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池塘中出現「渾水」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

2020-12-03 水產小幫手

在漫長的養殖過程中,養殖環境在不斷的變換。我們在實際生產中會見到各色各樣的水環境。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渾水」。養殖過程中的「渾水」有很多種,大體分為「白渾」「泥渾」兩種。那麼是哪些因素引起這兩種水渾濁的呢?

泥渾

一、清塘不徹底,野雜魚過多,覓食、應激等活動時攪動底泥導致水體呈現泥渾。

如果不清除野雜魚泥渾長期得不到改善,水體無法自淨。此種情況應及時處理野雜魚,未放苗的空池塘可使用市面上殺野雜魚的藥品或茶餅。放苗的池塘應選擇茶餅進行處理。

二、池塘土質泥沙比例過高,岸邊無雜草形成的護坡系統。

大雨過後,雨水衝刷池邊,導致大量泥沙進入池塘。該情況可以在岸邊種植一些經濟作物,既可以增加收益同時也可以起到護坡固坡的作用,岸邊有野雜草的不要一次性全清除,野雜草也可起到護坡固坡的作用。

三、池塘重新翻過或充分曝曬的池塘。

在進水後無法快速的「軟化」池塘底部,形成有「吸附」能力的緩衝系。該情況因足量肥水提高水體浮遊動植物生物量,肥水還可以帶動池塘其他微生物或水生動物的發展。大量的水生生物繁殖可以在短時間能激活池塘的「生命力」提高池塘的生產力。

四、放養密度過大。

每個池塘能承載的養殖密度在沒有外部人為幹預的情況下是「固定」的。密度過大再加上預計投料不足,會引起池塘渾濁。該種情況可適當的轉移部分養殖動物減輕池塘養殖密度,同時增設料臺,靈活增減飼料。

五、蝦蟹養殖池塘中,水草長勢不佳,水草活力下降,掛髒同樣會導致池塘發生渾濁甚至泥渾。

該種情況應水草、水環境同時治理。施用專業的「水草肥」恢復水草活力,同時使用品質好的肥水產品和微生態製劑修護水環境。

六、水位過淺。

池塘水位過淺,水體受外界氣溫影響大,水溫晝夜溫差大,水體上下對流頻繁,水體無法有充足的時空進行自我淨化修復。該種情況應適時增添水位,同時培藻、培菌提高水環境穩定性。

白渾

一、浮遊動物的大量繁殖。

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浮遊動物的大量繁殖會消耗大量的浮遊植物和水體營養後池塘會呈現為「米湯色」。該種情況處理分浮遊動物的數量多少和池塘實際條件處理。池塘條件相對較好和浮遊動物相對較少可採用燈光誘捕的方式處理。相比池塘較大和浮遊動物數量較多的池塘可採用藥物處理。注意藥物處理後應及時解毒、改底、補肥恢復池塘「生命力」。

二、低溫期水草長勢較好和水草布局過密的池塘。

水草(伊樂草)低溫低因肥水,水草吸收大量的營養長勢較好,在溫度回升的過程中水草也在不斷的吸收營養開枝散葉,不斷的消耗水體中的二氧化碳。

因為水草的特性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不是對等的關係。導致水體的二氧化碳減少。水體pH值也在不斷的升高,早晚沒有明顯的變化。池塘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低到可與池塘中的礦物鹽形成平衡飽和溶液導致水變成一種「石灰水」。該種情況應根據池塘情況進行控草,修草等工作,將水草淹沒在水體以下。出現「石灰水」的池塘,可進行人為的「補碳」操作,例如潑灑有機酸或者使用乳酸菌的發酵液等。人為補碳打破「石灰水」的飽和狀態,也可降低水體PH值。同時配合著肥水產品培育水體藻類,提高水體自淨力,提高穩定性消除「石灰水」。

