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轉秋、秋轉冬、春轉夏各個時期,隨著氣溫的變化,早晚溫差變化幅度很大,養殖水體的水溫也會隨著氣候的變化而變化。
就當前的水產養殖模式看,只要不是工廠化養殖,都要受自然氣候變化的影響。
溫度,對所有生物都很重要,因為生物的生理生化過程都需要在一定的溫度下進行。大到恐龍、小到細菌病毒,從微生物到植物、動物,各種生物的生長、繁殖、免疫等等生理階段,其效率都會受到溫度的影響。
南美白對蝦屬於變溫動物,對環境的變化較為敏感,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出調整,所以暴雨等天氣、季節交替等水溫變化幅度大的階段,也是白對蝦病害高發的時段。
溫差過大,易引起南美白對蝦的吃料放緩、白斑綜合症、紅體、蛻殼不遂、甚至偷死。所以,需要引起充分的注意。
南美白對蝦對溫度要求的基本生理特性
1、適宜生長、代謝的水溫
生存溫度:南美白對蝦在水溫9℃~47℃範圍內,均可生存。
適宜溫度:24℃~32℃。在相同的溶解氧含量水體中,水溫不同,對蝦的耗氧率也不同,這就意味著對蝦的代謝率不同。
例如,當水體溫度為25℃時,對蝦的耗氧量可以提高30%;提高到30℃,耗氧量提高到60%。
這個指標表明,對蝦的代謝水平、採食水平都在增加,也就意味著對蝦活力好、生長迅速。所以,儘管24℃水溫也適於對蝦生長,但適當提高水溫,更有利於白對蝦的快速生長。
低溫影響:一般來說,20℃是一個界限。水溫低於這個值,採食降低,活動減緩,生長緩慢。低於15℃,基本停止採食,但是實際發現,水深1.2米以上,達到12℃左右還有採食現象。低於8℃,蝦開始出現昏迷、死亡。
高溫影響:35℃水溫,是高溫的一個臨界值。高於此值,機體消耗增大,採食減緩,生長速度緩慢。
2、溫差變化的適應能力
白對蝦屬於變溫動物,其體溫與水環境的溫差一般在0.1~1.0℃之間。因此,無論是運苗、放苗、養殖、賣蝦,溫差變化都會產生應激。
研究表明:
當水溫突然下降3℃以內,白對蝦的免疫、生理活動的影響不明顯;
當水溫突然下降6℃以內,白對蝦的免疫、生理活動的影響明顯;
當水溫突然下降9℃以內,白對蝦攝食減少、活力減弱,甚至開始死亡。
可見,溫度突變幅度過大,白對蝦適應能力會降低,易發生死亡狀況。
溫度的作用與影響
1、水溫對蝦的影響
蝦是變溫動物,所以蝦體溫與水溫之間的差異在1.0℃以內。
種蝦繁殖適於30℃以內的水溫,因為性腺發育和孵化不宜過高溫度。高溫對孵化等較有利,但幼苗體質一般較差。所以育苗時,也不宜溫度過高。
在適宜溫度內,溫度越高,白對蝦生長速度越快。南美白對蝦的最適宜生長溫度是28~32℃。
在高溫期,常出現蝦腿、蝦須、尾扇、腸道等「非病理性發紅」的現象,常被認為是生理性缺氧的表現。
2、水溫對溶解氧的影響
研究表明,在一個大氣壓下,0℃的水中,溶解氧飽和度為14.62mg/L;20℃的水中,溶解氧飽和度為9.17mg/L。
所以,要注意隨著水溫的上升,水體中溶解氧的含量在下降。但養殖動物的生長、代謝活動在增強,水體在其它耗氧因子,如藻類(夜間)、微生物、浮遊生物、有機質降解等,都在增加。因此,池塘更容易產生「缺氧」現象,水質也就變得更重要。
3、水溫對生存環境的影響
自然的季節和氣候變化,會導致養殖水體中產生「躍溫層」,即上下層水溫垂直差異明顯,經常可達到2~5℃。
