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養殖過程中,養殖環境在不斷的變換。我們在實際生產中會見到各色各樣的水環境。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渾水」。養殖過程中的「渾水」有很多種,大體分為「白渾」「泥渾」兩種。那麼是哪些因素引起這兩種水渾濁的呢?
泥渾
一、清塘不徹底,野雜魚過多,覓食、應激等活動時攪動底泥導致水體呈現泥渾。
如果不清除野雜魚泥渾長期得不到改善,水體無法自淨。此種情況應及時處理野雜魚,未放苗的空池塘可使用市面上殺野雜魚的藥品或茶餅。放苗的池塘應選擇茶餅進行處理。
二、池塘土質泥沙比例過高,岸邊無雜草形成的護坡系統。
大雨過後,雨水衝刷池邊,導致大量泥沙進入池塘。該情況可以在岸邊種植一些經濟作物,既可以增加收益同時也可以起到護坡固坡的作用,岸邊有野雜草的不要一次性全清除,野雜草也可起到護坡固坡的作用。
三、池塘重新翻過或充分曝曬的池塘。
在進水後無法快速的「軟化」池塘底部,形成有「吸附」能力的緩衝系。該情況因足量肥水提高水體浮遊動植物生物量,肥水還可以帶動池塘其他微生物或水生動物的發展。大量的水生生物繁殖可以在短時間能激活池塘的「生命力」提高池塘的生產力。
四、放養密度過大。
每個池塘能承載的養殖密度在沒有外部人為幹預的情況下是「固定」的。密度過大再加上預計投料不足,會引起池塘渾濁。該種情況可適當的轉移部分養殖動物減輕池塘養殖密度,同時增設料臺,靈活增減飼料。
五、蝦蟹養殖池塘中,水草長勢不佳,水草活力下降,掛髒同樣會導致池塘發生渾濁甚至泥渾。
該種情況應水草、水環境同時治理。施用專業的「水草肥」恢復水草活力,同時使用品質好的肥水產品和微生態製劑修護水環境。
六、水位過淺。
池塘水位過淺,水體受外界氣溫影響大,水溫晝夜溫差大,水體上下對流頻繁,水體無法有充足的時空進行自我淨化修復。該種情況應適時增添水位,同時培藻、培菌提高水環境穩定性。
白渾
一、浮遊動物的大量繁殖。
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浮遊動物的大量繁殖會消耗大量的浮遊植物和水體營養後池塘會呈現為「米湯色」。該種情況處理分浮遊動物的數量多少和池塘實際條件處理。池塘條件相對較好和浮遊動物相對較少可採用燈光誘捕的方式處理。相比池塘較大和浮遊動物數量較多的池塘可採用藥物處理。注意藥物處理後應及時解毒、改底、補肥恢復池塘「生命力」。
二、低溫期水草長勢較好和水草布局過密的池塘。
水草(伊樂草)低溫低因肥水,水草吸收大量的營養長勢較好,在溫度回升的過程中水草也在不斷的吸收營養開枝散葉,不斷的消耗水體中的二氧化碳。
因為水草的特性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不是對等的關係。導致水體的二氧化碳減少。水體pH值也在不斷的升高,早晚沒有明顯的變化。池塘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低到可與池塘中的礦物鹽形成平衡飽和溶液導致水變成一種「石灰水」。該種情況應根據池塘情況進行控草,修草等工作,將水草淹沒在水體以下。出現「石灰水」的池塘,可進行人為的「補碳」操作,例如潑灑有機酸或者使用乳酸菌的發酵液等。人為補碳打破「石灰水」的飽和狀態,也可降低水體PH值。同時配合著肥水產品培育水體藻類,提高水體自淨力,提高穩定性消除「石灰水」。
在陰雨天氣來臨時,應提前使用有機酸類的產品做藻類、水體的應激預處理,或者定期使用乳酸菌發酵液「發酵套餐」等穩定水體。
水體渾濁不是單一因素所致,多因素相互交叉影響。處理時,因分清主次逐個解決,方能達到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