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說的世界格局,是由4個關鍵詞組構成的。第一個是大國和國家集團。第二個是博弈,第三個是權利和利益。這是博弈以後形成的一種關於權利和義務、權利和利益之間的關係。最後一個關鍵詞組就是權利和利益一種相對穩定的關係。簡單概括世界格局,就是大國和國家集團經過博弈形成的權利和利益之間的關係。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
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特徵,是人類進入了經濟全球化時代。
什麼叫全球化?我在這裡引用一位記者曾講過的一個故事:一位英國的王妃和她的埃及男友,乘坐著一輛由一位喝多了蘇格蘭威士酒的比利時司機駕駛的裝著荷蘭發動機的德國汽車,被一群騎著日本摩託的義大利狗仔隊追蹤,在法國的一個隧道裡發生了車禍,搶救王妃的是美國醫生,用的藥主要產自巴西……大家一聽便知,這位記者是在借用黛安娜王妃出車禍的事來闡釋他眼中的全球化。上述短短的幾句話,就涉及到了十幾個國家。而這也正是現今人類所處時代的寫照:世界各個國家或地區之間的相互依存度迅速提升,並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國內和國際事務變得很難嚴格界定。
人類進入不可扭轉的新時代
如何理解經濟全球化?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全球化加以解讀。
第一是貿易增長。全球化過程伴隨著各經濟體之間貿易關係迅速提升。儘管全球貿易的增長速度隨著經濟波動而起伏不定,但總體而言,最近10多年的國際貿易增速是比較快的,1998~2008年全球貿易平均年增長率超過10%。
第二是資本流動。說明資本流動的最重要的指標是直接投資的增長。1990年,全球直接投資流入存量為1.9萬億美元,而到了2007年底,則達到15.2萬億美元,增加了6倍多。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吸收的直接投資累計達到8400億美元左右,成為過去30年裡世界第三大直接投資的吸收經濟體。
第三是技術。科技進步速度加快、特別是科技進步成果在全球範圍內迅速傳播,構成了經濟全球化的又一項基本內容。
貿易、資本流動、技術進步與傳播,通常被認為是構成經濟全球化的三大支柱。不過,我們需要另外再加兩項內容,即全球問題日益凸顯和國際規則的普遍適用性增強,以便使全球化這幅圖景更為完整。而構成全球化的這五個基本要素,也標誌著人類進入了一個總體而言不可逆轉的新時代。
影響當今世界格局的七要素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世界格局又是什麼樣的呢?決定一經濟體或國家集團在世界格局當中的位置,一般有以下7個因素。
第一個是經濟實力。反映經濟實力最常用的、也最能夠代表一國實力的指標就是GDP。儘管很多人對GDP這個指標提出批評,認為它有很多缺陷。這些都是事實。但是我們現在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指標。這也是人類面臨基本的困境:我們通常不是在好和壞之間進行選擇,而是在壞和更壞之間進行選擇。換言之,「最不壞」就是「最好」。
第二是科技實力。科技實力一般用專利存量這個指標來加以刻畫的。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2008年世界專利報告》,到2006年底,美國生效的專利有177萬件,排在世界前茅,日本有114萬件,位列第二,韓國和德國排在第三、第四,各有46萬件。中國有多少件呢?答案是18萬件,排在第七位。其實,科技實力不僅僅表現為專利的數量,更關鍵的恐怕還是和國家安全密切相關的技術,以及那些能夠保證長期並壟斷性地賺取高額利潤的技術。
第三是軍事打擊力量。軍事打擊力量既包括軍事預算支出,也包括核武器、常規武器裝備以及軍隊素質等。
第四是國土面積和人口。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說過,一個人要成為世界級的領袖,至少要滿足三個條件:首先,他必須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或動蕩的時代,從而擁有一個寬廣的舞臺以便馳騁;其次,他本人必須是蓋世英才;最後,他必須是一個大國的領袖。
