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動物,夏天下過雨後經常能夠看到它們的身影出現在草地上。小時候家長不讓養寵物,有些小朋友也會把一隻容易隱藏的蝸牛帶回家,當成自己的寵物每天投餵青菜葉。在自然科學課上,也曾做過觀察蝸牛的作業,因此蝸牛對大家來說是一種十分熟悉的動物。但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蝸牛都是淺淺的棕色的,而今天我們文章要說的是一種被科學家新發現的動物,到目前為止它還沒有正式的中文學名。
這種被科學家新發現的動物也是蝸牛的一種,它的英文學名叫做Zospeum tholussum,小編曾嘗試過用百度翻譯進行翻譯,但是翻譯不出來,如果有英文大神看到這篇文章,也可以在文章底部把翻譯結果留言哈,小編在這裡先說一聲謝謝了!不管它英文叫什麼吧,我們中文就用它的特點加上它被發現的地點來稱呼它吧,在百科中它的名字叫做「透明洞穴蝸牛」。
透明洞穴蝸牛的發現完全是一個偶然。在六年前,一群研究洞穴的學者和研究洞穴生物的生物學家組成了一支探險隊,他們在克羅埃西亞中特別特別深的一個洞穴進行探險,這個洞穴的名字叫做魯特納·亞瑪-特洛伊瑪。為什麼說這個洞穴特別特別深呢?因為它的具體深度小編也還沒有找到確切的資料,不好亂說,但是看到有相關資料說這是世界上深度排的上前20名的洞穴。
探險小組這次進到該洞穴的主要目的是測量這個洞穴到底有多深,然而帶上了生物學家就是為了研究這洞穴裡面的物種情況,畢竟進去一次這麼深的洞穴探險要耗費不少人力物力,能夠一次解決的事情為什麼要分兩次做呢?在這次探險的路上,生物學家們一邊走一邊觀察洞穴的縫隙,試圖找到一些新的發現。
然而皇天不負有心人,在這次探險中,生物學家發現了許多穴居生物的存在,也收集到了許多物種樣本,其中最珍貴也是最讓人驚異的就是這個透明洞穴蝸牛了。發現這個蝸牛的地方是一個近千米深的洞穴,洞穴裡有許多砂石和一條小溪,光線十分昏暗。因此,也有科學家認為,這種蝸牛透明的特性能夠讓它適應這種黑暗的環境。
那麼它透明的殼是用來幹什麼的呢?科學家猜測,這對於柔弱的蝸牛來說,這種透明的顏色十分有利於偽裝自己,躲避其他生物的攻擊,而這種蝸牛卻沒有對於所有動物來說十分重要的一個器官——眼睛。小編猜測,這種蝸牛的眼睛大約是符合了「用進廢退」的規律,因為生活在昏暗的地方,長時間用不到眼睛,因此在進化過程中眼睛這個器官就消失了。
據科學家觀測,這種蝸牛的爬行速度極慢,一個星期只能夠爬出最多幾釐米的距離,而且不管怎麼爬,它們都只是在原地打圈圈。但也有神物學家推測這種蝸牛可以和其他生物合作,騎在它們身上去到更遠的地方。儘管現在人們對於這種蝸牛知之甚少,但是我相信,假以時日,人們一定能夠掌握更多關於它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