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了一個微信,內容是「此花開在喜瑪拉雅山旁,36年開一次,也叫立春花,也叫幸運花,看到此花的人是幸運的人」,圖片如下:
納尼?立春花?我怎麼不知道有立春花這種植物,還長在喜馬拉雅,還36年開一次?我當時就懵了。詳細看了照片之後我清醒了,它哪裡是植物,它分明就是動物啊,它也不生在高山,而是生在熱帶深海。所以平時在轉載各種連接的時候還是要過濾過濾滴。
它叫海鰓,也叫海筆。是屬於珊瑚蟲綱海鰓目的一種無脊椎動物。 這類動物共有300多種,有的像羽毛,有的像細棒,還有的像是腎臟等。海鰓是群體生活的動物,我們看到的這一片羽毛並不是一隻海鰓,它其實是由成千上萬的海鰓(這時稱為水螅體)組成的,就像無數的珊瑚小蟲構成我們見到的珊瑚一樣。
那為什麼海鰓聚到一起卻長成這種美麗的形狀呢?百度介紹 ,「海鰓的小個體有初級和次級之分,分別叫作初級水螅體和次級水螅體。我們見到的中央像莖的那部分叫肉莖,它是由初級水螅體構成的。在肉莖上再生長著另外一些次級水螅體。次級水螅體長著一些觸手像花朵一樣,而初級水螅體沒有觸手只是一根細棒兒的模樣。水螅體的身體內部有一條管道,並且大家彼此將管道互相連通起來。靠著這些管道的進水和排水,海鰓就能漲大或縮小自己的身體。帶有觸手的水螅體可以捕捉水中的生物為食。次級水螅體還分為兩種,一種叫管狀個員,負責整個群體管道的活動;一種叫獨立個員,負責捕食和繁殖下一代。新出生的小個體在水中漂浮一個星期後就沉到海底並會發育成一個新海鰓群體的初級水螅體。海鰓不僅顏色美麗,很多種類還會在受到刺激時發光。」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