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大家好,我是小墨。上周,颱風泰利和蘇炳瑞分別從中國的東海和南海擦肩而過,特別是泰利,在臨近登陸的時候,90°轉身直奔島國,不知道是受了什麼神秘力量的吸引。
雖然本次雙颱風未能在我國登陸,不過掰掰手指算下來,今年在我國登陸的颱風已經達到7個,9月下旬還將會生成1到2個颱風,真是風了。今天,小墨就和大家扒一扒有關「蝴蝶扇動翅膀能引發颱風」的真相,也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
在大眾普遍認知裡,「蝴蝶效應」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而最早提出這一混沌現象的是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N.Lorenz)1963年在一篇論文中提到的「一隻海鷗扇動翅膀足以永遠改變天氣變化」。而在他隨後多次的演講中,羅倫茲博士將這一觀點更加形象的描述為「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以至於演變成今天我們熟知的,一隻蝴蝶扇動翅膀,通過長期連鎖反應,可以引發各種氣象變化甚至氣象災難。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首先回到羅倫茲博士的論文——《決定性的非周期性流》,至於什麼是非周期性流,大家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百度。但羅倫茲博士這篇論文的結論卻是,「由於不可避免的預報誤差,以及不完整的觀測數據支持,超長期的天氣預報,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換句話說就是預報誤差是會隨著時間累加的,經過多個預報周期的累加,所造成的巨大誤差。再回到蝴蝶煽動翅膀這個頗具文採的形象比喻裡,博士想要說明的其實是,最開始的小誤差就像蝴蝶輕拍翅膀那麼小,而最終的誤差卻猶如龍捲風那般大。然而這個比喻很長時間一直被大家誤解。
舉個例子:今天我們的氣象預報是通過將大氣運動用複雜而繁多的公式表現在天氣模型中。但即便是最頂尖的運算設備,也很難保證100%準確,如果通過預報24小時後的天氣,來運算了48小時後的天氣,即使再準確也毫無意義,只能作為參考。
因此,雖然蝴蝶效應這個詞,在現代交流中的使用,並未完全背離原本的用意。作為混沌學理論的一種解釋,自然界中有不少現象可以被稱作「蝴蝶效應」。但如果一隻蝴蝶真能引發一場風暴,那麼這隻蝴蝶一定是發動了洪荒之力,或者被梁靜茹賦予了「撬動地球」的勇氣。
所以,對於扇動翅膀能引發風暴,這鍋蝴蝶不背,海鷗也不背。