在陰雨天氣來臨時,應提前使用有機酸類的產品做藻類、水體的應激預處理,或者定期使用乳酸菌發酵液「發酵套餐」等穩定水體。

水體渾濁不是單一因素所致,多因素相互交叉影響。處理時,因分清主次逐個解決,方能達到預期效果。

相關焦點

  • 水產養殖中養殖魚類體色異常到底是什麼原因?
    養殖過程中,由於飼料的因素,養殖環境不良或者疾病,導致魚類的正常的生理機能受損,從而導致魚類體表的黑色素細胞的形成和體色的表達發生障礙。 導致黑色素細胞不能正常地分化、生長和成熟,在魚體皮膚、鱗片中導致成熟的色素細胞、主要是黑色素細胞數量顯著減少、成熟的黑色素細胞密度顯著降低。 其結果是導致養殖魚類體色退化、或出現白化體色、或在黃顙魚、叉尾鮰,鯰等魚體出現體色全黃的「香蕉魚」。
  • 水產養殖池塘藍藻產生的原因及處理辦法
    水產養殖池塘藍藻產生的原因及處理辦法出處:通威集團 作者:孫小軍 劉海燕 水產養殖網 2015-04-07 21:54:00 同時,在繁殖過程中,藍藻會不斷地向水體分泌有毒代謝物質,影響浮遊生物的種群演替、繁殖周期,還會引起一些浮遊動物的大量死亡。藍藻顆粒很難被魚、蝦類消化。藍藻通過種間競爭大量繁殖,逐漸成為絕對優勢種群,但隨後而來的種內鬥爭又會使其自身大面積死亡,導致水體生產力銳減,溶氧供應嚴重不足。同時,藍藻死亡分解也會消耗大量的溶氧,釋放大量羥胺、硫化氫等有毒物質。
  • 水產養殖池塘水體氨氮與亞硝酸鹽的管理
    水產養殖池塘水體氨氮與亞硝酸鹽的管理出處:科學養魚 作者:李樣紅 水產養殖網 2016-09-30 14:48:00另一方面,在投餵飼料的池塘中,飼料中的蛋白質成為養殖池塘中氮的主要來源,隨著投餵飼料的增多,養殖對象機體新陳代謝過程中未利用氮的排洩和殘餌糞便中蛋白質的分解,水體中氨氮、亞硝酸鹽的積累日益增多,超出了養殖生態系統的自淨能力,最終導致養殖水體水質惡化,降低了魚蝦的生長速度和對病原的抵抗力,加上其他因素的疊加效應,病害增多,也在制約著養殖效益的提高。養殖池塘氮循環的示意見圖1。
  • 八種常見水產養殖水質!速來辨別你的池塘!
    對水產養殖者來說,池塘的水色是他們天天面對的,但如何根據池塘的水色和狀態來判斷水質的好壞,對於養殖者非常重要,也是進一步採取措施的關鍵。池塘的水色各種情況,有各種性狀和各種顏色,如何判斷根據什麼判斷,有沒有科學根據,答案是肯定的。
  • 詳細介紹池塘底質改良的多種方法,水產養殖必備哦
    一、池塘底質的主要特性 池塘底質不僅作為養殖用水池、各種化學物質的儲存庫,還是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棲息地以及營養素再循環中心。 物質不斷地從池塘水中沉澱到池塘的底部,例如:流入池塘的地表徑流中懸浮固體、施用肥料和未攝食的殘餌及水體中的植物、動物的屍體。
  • 水產養殖中各種藻類危害你知道嗎?_淡水養殖(水產養殖百科)_水產...
    水產養殖中各種藻類危害你知道嗎?出處:南京宏遠生物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7-05-09 20:24:00 淡水水產養殖中的常見藻類大致分為:藍藻門、裸藻門、金藻門、甲藻門、隱藻門&nbsp1.綠藻的應用:由於綠球藻具有易培養、細胞壁薄、營養豐富等特點,目前主要作為餌料應用於水產養殖業中。&nbsp2.綠藻的優缺點:在我們池塘養殖中大量生長的多為小球藻,因其個體較小,營養豐富,是輪蟲的優良鉺料。能夠使水體中產生大量輪蟲,較為適合魚、蝦、蟹幼苗的培育。
  • 池塘中的氨氮到底是什麼?水產養殖應該如何控制它!
    在精養池中人為的大量投餌和施肥,會使池塘中含氮有機物增加,造成水體的汙染。 據研究報導,飼料中的氮有60%~70%被排洩到水體中,因此水產養殖生態中總氮濃度與投飼率及飼料蛋白含量
  • 歸納水產養殖中常見的藻類植物,水產養殖池漆如何抗藻?
    水華,是指淡水水體中藻類短期內大量繁殖、老化、大量積累於水面的一種自然生態現象。水產養殖池水華的出現表明藻類生態系統失衡、水體富營養化、自淨能力降低或喪失、池塘生態系統惡化甚至崩潰。藻水華的出現是水質惡化的結果,不是水質惡化的原因!
  • EM菌的在水產養殖中的作用?
    水質清瘦的池塘原因各有不同,我們應根據不同的池塘,不同的水體決定施用什麼樣的肥水藥物
  • 池塘底質如何物質循環,提倡科學改底?_淡水養殖(水產養殖百科...
    在水產養殖中,養殖的池塘經過一段時間飼養大量投餌,剩餘殘餌,動物糞便沉積池底,使底質惡化,產生有害物質,抑制水產養殖動物生長發育,因此在養殖過程中注意觀察底質,保持池塘生態系統平衡,水質各項指標穩定並符合漁業用水標準,營造一個穩定優良的水環境,促進水產養殖動物生長發育的過程。
  • 水產養殖過程中最常見的五類「毒瘤」
