尋找某些東西來代替。而網絡世界恰恰好可以滿足孩子的欲望。
三:回歸現實
回到前面的話題。孩子早期的教育,主要任務就是為孩子創造一個豐富多彩,奇幻有趣的環境。
現實生活中,例如玩具,親子遊戲,故事。這些都可以激發孩子的想像力,鍛鍊孩子的思考能力,培養孩子持之以恆的精神。相比虛擬世界,現實生活具有即時性,情感交流的通暢性。就拿講故事來說,父母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時刻留意孩子的情緒,進行及時溝通,達到情感的交流。
而角色扮演,則是孩子通往榜樣的一個重要的途徑。什麼是角色扮演?簡單可以理解為孩子模仿偶像的行為語言。當年一部電視劇《青年醫生》,影響了多少孩子。孩子喜歡上某個人,某個角色,於是開始模仿,激發內在的潛力,向目標進發。其實,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某某科學家自少崇拜某個偉大的科學家。角色扮演可以讓孩子體驗到榜樣的思想情感,逐步認識未來職業的責任和價值觀。
所以父母理應更加注重現實生活,為孩子打造一個豐富多彩,奇幻有趣的環境。
四:用發展的目光看待孩子
當然,儘管大腦的發育期是早期,但是大腦是終身可塑性。因為大腦是隨著外界的刺激而改變神經網的連接,海馬體的神經細胞持續產生新的神經元。經過科學的實驗,情緒的變化,特別是負面情緒會讓大腦的活化程度會降低到常人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說明,情緒會影響大腦的運作,同時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傷害。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一定要控制好情緒,不能傳遞負情緒。
場景:最近網上經常流出一段視頻,父母輔導孩子寫作業,最後連父母都崩潰了。其實在輔導孩子當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做作業比較慢。父母開始變得不耐煩,對孩子吼,你怎麼這麼慢?
題目講了一遍又一遍,孩子依然懵懵懂懂。父母急了,張口就罵,你怎麼這麼笨,我都講了幾次,連這麼簡單的知識都掌握不了,你把我氣瘋了……結果,輔導孩子的父母崩潰了,孩子的作業也沒有做好。
回顧整件事情,目的是輔導孩子學習,但效果恰恰相反,不但沒有達到目的,還給孩子造成了心理負擔。父母噼噼啪啪地數落,孩子的情緒受到了影響,做作業的速率也越來越來慢,做題的錯誤也越來越多。孩子的狀態也影響到父母,形成了一個惡循環。這個看似很難解開的惡循環,主要的原因是父母的情緒沒有做好控制。
面對孩子的不足,不能一味地指責,不能急於一時,情緒處理不當,會造成孩子厭學,甚至產生負向作用。
要知道,大腦是終身可塑性的,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教育是一件漫長而又浩大的工程,要像春風化雨一樣,潤物細無聲。及時的疏導,用積極的情緒來刺激孩子的大腦,會讓大腦分泌激素,給孩子帶來愉快,事情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從神經學科得出大腦終身可塑性的結論,其實是與終身學習的觀念是一致的。要學會用發展的目光看待孩子,因為孩子是一個發展中的人。
總結: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面臨著很多問題,這就要求孩子學會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父母應該是一個啟動鍵,打開孩子的未來。父母需要做的是,根據大腦的發育特點以及孩子的個性,用科學的知識和方法來教育孩子,為孩子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