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網際網路發展、實體經濟產業、生態文明建設、上合組織、農民工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謝新洲:網際網路發展的歷史將由世界各國共同書寫】
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謝新洲表示,網際網路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同時也給世界各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帶來許多新的挑戰。網際網路讓世界變成了「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逆歷史潮流而動,單純從自身的利益和喜好出發塑造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結構。網際網路發展的歷史註定將由世界各國共同書寫。網絡強國戰略思想順應這一趨勢,強調推進全球網際網路治理體系變革、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倡導各國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在開放中合作、以合作求共贏,實現全球網絡空間的「美美與共」。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在網絡空間的具體體現,貫穿著「天下一家」「協和萬邦」的和諧理念,符合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從各國實踐看,加強網絡空間治理、維護網際網路健康有序發展是網際網路發展治理的重要任務。
摘編自《人民日報》
【諶利民:推動產業新融合,形成振興實體經濟的共振合力】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研究員諶利民表示,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根基,要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政策創新,推動科技、人才、資金等要素有效組合併向實體經濟融合,形成振興實體經濟的共振合力。為推動實體經濟產業新融合,需要從四個方面發力。首先,要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位造業,推動製造業上下遊、製造業與新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第二產業轉型升級與第三產業發展新融合。其次,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加大融合力度,推動第三產業各領域之間的融合,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再次,促進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發展新融合,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最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與產業升級融合發展,有效發揮「雙創」在推動產品質量提升、產業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優化和附加值提升等方面的作用,更好支撐產業邁向中高端。
摘編自《光明日報》
【方世南:樹立生態民生理念,關注資源環境承載限度】
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方世南指出,隨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態環境會提出更高要求。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乾淨的水,吃放心的食品,構成美好生活的底線。人民群眾美好的生態生活表現為生態權益,即人在與自然界發生關係的過程中對於自然環境的基本權利以及行使這些權利所帶來的各種利益。如佔有、利用以及享受自然環境資源的各項權利以及所帶來的各種利益。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就是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態權益,使人們享受環境福祉。執政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使命宗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要把人民群眾的生態權益和生態安全當作重大的政治責任,樹立起生態民生的理念。而要保護人們的生態權益,就要考慮發展過程中資源環境的承載限度,不能竭澤而漁地發展。
摘編自《新華日報》
[責任編輯:李貝]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