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一片玉輪照四海。天上的明月,寄託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節日感情。而從更廣大的角度來說,月亮的運行軌道,月相的陰晴圓缺,催生了人類的曆法,直接作用於農耕、航海、衣食住行,對人類文明影響深遠。
而手錶中的月相功能,就是人類這一月亮情懷的結晶。很多人都知道,有些手錶可以顯示月相,但對於具體的運行原理以及發展歷史,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熟悉。今天,在中秋佳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們就來跟大家聊聊關於鐘錶月相功能的那些事。
月相表的原理
根據天文學的測算,一個月相周期為29.5天,很顯然,月亮的這個運行規律對我們人類的月份設置有很大影響,現在,我們的一個月大約是30天左右。這半天的誤差也是可以理解的,不然你能想像到了每個月30號的中午,時間立即切換到下個月嗎?
月相功能的原理,也是根據這個29.5的周期而來,而且自其發展成熟後,數百年來幾乎都沒怎麼變過:錶盤上有一個近似半圓的開口,開口下面是一個圓盤,圓盤上畫著兩個圓圓的月亮(有時會帶著笑臉)。一般情況下,一個月亮畫在12點鐘位置,一個月亮畫在6點鐘位置,這樣無論圓盤怎麼轉,開口也只會顯示一個月亮,以此模擬月亮的盈虧狀態。
而圓盤則連著一個59齒的齒輪,齒輪與時針相連,每過1天轉動1個齒,59天圓盤即轉動一周。這就是是根據約29天為一個月相周期來設置的。
同時,也有一些現代手錶設置了兩個開口,可藉此同時顯示南北半球的月相。看上去很漂亮,但原理特別簡單,只不過是比上面的半圓開口多開了一點,使得兩個月亮能同時露出來而已。而且因為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多集中於北半球,個人感覺做南北半球月相併不是特別有必要。
月相表的發展歷程
那麼,鐘錶上的月相功能,又是怎麼來的呢?
真要說起來,月相功能可謂是歷史悠久。已知最早的帶月相機械計時裝置,就是古希臘的安提凱希拉裝置,這套裝置是從一艘古代沉船中出土的,專家估計建造於公元前205年。它能顯示月相變化,行星運轉,下一屆奧運會的日期,以及當下的年月日等等,展現出了令人震驚的技術水平。在天文鐘發明以前的一千多年內,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不曾出現過技術複雜程度可與之媲美的東西。
安提凱希拉裝置的殘骸
繼安提凱希拉裝置之後,在月相顯示方面更進一步的,則是建造在教堂裡的天文鐘。天文鐘是一種能用多種形式來表達天體時空運行的儀器。它把動力機械和許多傳動機械組合在一個整體裡,利用幾組齒輪系把機輪的運動變慢,使它經常保持一個恆定的速度,和天體運動一致。天文鐘既能表示天象,又能計時。後世的鐘表即由此演變而來。
這種天文鐘建造的初始目的,完全是為了宗教布道,融入了很多宗教元素。它的理論基礎是上帝創造了地球,地球位於全宇宙的中心,而太陽和月亮則圍繞著地球轉。因此,其鐘面中心常為一個圓形或球形的標記,用來表示位於太陽系中心的地球,並以一個金色的球表示繞地轉動的太陽。但隨著科學的進步,地心說被推翻,這種天文鐘便失去了權威性,更多地是作為一種具有紀念價值的歷史遺蹟來保存了。
在天文鐘面世之後的數百年裡,月相顯示的技術一直局限在這種龐然大物中,但追求便利的人們顯然並不滿足於此。到了16世紀,世界上有記載的最早搭載月相功能的獨立鐘錶就出現了。據說,那個時候的英國和德國,已經製作出了可以顯示月相的長案鍾,只不過呢,這種長案鐘的價格昂貴,僅有少數富裕人家能負擔得起,所以並沒有普及開來。
在那個年代,長案鍾是富貴人家的專屬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懷表的發展,月相功能也開始小型化,由大型座鐘轉移到了小巧的懷表上。
很快地,懷表的地位又開始被手錶所取代,月相功能便又投入了手錶的懷抱。至此,今天的月相表基本成型。
從粗糙的安提凱希拉裝置到今天精緻的手錶,月相功能並不只是在載體上發生了變化,在表現形式上也一直在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變化,就要數那張「月相臉」了。
受宗教文化的影響,傳統的月相臉是一個純真可愛的小孩子模樣,象徵著甜美的天使。但可能是因為思想解放的推進,制表師的風格也變得開放起來。自17世紀始,一直到19世紀,原本的「天使臉」逐漸變成了一個略微「賊眉鼠眼」的男子形象。
老了老了
而到了1920年前後,人們開始熱衷於為這個「人臉月相」添加各種裝飾;去到五六十年代,風向又突然一轉,以不加修飾為美的極簡主義風格月相開始流行(好了,這下子連「臉」都不要了)
榮漢斯月相表,採用了五六十年代流行的極簡包浩斯風格
到了今天,「半現實主義」則成為了潮流,很多制表師喜歡使用雕刻或3D衝壓技術在月相上面打出很多隕石坑,象徵著真實的月亮。
Christopher Ward C8 月相表,充滿了現實主義的質感
當然,除了時下風潮的影響之外,每個品牌也都有自己獨特的招牌月相臉,這是潮流的變化也無法影響的。比如,寶珀的「迷之微笑」男臉月相,和著名的「月亮美人」月相,就是品牌的重要標識之一。
