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和地球相隔38萬公裡,它反射的光需要1.3秒到達地球,因而咱們眼中的月亮,是它1.3秒前的姿態;
太陽在1.5億公裡之外,光跨越這段間隔要花8分20秒,所以咱們只能看到8分鐘以前的太陽;
火星和地球的間隔根據彼此公轉周期的不同,從5500萬公裡到4億公裡不等,因而我們觀察到的是3分鐘到20多分鐘之前的赤色星球;
土星間隔咱們最近的間隔也有10億公裡,如果有一天土星華麗的光環突然消失,咱們在一小時之後才會看到不戴「帽子」的土星;
跳出太陽系,來到浩瀚的星海中,光「秒」或光「分」已不足以衡量如此巨大的尺度,科學家只能藉助於光年(光在一年中走的旅程,大約9.5萬億公裡)。
半人馬座比鄰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相當於地球和太陽距離的27萬倍,即4.2光年。假如三體文明的高階議會經過侵犯地球的抉擇,潛伏在那裡的地球密探立即把這個信息發回地球,當我們收到時,早已經成為4年前的舊聞了!
由此可知,科學家只能觀測到16萬年前的大麥哲倫星雲和250萬年前的仙女座星系。憑藉大口徑天文望遠鏡,人類能將難以計數的星系納入視界,但其中許多星光都是幾億甚至幾十億年前的!
下面這幅圖像中那些暗淡的光斑代表類星體,距離地球有120億光年。也就是說,咱們親眼目睹了只要18億年前史,處於嬰兒時期的世界是何種現象!要知道,整個太陽系的前史才45億年,咱們竟然能夠看到人類甚至地球誕生前發生的事!
那麼科學家再加把勁,能讓咱們看到世界誕生的過程嗎?實際上,太空探測器檢測到的世界微波背景輻射,就相當於一副大爆炸38萬年之後世界的「快照」。
如此說來,咱們始終無法看到真實的世界,展現在咱們面前的是否有可能僅僅一種假象呢?
對黑洞的研討表明,當黑洞吸收一份信息時,其表面積會添加一個十分準確的值,兩者之間份額極小,只有1.6 x 10^-35米——這與日常認知截然相反,通常來說,三維空間的物體每吸收一份「信息」,體積會相應添加,而表面積改變十分小。咱們知道黑洞內部的奇點和世界大爆炸奇點有異曲同工之處,如果一個處於三維空間中的黑洞其性質完全可以用二維平面來代表的話,那麼咱們地點的世界是否也是一個二維平面呢?
想像一下,你坐在電影院中,透過3D眼鏡看到的栩栩如生的三維景象,都是從二維屏幕上生成的。全息世界理論以為,咱們看到的星空也許僅僅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全息圖,人類看到、聽到和感受到的全部,包括對時間和重力的感知都是一種錯覺,而整個世界類似一個精心編碼的體系,呈現出的是電腦虛擬的結果。持此觀念的科學家還宣稱,他們已經經過大型望遠鏡在世界微波背景輻射中找到了全息世界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