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錶之家 腕錶常識] 無論是嫦娥奔月的典故,還是象徵團圓的中秋節,又或者是中國向來使用陰曆的傳統,中國似乎對月亮有著特殊的喜好,當然描寫月亮的詩句更是車載鬥量。所以當鐘錶這個舶來品擁有月相的功能之後,無疑拉近了鐘錶與中國的距離,而且中國人確實對有月相功能的鐘表也有著特別的偏愛。
當然,鐘錶上的月相功能自然是與月亮的指示相關。雖然這可能不算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功能,但真要這個功能做的人見人愛也絕非易事。在說月相之前,我們首先要說一下月亮與我們的關係,我認為,與其它星球相比,人類更喜歡月亮,肯定不僅是因為月亮與地球最近,又或者是因為月亮是人類除地球以外唯一去過的星球;最關鍵的是月亮的變化與我們的生活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繫。比如最重要的就是月相和海洋潮汐的關係,潮汐與月球的引力作用有直接關係,在滿月的時候會引起大潮,軍事、旅遊、遠洋航海、海洋漁業、海洋工程、科學實驗等等都會受到潮汐的影響;其次就是照明,尤其是在沒有路燈和荒蕪人煙的地方尤為重要;當然還和宗教、生理、農業、災害等等無不和月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既然月亮的變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研究月相的變化規律也就成為了人們競相研究的對象。所謂月相就是天文學中對於地球上看到月球被太陽照明部分的稱呼。隨著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東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月亮位相的變化稱之為月相。月相的變化一般來說會有十幾種,但我們畢竟不是一個天文網站,所以大家只要知道四種最主要的月相即可。這四種分別是新月(農曆初一日);上弦月(農曆初八左右);滿月(農曆十五日左右)和下弦月(農曆二十三左右);各種月相之間都有各自明確的發生時刻,這都是經過精密的軌道計算得出來的。
雖然腕錶之家不是天文網站,但有些個專業名詞還是要解釋一下的,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朔望月,朔望月又稱太陰月,也稱新月。由於月球繞地球公轉相對於太陽的平均周期,為月相盈虧的周期。所以從朔到下一次朔或從望到下一次望的時間間隔長度,也就是月球連續兩次合朔的時間間隔,此時地面觀測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時間平均為29.53059天。
既然月亮對人們有如此大的魅力,所以月相功能也就自然而然成為了鐘錶發明以來除日曆指示以外最重要的訴求,正所謂市場決定一切,那些精明的鐘表匠絕不可能放棄這個展示自己實力的機會,於是鐘錶匠們根據月相的規律,推出了帶有月相功能的鐘表。
人們經過精密的計算得出,月亮的盈虧的精確周期為29天12小時44分3秒,也就是說大約每29.53天輪迴一次。既然有了詳盡的數據,所以把月相的盈虧以機械的方式演示出來便成為了可能。為了簡化機械結構,也為了更加可靠的展現月亮的盈虧情況,鐘錶大師們以29.5天作為一個月相周期時間,發明了59個齒即29.5雙倍數設計的月相圓盤的聯動齒輪。而這個偉大的發明早在18世紀就被寶璣大師所制定下來了,我們試想一下,在那個科技不發達的年代,想在一個圓周上加工出單數的齒輪數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所以在這裡真是不能不佩服鐘錶大師們的智慧。
由於59個齒的月相圓盤意味著有兩個朔望月的出現,所以大家會看到現在的月相指示盤上都會有兩個相對的月亮,其原理和日曆盤一樣,由齒輪系傳動每天轉動一齒。之後再通過月相圓盤與錶盤上的兩個半圓的傘形月亮窗口呈現出月相的變化,從而推演出月亮的盈虧圖案。雖然月相的顯示功能實現了,但畢竟這個機構有些先天不足,由於少了那0.03天,所以這種月相顯示結構會在每個月內的運轉時間都會與實際的朔望月周期少44分3秒,因此每32個月就會出現將近一天的誤差。為了彌補這個誤差,一般都會在表殼周圍設定一個調整按鈕,以便可以手動進行誤差調整,按一下便跳動一天的月相變化。
之後為了提高月相的顯示精度,鐘錶大師想出了通過增加月相圓盤齒數的辦法,推出了擁有135齒的月相圓盤(當然這離不開現在的科技),從而使朔望月周期的誤差可以縮小到每月57.2秒。這樣每122年才會有一天的月相誤差,雖然使用135齒月相輪的機芯可以更精確地模擬真實的月相盈虧變化,但在調整時則需要多按上幾次調節按鈕。目前大多數月相表都會在午夜前開始進行轉換工作(也有在中午時分進行轉換的),而且轉換時會和機芯上的日曆、星期、月份輪系一起連動,所以大家千萬別在機械結構自身調節的時候去人為幹擾它,這會對機芯造成致命的傷害,要是萬年曆損失就更大了。
月相功能在鐘錶上歷經上百年的發展,在技術上已經達到頂峰了,所以現在各大品牌都在月相的顯示方式上做起了文章,有琺瑯的;有彩繪的;有用隕石的等等等等,可以說是五花八門,變化無窮,有一種不把月亮放錶盤上決不罷休的精神,比如朗格和萬國表就相繼推出了可以同時顯示出南北半球月相的腕錶。總之不管如何,作為手錶收藏家或者表迷,對複雜功能機械錶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我們之後的文章則會帶領廣大網友領略一番月相表的視覺盛宴……(文/圖 腕錶之家 毛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