第五是國際貨幣。當今的世界貨幣格局是美元主導、歐元次之、日元輔之的格局。全世界大量使用和儲備美元的過程,從相當意義上講就是美國向全世界徵收廣義鑄幣稅的過程。美國境外流通的美元和各個經濟體持有的美元儲備,只能來自於美國的經常性的和龐大的貿易逆差。而龐大逆差的存在並且還持續不斷地增長,意味著美國通過輸出美元和美元資產來享用全球資源與服務。
第六是國際規則或制度的制訂權。第七是軟實力。這個概念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提出的,它說的是一個國家不靠強制與威脅,而是通過說服、價值認同和道德感召力來獲得別國的支持,並最終實現它所希望的結果。怎樣改善我國的國際形象是一門藝術,需要認真謀劃。
中國迅猛發展衝擊世界格局
對當今世界格局而言,最大的變數來自於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中國整體實力的大幅度增強。換言之,中國的迅猛發展對世界格局產生的衝擊,使未來世界秩序變得日趨複雜。
中國對現行的國際格局或國際秩序的衝擊,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是物質層面的衝擊。主要是指中國對外部能源與資源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國外有人做過計算,如果中國能源與資源的人均消費量要達到美國水平的一半,則至少需要3個地球。雖然這個說法聽上去十分誇張,但考慮到巨大規模,它也不全是空穴來風。
其次是貨幣層面的衝擊。當今的世界貨幣是美元和歐元,人民幣的國際使用量和覆蓋面很小。作為提升中國貨幣金融影響力的主要措施,就是已經起步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就是在未來30年內,逐步讓人民幣成為貿易貨幣和儲備貨幣,成為國際貨幣體系中關鍵貨幣之一。人民幣國際化既有收益也有成本,但總體看是利大於弊。
再有就是制度層面的衝擊。金融危機後,改革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呼聲日漸高漲。對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理解多種多樣,在我看來,其核心思想主要有兩點:表明中國接受現行的國際規則,同時漸進地在邊際上改善現行國際規則或推進其朝更合理方向變化。中國綜合國力的迅猛增強,客觀上既有助於、也要求中國尋求更為公正的國際規則。
最後是觀念層面的衝擊。中國在觀念層面上對當今世界造成衝擊,主要體現在中國的發展模式上。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走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發展模式在西方主流思想範式始終被看成一個異類。然而這次金融危機爆發以後,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和思考中國的發展模式。
未來世界格局的五種可能
中國對現行世界格局的衝擊以及既得利益國家集團對此做出的回應,將深刻影響著未來國際格局的發展進程與方向。總體上看,未來20~30年世界格局有著五種演進方向或可能。
可能性一:現行國際格局或國際體系經過緩慢消融過程後走向瓦解,全球陷入戰國紛爭境地,世界進入一種全球無政府狀態,全球化進程隨之也被徹底打斷。
可能性二:爆發新一輪東西方冷戰。這場冷戰或許發生在傳統冷戰國美俄之間,或許發生在不同文明之間,或許如美國芝加哥大學米爾斯海默教授所預言的那樣發生在美中之間。
可能性三:憑藉自身的軟硬實力,由發達國家組成的既得利益國家集團,運用制度實力成功地整合了世界,把所有邊緣國家和新興大國都納入由它們主導的國際規則,讓世界變成一個獨特的單極世界。
可能性四:世界過渡到某種特定的雙寡頭穩定結構,也就是今天人們反覆議論的美中兩國集團或「中美一體」架構。就中美兩國而言,其間的關係是平起平坐的,類似於《西遊記》中的太上老君和如來佛之間的關係。兩人有很深的共同利益,但又各自獨立,相互尊重。
可能性五:出現一個相對穩定的多極世界。這個多極世界的基礎可以是民族國家,也可以是按地理劃分的國家集團。就後者而言,已經出現在地平線上的當屬美歐亞三足鼎立局面。就亞洲這一極而言,中國的影響力無疑舉足輕重。
從可能性上看,後三種情景出現的概率更大些。
今天的中國正處於偉大復興的歷史關頭。儘管有各種各樣的矛盾或問題存在,但從總體上看,這些矛盾與問題還是發展中的問題。中國今天所做的和正在做的一切,是要把發達國家用了一百年甚至是幾百年做的事情,濃縮在幾十年裡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