嗎啡與海洛因
——兩個原本響亮漂亮的字眼
如果考察一下各種毒品名稱在西方語言中的來龍去脈,人們就不難發現毒品在人類中蔓延的一些軌跡。
從assassin 一詞談起
倘若我們要從歷史術語中選出與毒品有關、且影響最大的一個專用名詞,名列榜首的當推「鴉片戰爭」——英國軍艦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鴉片阿芙蓉。英語詞彙assassin雖說無法與「鴉片戰爭」(Opium-War)這樣的詞在影響上相提並論,但它也是一個與毒品有關的歷史術語。
翻開英漢詞典,它會告訴你,assassin 的意思是「刺客」、「兇手」,或指「十字軍東侵時,暗殺十字軍要員的穆斯林秘密團體成員。」該詞與毒品又有什麼聯繫呢?
從詞源上講,英語的assassin 來自義大利語的assassino,後者則來自阿拉伯語hassas——原意為「服用大麻者」。據記載,被稱為assassin的刺客,在1096至1291年期間,在十字軍東侵的阿拉伯土地上,閃電般地突然接近他的刺殺對象,迅速密集地刺出致命的數刀,而後——為了萬無一失,刺客又以耍雜技般的身段,加大對方的傷情,使其必死無疑。當遇刺者倒地之時,刺客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些刺客在行動前,總要服用大麻,因此得到了這樣的名稱。在這樣的關聯上,assassin的完整意思應為「習慣在服用大麻後行動的刺客」——該如何把這樣的意思壓縮為一個中文詞呢?「大麻刺客」?「服用大麻刺客」?「癮君子刺客」?
在毒品中,除了現代新型的化學合成毒品外,傳統的毒品有三類:有剛才提到的大麻,還有古柯鹼和鴉片。而鴉片類毒品嗎啡和海洛因,從提煉加工成功到粉墨登場,則是到了19世紀、20世紀的事情了。
嗎啡
鴉片是取自罌粟蒴果的一種毒品,而嗎啡則是鴉片中的主要生物鹼。德國西部小城帕德博恩的一個藥房技師澤蒂爾納,1804年首次提煉出嗎啡以後用於生產、銷售。嗎啡(morpheum morphine)這個名字也是澤蒂爾納取的:morpheum和 morphine兩詞均源自希臘神話中夢幻之神的名字——莫耳甫斯(Morpheus)。在希臘神話中,他是睡神許普諾斯的兒子。用夢幻之神來命名鴉片中的這種主要生物鹼,無疑,取名者是試圖能引起人們對此的一種好感。
1820年,德國達姆施塔特地方的默克藥廠開始生產和銷售該廠的嗎啡製品。嗎啡有極強的鎮痛作用,故在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1866年普奧戰爭和1870―1871年普法戰爭期間,在救治傷員中被無節制地大量使用,然而被注射了嗎啡的傷兵,雖暫時解除了疼痛,自此卻染上了終身無法解脫的嗎啡毒癮。美國醫生本特利曾在1878年設法用1860年方從可卡葉中提煉出來的古柯鹼(cocaine)來治療有嗎啡毒癮者。治療的結果是:治療者非但沒有擺脫對嗎啡的依賴,還增加了對古柯鹼的依賴。
雖然在戰爭中,濫用嗎啡產生了範圍極大的嚴重問題,但一直到普法戰爭之後,大部分醫生對這一問題都採取迴避態度:把傷兵的嗎啡毒癮問題說成是傷兵的心理精神問題——在這裡除了醫學觀點、學術見解外,很顯然,在醫藥公司、軍隊後勤部門和醫生之間存在著一根又粗又大的利益鏈!
由於濫用嗎啡弊病的真相被隱蔽,而嗎啡又展現了無限的魔力,故而19世紀末在德國、法國時髦的文藝界,出現了眾多的嗎啡上癮者:高更、波德萊爾、諾瓦利斯、法拉達、貝恩……人們不是還會常常聽到「解放前中國舞臺上的有些名角在演出前要『扎嗎啡』」這樣的說法嗎?
海洛因
海洛因(二乙醯嗎啡)由嗎啡與化學品加工提煉而成,它的毒性是嗎啡的六倍。
1897年8月21日,就職於德國拜爾公司的化學家霍夫曼在實驗室成功合成提煉出海洛因(他並非是在實驗室製作成功海洛因的第一人)。如獲至寶的拜爾公司竟於1898年就「強力震撼推出」新產品「海洛因」。二乙醯嗎啡的商品名——海洛因(heroin),也是拜爾公司頗費心思地策劃給取的:Heroin由希臘語「hero」(英雄)派生——當時,拜爾公司一出手就不同凡響地用12種語言在全世界做廣告,它的新產品需要一個響亮的名字。作為靈丹妙藥推出的藥品「海洛因」,在廣告上除了大肆渲染它的止痛、止咳作用外,還宣傳對至少40種病症有治療作用。在這樣的廣告攻勢下,加之任何人當時在藥房都能不受任何限制地購買海洛因,後果自然是災難性的。經過長期、反覆、艱辛的鬥爭,德國拜爾公司在巨大的壓力下,在生產海洛因30多年後,終於在1931年停止了海洛因的生產!
在漢語中,從西文翻譯過來的鴉片類毒品「嗎啡」、「海洛因」是採取音譯的辦法,其實它們原本是兩個響亮而又漂亮的字眼。如果我們意譯這兩個詞,那麼,我們該稱「嗎啡」為「夢幻之神藥劑」,該把海洛因叫做「英雄粉劑」。如果我們把「海關官員在機場抓獲攜帶一千克海洛因的毒販」這句話改為「抓獲攜帶一千克英雄粉劑的毒販」,您會有怎樣的感覺呢?
(作者: 金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