帶著迷之微笑的男臉,可放大欣賞
月亮美人,長睫毛和美人痣很容易辨認
除了寶珀,寶璣的月相表也同樣出名。與寶珀的嬉皮笑臉相比,它的月相臉更加莊嚴肅穆,細節也更多,更深刻。
寶璣的男款月相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品牌有自己標誌性的月相臉,就不一一列舉了。可以說,月相表發展到今天,真是百花齊放。
月相表的精度
除了美感以外,制表品牌最看重什麼?我想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精度。月相表搭載的普通59齒齒輪系統,精度能達到2年零7個月內誤差為1天,然而對於精益求精的制表師而言,這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永不止步的制表師們就決定把齒輪升級,由59個齒改為135個齒,使得月相表的精度達到了122年內僅相差1天,在月相的精度提升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然而事實證明,這群制表師還是圖樣圖森破,高興得太早了。天文學家們很快就發現,真正的月相周期可以精確到29.530587981天,這就向月相表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制表師們也由此開始向新的技術目標進發。
這項技術發展得很快。不久之後,朗格,亨利慕時及百達翡麗都相繼達到了1000年的月相精度,不過,令人驚喜的是,其他的獨立制表品牌走得還要更遠。比如Ochs und Junior,這是一個來自瑞士琉森的小品牌,崇尚極簡主義的設計,他們的月相系統就非常獨到。
Ochs und Junior在ETA 2824-2機芯上放置了一個行星齒輪系統,該系統由一個大齒輪和五個小齒輪構成,通過錶盤上的溝槽顯示運轉。這些齒輪的體積和齒數雖然很小,但嚙合在一起之後,產生的效率非常高,月相顯示精度可以達到3478.27年。
優秀的小眾品牌也不只這一個,Christian Van Der Klaauw也是一個同樣類型的冷門品牌。其創始人Christian Van Der Klaauw從小就痴迷於天文。在成為獨立制表師後,他也一直熱衷於手工天文表的製作。1970年,他開始製作天文鐘,1994年後,他便打造出了屬於他的第一隻手錶。
右邊的老人就是Christian Van Der Klaauw
而在他的月相表作品中,Satellite du Monde無疑是最驚豔者之一。這款表的錶盤上有一個藍黑色漸變的圓環,用來模擬天空顏色的變化。圓環上還搭載了2個黃色圓盤,一個用來指示當下的月相,另一個用來指示當今地球上處於正午的地方。巧思十足,極富美感。
不過,在月相表方面,Christian Van Der Klaauw最棒的作品還要數Real Moon Joure。這款表的錶盤上有一個三維立體的月球,由一根杆棒豎直穿過,並藉此與傳統的月相齒輪系統相連。這顆月球表面的一半是銀色,一半是黑色,這樣當它轉動起來後,就可以模擬現實中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陰影,比傳統的月相顯示更有創意和味道。在精度方面,這款表也做得極其出色,其月相誤差在11000年之內累計只有1天。
搭載了蠍子錶盤的Real Moon Joure
1萬年的精度,聽起來實在教人震撼。然而江湖上還有一句話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2015年,獨立制表師Andreas Strehler推出Sauterelle à Lune Perpétuelle 2M手錶,這枚月相表的威力堪比核武器,一下子就把所有競爭者的鬥志炸了個支離破碎——它的月相精度達到了2,060,757年,已經超過了200萬年!200萬年,也是迄今為止月相表能達到的最高精確度。事實上,到了這裡,追求月相表的精度已經不具有什麼實用意義了,更多的是象徵性。200萬年後,人類在不在還兩說呢......
月相表的意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月相功能似乎已經越來越不實用。但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覺得書法,繪畫和音樂這些藝術品實用嗎?花幾百萬買一幅畫掛在家裡,難道能對生活起到什麼實際作用和價值?為什麼世界上許多人,都對這些看似沒什麼用的東西趨之若鶩?為什麼梵谷,畢卡索的一幅看似塗鴉的作品,能賣出幾千萬甚至過億的天價?
正和這些藝術品一樣,「美」的東西,從來都不一定與實用掛鈎。月相表也許用處不大,但它的優雅,它的神秘,它的美感,能夠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能夠豐富人的生活和心靈世界,那就足夠了。
中秋佳節將至,不知道你在和家人團聚,吃月餅,賞月時,手上會不會戴一塊月相表呢?
萬表世界,全球名表資訊互動平臺,致力於鐘錶文化傳播,做專業的鐘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