這種現象,會在水體中產生「密度流」。低溫向高溫轉換、或高溫向低溫轉換的季節或天氣,會產生強烈的「密度流」。這會帶動池塘底部腐敗物上浮,需要大量分解、消納作用,這些作用需要大量的耗氧。因此,養殖水體會產生「缺氧」現象,加上部分來不及分解和消納的有毒有害物質累積,會造成浮頭或泛塘。
水溫變化,對養殖水體內藻類、菌類、浮遊生物等的繁殖、生長活動,都會有增強或減弱的作用,同樣會影響到白對蝦養殖生產。
應注意的水溫調節措施
原則:溫度差不宜過大。變化要逐漸變化,不可以大幅度變化,一般不宜超過3℃。
養殖水體升溫:
1、地下深井水:在一些有地熱資源的地方,有些人嘗試採用此方法。一般多是近年來興起的工廠化養殖採用。
2、溫棚鍋爐:在江蘇如東小溫棚,以前為春季標粗採用鍋爐加溫標粗池,可提前30天出蝦。近年,有在冬季採取雙膜棚加鍋爐升溫,意在延長養殖周期30天以上,春節前出售活蝦,可以獲得較好的單價。
3、加大水深:一般採取加大水深的方法,也可以減少溫度變化的影響。需要注意的是,保證溶氧。例如,在小溫棚自然溫度養殖的情況下,採用雙層棚膜保溫,加大水深到1.2米,也可保持蝦到春節前銷售。
養殖水體降溫:
一般蝦塘的突出問題,是解決「躍溫層」產生密度流的問題。
1、在不影響溶解氧的前提下,儘量提高池塘水位,降低氣候對底部水溫的影響。
研究表明,在透明度1米左右的天然湖泊水體中,一般陽光射到水面的熱能大部分為1米以上的水層所吸收,剩下的一小部分以指數衰減的形式向下層水體穿透,透明度低的養殖水體太陽能穿透更加淺。
由於水的導熱性能比較差,1米以下水體的水溫是相對穩定的。所以:養殖池塘適當提高水位(大概超過1.5米左右),可以為底棲的南美白對蝦提供一個水溫相對穩定環境。
但由於水位越高,底部的溶解氧會越低,所以:提高養殖池塘的水位就必須考慮到池塘的耗氧量,尤其是底部的耗氧量。底泥由於富營養化加上微生物相對多,其耗氧量是足可明顯的影響到整個池塘水體的溶解氧。因此:提高養殖池塘的水位就一定要降低池塘底部的耗氧量,準確的底改措施會明顯的持久提高池塘水體溶解氧。
2、合理使用增氧機
一般來說,上層1米內的水溫變化都會比天氣溫度滯後1~2小時。在養殖水體內部,儘管也會進行著熱交換,包括上層水體與下層水體之間的熱傳導、水體豎向對流產生的熱交換、垂直環流產生的熱摻混等,這些類型的熱交換都比較緩慢,所以自然環境中,深層的水溫變化會更加滯後和幅度小。
但是,如果有大風的天氣或者開啟增氧機,池塘深層水體的水溫變化滯後時間會相應縮短,變化幅度也相對提高。
所以,在早晚溫差大、暴雨等天氣驟變的日子裡,合理使用增氧機,只要水體溶解氧允許,可以緩解水溫變化幅度,減少蝦的應激。
3、強化營養,降低溫差對蝦的影響。
溫差的變化過大,對於養殖動物來說,就是一種應激。處於應激狀態的動物,其澱粉酶活性、蛋白酶活性、脂肪酶活性都有一些影響,對仔蝦的抗氧化機能也有明顯的影響。
從肉眼看,溫差變化過大,對蝦的活力也明顯下降。對於蝦活力的觀察,是一個非常實用的方法,對蝦活力差,免疫力、生長速度就肯定差,池塘的水質和底部肯定也不怎麼樣。
所以,天氣變化、季節交替的時期,應及時、定期補充電解質等營養物質。因為,在對蝦應激的狀態下,這些營養的消耗是很大的,容易缺乏。
以上個人觀點,敬請指正。這裡是生態循環實踐者,感謝關注。歡迎留言、討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