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謝新洲
第三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剛剛落下帷幕,烏鎮這個小小的水鄉再次成為了世界矚目的焦點。以「創新驅動,造福人類——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本次大會,匯聚網際網路不同領域的中堅力量,探討了當前世界網際網路發展與治理領域的前沿問題。
其中的新媒體發展論壇針對建立更加可信的網際網路的觀念、現狀與趨勢做了深刻的討論,獲得了與會人員的認同與讚揚。為此,人民網傳媒頻道記者對論壇承辦方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謝新洲院長進行了專訪。
記者:對於習總書記的視頻講話,您有何感想?
謝新洲:我個人的感想主要有三點:一是習總書記高度重視網際網路的發展,利用視頻講話,為領導幹部主動上網、用網做出了表率;二是在重申「四項原則、五點主張」的網際網路全球治理理念基礎上,強調以創新作為網際網路發展治理的根本途徑,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突破。三是提出了「平等尊重、創新發展、開放共享、安全有序」的網絡空間治理目標,為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指明了方向。
記者:與前一屆相比,烏鎮有什麼變化?這屆網際網路大會給您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謝新洲:去年,我有幸作為VIP親臨現場,聆聽了習總書記和各國領導人的致辭;今年,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承辦了新媒體發展論壇,我以組織籌備者和嘉賓的雙重身份深入參與其中,倍感榮幸,也深刻地感受到烏鎮的古樸與現代網際網路的融合共生之美。
首先,本屆網際網路大會的組織深刻詮釋了習總書記提出的「共享共治」理念。一方面,更多的國家加入到網際網路治理共同體中來;另一方面,政府與產業界、學界形成良好互動,這種「開門辦會、開放辦會」的格局是未來網際網路全球治理的縮影。
其次,本屆大會完美踐行了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本屆大會以「創新驅動,造福人類——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首次組織領先科技成果發布活動,「網際網路之光」博覽會向社會公眾開放,將創新作為網際網路發展的核心驅動,將造福人類作為網際網路發展的終極要義,充分體現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
第三,網際網路與城市建設的完美融合讓烏鎮更具魅力。我觀察到,我們所處的網際網路國際會展中心不僅在外形上以網狀肌理展現了網際網路氣質,而且將諸多先進網際網路技術應用其中,提供了非常友好的網絡和技術體驗。可以說,網際網路大會重塑了烏鎮,智慧交通、智慧養老、智慧醫療等項目讓這裡的老百姓生活得更加便利,讓這個古樸小鎮飄出了新鮮的「酒香」,開始進入國際視線。
還有,網際網路文化迅速融入烏鎮發展的血脈。3年前,烏鎮還只是一個普通的旅遊小鎮,如今這裡有了網際網路醫院,有了大數據交易中心,還有騰訊眾創空間、平安創客小鎮等一大批網際網路企業項目及創新創業平臺,形成了網際網路發展的產業集群,烏鎮老百姓的思想也接受了網際網路思維的洗禮,共享、便捷、交互等理念深入人心。
記者:今年大會您最關注的議題是什麼?
謝新洲:我今年比較關注網際網路新技術的發展,包括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問題與解決之道;也關注網絡空間內容管理與建設的發展動態。因此,在今年大會上,我特別關注了今年首次出現的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發布活動。新媒體技術快速迭代,通過領先科技成果發布活動可以看到我們未來社會發展的多種可能性。讓我們自然而然的思考,如何利用新技術建設更加可信的網際網路,打造清朗的網絡空間,讓網際網路真正造福人民。
記者:請您談談北京大學主辦這次新媒體發展論壇初衷。
謝新洲:由北京大學主辦、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承辦的這次「新媒體發展論壇---建設更加可信的網際網路」是在充分認識到網際網路發展中的現實問題之後提出的論題。
一方面我們希望從「可信網絡空間建設」找到複雜網絡生態治理的突破口。網際網路自誕生以來,一直扮演著傳統顛覆者和改造者的角色,在催生新事物的同時也帶來諸多問題與風險。我國現在有網民7.1億,手機網民6.56億,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網絡輿論場和複雜的網絡生態。海量龐雜的信息內容、紛繁複雜的文化生態和思潮紛爭,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網絡的規範與引導問題備受國內外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的網信工作會議上也重點論述了建立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的網絡空間的重要性,建設更加可信的網絡空間成為當務之急。
另一方面我們試圖以此為契機構建多方參與、協同行動的網際網路治理對話平臺。網際網路治理離不開多方參與,我們邀請了政府官員、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以及網際網路從業者,圍繞「建設更加可信的網際網路」,從信息可信、編排可信和用戶誠信三個維度,探討如何提升網絡作為媒體的價值,打造可信可靠的網絡空間,使充滿活力的網絡生活更加健康有序。希望通過成果分享和經驗交流,進一步推動網絡信息信源的可靠性與真實性,傳播過程的規範性與藝術性,提高網絡參與者的信息素養和網絡責任,加強領域內國際間的溝通與交流,實現互利互惠。
記者:請您談談當前網絡空間面臨的主要問題。
謝新洲:正如前面所言,我個人比較關注網絡空間內容和生態建設方面的問題。現在,網絡已經成為老百姓獲取信息、發表言論、進行社交的主要空間。與此同時,海量信息泛濫,網絡空間充斥著大量虛假、詐騙、攻擊、謾罵、色情、暴力的內容,甚至利用網絡鼓吹推翻國家政權,煽動宗教極端主義、宣揚民族分裂和教唆暴力恐怖活動的內容也層出不窮,網絡輿論環境極其複雜,使得網際網路成為當前思想建設領域的「最大變量」。如何通過網絡空間治理和內容建設,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在線上線下形成同心圓,凝聚共識,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記者:在您看來,建設一個可信、可靠的新媒體空間,需要哪些方面的共同努力?
謝新洲:建設一個可信、可靠的新媒體空間,需要發揮「共治共享」的精神,明確政府部門的監管責任,抓住企業的主體責任,調動起網民共同參與管網治網的積極性,建構起多方共治、良性互動的新局面。
政府部門及相關監管部門要堅持依法治網,完善網際網路信息內容管理等法律法規,針對網際網路新技術新產品帶來的新現象新問題,要及時出臺針對性管理辦法,充分發揮立法引領和保障作用。對於汙染網絡空間、危害人民利益的行為,充分利用法律法規手段進行有序管理,維護網絡社會中各方的合法權益。
網際網路企業和媒體要依法辦網,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並重,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做真實、可靠信息的生產者與傳播者,加強對不良、不實信息的自我管理,從源頭上切斷謠言的傳播。習總書記在今年網信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辦網站的不能一味追求點擊率,開網店的要防範假冒偽劣,做社交平臺的不能成為謠言擴散器,做搜索的不能僅以給錢的多少作為排位的標準。
廣大網民要提升自身網絡素養和網絡責任,提高對網絡上良莠不齊的信息的鑑別能力,不盲目跟風,不以訛傳訛,讓不良信息和網絡謠言真正「止於智者」。
可信、可靠的新媒體空間建設,是一個「共畫同心圓」的過程,需要政府、企業和網民的多方協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讓網絡空間成為現實誠信社會體系的延伸。建設可信的網際網路是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要求,企業需要,政府需要,網民更需要。
(責編:燕帥、宋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