    瀏覽量: 3201 次 我要評論 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常常會有一些養殖動物不明原因的出現一些症狀,比如表現在魚上面是急劇活動、身體痙攣、焦躁不安,解剖發現肝臟及鰓已經發生病變
  • 聊聊水產行業裡的那些事:池塘溶氧量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風雲變化不僅左右著我們的生活,也會對池塘養殖環境造成重大的影響。尤其是下雨,影響著池塘指標方方面面。今天就跟大家一起來聊聊水產行業裡的那些事:池塘溶氧量。需要指出的是,一旦水體藻菌蟲失衡,極易導致浮遊動物泛濫,擠壓魚蝦等水產養殖動物的氧氣供應,造成浮頭,大面積死亡等現象的發生。
  • 水產養殖池塘底層增氧設施的安裝方法
    水產養殖池塘底層增氧設施的安裝方法2015-02-10 22:15: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水產養殖網綜合該總閥可根據氣候變化情況、養殖狀況、池塘水體負荷量大小來調節池底曝氣軟管噴氣量的大小,達到節約用電的目的。3、通氣總管規格參數:材料:pvc,直徑:內徑25mm,外徑30mm。作用:它是連接通氣總閥和各支氣管的主要通道,把空壓機生產的壓縮氣體分配到各通氣支管內。管徑要求:管徑應大於支氣管減少管道阻力。
  • 氧化還原電位(ORP)在養殖池塘水質監測中重要作用
    氧化還原電位(ORP)在養殖池塘水質監測中重要作用出處:通威水產科技頻道 作者:蘇豔秋、羅國強 水產養殖網 2014-06-04 22:47:00 (成都通威水產科技有限公司)&nbsp&nbsp你的養殖池有經常出現死底層魚的狀況嗎?
  • 光在水產養殖中的作用
    中國水產頻道原創報導,  文|工業化水產圈李釩  長期以來,已經研究了環境因素對水生動物的影響。物理因子(溫度、光、濁度)和化學因子(DO、pH、NH3、NO2-...)在水產養殖中起重要作用。  光在水產養殖中的影響  當光穿過水時,某些入射光不會穿透池塘水面,而是被反射回空中。光穿透水的能力取決於水的光滑度和光線相對於水表面的角度。表面越安靜,入射光線的角度垂直,就越容易滲透到水中。隨著光穿透水,光會改變其光譜質量並降低強度,它會被水柱分散和吸收。
  • 起底6大水產養殖新途徑_水產快訊(水產養殖)_水產養殖網
    &nbsp&nbsp&nbsp&nbsp淡化馴養:許多海水養殖品種是廣鹽性的,如南美白對蝦甚至可以在極低鹽度的淡水水體中生存。海水養殖品種在淡水中養殖,生長速度往往會更快,病害也可以大大減少。從長遠的觀點來看,海水養殖品種的淡化馴養,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 水產養殖水體中各種藻類的危害_淡水養殖(水質調節技術)_水產養殖網
    水產養殖水體中各種藻類的危害出處: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4-07-12 06:57:00 淡水常見藻類大致分為:藍藻門、裸藻門、金藻門、甲藻門、隱藻門、硅藻門、綠藻門、黃藻門等。藍藻、微囊藻(死亡後產生的毒素更大,抑制其它藻類生長);螺旋藻(不易消化)、顫藻(不易消化)、平裂藻、項圈藻、魚腥藻、微囊藻(易產生水華)。
  • 如何在池塘養殖中運用貝藻類?
    在池塘養殖品種更新換代過程中,貝藻類一直處於配角的地位和跑龍套的作用,民諺:紅花雖好尚需綠葉扶。池塘養殖是一門專業技術更是一門藝術,人們在關注魚蝦蟹、龜鱉類的同時也要把注意力集中到貝藻類上,運用、巧用和妙用貝藻類,也許就能給魚蝦蟹和龜鱉類養殖提供一個強有力的物質技術支撐,獲得超乎想像的顯著效果。在池塘養殖中如何運用貝藻類,這就需要全面系統地認識貝類和藻類的生物學及生態學。
  • 水產養殖常見模式之80:20池塘養魚技術
    水產養殖常見模式之80:20池塘養魚技術出處:中國水產養殖網綜合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4-06-25 15:55:00 隨著科技的進步、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傳統的以肥水魚為基礎的混養技術,在生態學和經濟學方面表現出了明顯的不足,如對環境影響較大,產量受到限制,效益很難提高等。
  • 水產養殖中的「水」有什麼用?
    氨是水產動物的劇毒物質,養殖池中由於有動物排洩物,必定存在氨,養殖密度越大,氨的濃度越高。 水體中的氨過高的話會破壞魚蝦等水生動物的皮膚、胃、腸道的黏膜,造成體表和內部器官出血,抑制其生長發育,甚至造成死亡。為保證魚蝦的安全,水產養殖(育苗)生產中,應將氨的濃度控制在0.2ppm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